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第12课传统节日文化.docx

上传人:王** 文档编号:1145323 上传时间:2024-04-04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44.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第12课传统节日文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第12课传统节日文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第12课传统节日文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第12课传统节日文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第12课传统节日文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第12课传统节日文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第12课传统节日文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第12课传统节日文化.docx(6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课题传统节日文化课时2课时(90min)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并掌握传统节日的起源及文化习俗(2)了解并掌握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起源及文化习俗(3)深刻领会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素养目标:(1)领悟传统节日文化所蕴含的团圆、忠孝、和造、仁爱、诚信、爱国等精神理念和民族特有的价值取向(2)与时俱进,不断充实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的人性化理念,赋予中华传统节日更多时代内涵,在扬弃中彰显人文情怀和民族特质,增强对中国传统节日和民俗文化的保护意识,将中华优秀传统节日文化发扬光大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传统节日的起源及文化习俗,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起源及文化习俗,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教学难点:深刻领会

2、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教学方法情景模拟法、问答法、讨论法教学用具电脑、投影仪、多媒体课件、教材教学过程主要教学内容及步骤课前任务【教师】布置课前任务,和学生负责人取得联系,让其