三星堆:四千年文明的回响.docx

上传人:王** 文档编号:1158757 上传时间:2024-04-0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9.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星堆:四千年文明的回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三星堆:四千年文明的回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三星堆:四千年文明的回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三星堆:四千年文明的回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三星堆:四千年文明的回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三星堆:四千年文明的回响.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三星堆:四千年文明的回响.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三星堆:四千年文明的回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星堆:四千年文明的回响.docx(7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三星堆:四千年文明的回响成都平原、鸭子河畔,当石器时代的微风散尽,青铜时代的阳光拂掠,这片土地一一三星堆,璀璨夺目、熠熠生辉。三星堆很远,它与你我隔着数千年时光,古老神秘;三星堆又很近,它就扎根于这片熟悉的热土,生机盎然。2023年7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三星堆考察并指出,三星堆遗址考古成果在世界上是叫得响的,展现了四千多年前的文明成果,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古蜀文明与中原文明相互影响等提供了更为有力的考古实证。青铜神树、青铜顶尊人像、青铜龙形器、神树纹玉琮、“祭山图”玉边璋三星堆遗址出土的一件件“重器”,蕴含着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元素和符号,生动呈现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探索不会停步,守护不

2、会缺席。一代代考古工作者脚踏实地叩问文明沃土,砥砺前行康续千年华章,将一段埋藏数千年的古蜀文明,逐渐展现在世人面前。步入三星堆博物馆,一件刻有“燕三太”字样的大石璧格外引人注目,这件石璧,是该馆唯一带有“文字”的文物,它无声诉说着三星堆文明最初发现的往事,也像一把钥匙,开启了古蜀文明的探寻之路。三星堆,这个绝妙的名字并非凭空臆造,而是个实实在在的地名:它原为位于马牧河南岸的三座土堆,与北岸的月亮湾土壤隔河相望,二者组成了“三星伴月”的绝美景观,在一览无余的成都平原上,这曾是让当地人引以为豪的盛景,故在清代被列汉州八景之一。1927年早春的一个清晨,四川广汉鸭子河南岸的月亮湾台地上,农民燕道诚和

3、儿子在自家门前为灌溉水车清掏淤泥,无意间挖出一坑玉石器。燕道诚陆续把值钱的玉器拿到集市上卖掉,但不起眼的石璧就堆在院墙角落,也没注意到自己孙子在最大一块石璧上刻下了自己的名字“燕三太”。后来,这件石璧被燕道诚的儿子捐给了博物馆。这些流入古董市场的器物,引起了时任华西协合大学博物馆馆长葛维汉的注意。1934年,葛维汉与副馆长林铭均等组成的华西协合大学博物馆考古队来到月亮湾,开启了三星堆第一次考古发掘,三星堆考古的序幕就此拉开。这次考古让三星堆“光芒初显”,也照亮了通往失落古国的门扉。1937年,全面抗战的爆发打断了这一考古进程,微光初露的古蜀遗珍也只能排在人们注意力的末端。新中国成立后,三星堆考

4、古工作得以恢复开展。1963年,著名考古学家四川大学冯汉骥教授带队对三星堆进行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正式考古发掘。1980年,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前身)开始组织考古人员在三星堆遗址进行考古发掘,三星堆遗址大规模、持续性的科学研究就此开启。三星堆的神奇世界,轮廓初现。“挖到宝了,挖到宝了!”急促的敲门声打破了考古驻地的宁静。1986年7月18日下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考古科研人员陈德安、陈显丹正在整理考古发掘资料时,一个工人匆匆来到驻地。听完工人的讲述后,陈德安与陈显丹以及其他考古队员立即赶赴离驻地不远的砖厂取土现场,此时,工人们正围观着出土的“宝贝”。考古队员收回了工

5、人拿走的几件玉器,同时对旁边的泥土搜索一番,找到了一些玉石碎片。经过拼对,发现是玉璋、玉戈等一些上古礼器。考古队员意识到其重要性,要求砖厂工人立即停工,一面对现场进行保护,一面将此事上报。经过批准,考古队开启了抢救性发掘工作。从开始发掘到结束,这座后来被称为“一号祭祀坑”的发掘工作仅仅花了16天时间就宣告完成。当众人还未从巨大的惊喜中回过神来时,砖厂工人杨永成的锄头又挖出了一个更大的惊喜。8月14日下午,杨永成在距离一号坑不远的土坎另一侧取土时,一锄头下去,只听到“吃”的一声,土里的“硬物”把他的手臂和虎口震得生疼。顾不上疼痛,杨永成刨开泥土,这一刨可不得了一一自己居然挖到一只青铜耳朵!杨永成

6、立即将自己的“收获”报告考古队员。又一个祭祀坑横空出世。两个祭祀坑中出土的两千多件珍贵文物,使得神秘璀璨的古蜀文明重见光明,三星堆也由此被称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2019年12月,考古队员在三星堆祭祀区勘探时发现疑似祭祀坑的一角,进一步解剖后,露出青铜器的边缘,遂邀请陈德安去看看O“大口尊,没问题”,摸了一圈露出的口沿后,陈德安的话斩钉截铁、掷地有声,让三星堆遗址发现“三号祭祀坑”的猜测成为现实,“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器我摸了几十遍、上百遍,太熟悉了”。三星堆一一蓄势而蛰,应势而惊。那些蛰伏的惊喜,终将破士而出。随后,四号坑、五号坑、六号坑、七号坑、八号坑相继面世,进一步为中华文明多

7、元一体的历史进程研究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2023年底,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最新成果发布,三星堆遗址考古取得突破性进展,深化了对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的认识。“良渚、二里头的文明曙光,殷墟甲骨的文字传承,三星堆的文化瑰宝,国家版本馆的文脉廖续泱泱中华,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这是我们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习近平总书记在二O二四年新年贺词中的话语,温润人心、催人奋进。保护文化遗产,守护文化根脉,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关于考古和文物保护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次次将目光投向深邃的中华文明历史深处,强调要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要让更多文物和文化

8、遗产活起来。2023年7月26日,刚刚开馆的三星堆博物馆新馆,游客如潮。这天,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三星堆考察并指出,文物保护修复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加大国家支持力度,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发扬严谨细致的工匠精神,一件一件来,久久为功,做出更大成绩。1984年,16岁的郭汉中因机缘巧合迈入三星堆文物修复之门,一干就是40年。现为三星堆博物馆陈列保管部副部长的他通过不懈探索,让数以千计的三星堆瑰宝惊艳世界,荣获2022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称号。“文物修复是一项孤独的工作,每一件器物的复原都需要修复者静下心、坐得稳”,三星堆一号青铜神树就是经郭汉中和师父潜心7年的修复才得以展颜于世人。这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年

9、轻人怀着满腔热情加入到三星堆考古队伍之中。见贤思齐焉,以郭汉中为榜样,他们苦练文物修复技术,一步一步重现各类珍贵文物的昔日风采。三星堆遗址系列考古成就的取得,还有赖于考古发掘和研究中运用的更为科学和系统的方法。“这次我们的考古发掘,在理念和方法上都有创新。”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现场负责人冉宏林说。文物保护贯穿整个发掘过程,从方案编制、设施设备配置到具体工作操作,各个环节都有文物保护人员参与。整片发掘区被考古大棚覆盖,“祭祀坑”上搭建了恒温恒湿的工作舱。工作人员都穿着防护服进入,在可升降平台上开展工作,身体不接触坑内地面。考古现场还设有应急保护实验室,运用先进技术为出土文物保驾护航。隔着厚厚的泥土

10、,地下的世界在时光流转中仿若静止,而地上已是物换星移。2024年1月5日,四川廉汉三星堆荣获“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称号。三星堆几十余年保护利用成果得到社会各界充分肯定。如今,遗址内稻花飘香,蛙声阵阵。文物无声,却述说着古蜀文明的开放与交流、包容与创新。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尊、青铜舞、玉琮、玉璋、玉璧等与黄河流域出土的文物具有相似性,深刻揭示了古蜀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青铜神树、青铜神坛、青铜大立人、金面具、金权杖等,是古蜀文明浪漫想象力和杰出艺术创造力的代表,彰显出古蜀文明的异彩纷呈。三星堆出土文物生动见证了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同时也深刻呈现了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

11、性与和平性。2022年除夕夜的央视春晚舞台上,一场以三星堆为背景,演绎古蜀国之华美的创意舞蹈金面惊艳全国;2023年,音乐剧三星堆让人们看到现代音乐剧与古文明双向奔赴所迸发的无穷活力;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开幕式上,三星堆青铜人像表演精妙绝伦、雄浑万丈。2023年,对标世界一流博物馆建设,现代化的三星堆博物馆新馆拔地而起。新馆展陈立意高远,全面回顾了三星堆百年考古发展历程,深刻阐释了三星堆文化兼容并蓄、融合创新的鲜明特征,生动呈现了中华文明的多元共生。同时,三星堆文物保护与修复馆的开放,则让社会大众近距离感受古蜀瑰宝重获新生的完整过程。“新鲜出炉”的600余件“国宝重器”在此陈列,令人目不暇接。裸眼3D矩阵投影、三维虚拟修复实物展示、低反玻璃也集体助阵,让古蜀瑰宝如获新生,三星堆多学科研究与保护成果成为宣传展示新时代文物保护科技创新的重要窗口。从古代到现代,从地下到“云端”,科技赋能出土文物以“赛博永生”。拂去历史的迷沙,那是源远流长诗意中国昂首向前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感叹:“看过以后民族自豪感倍增,五千年中华文明啊,而且更期待着更长的中华文明的发现发掘。”这是一个伟大的国度,传承着伟大的文明。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一件件文化瑰宝正向世界娓娓讲述着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发展的故事,展现着兼收并蓄、海纳百川的开放胸怀,昭启着中华民族旧邦新命、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yzwku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2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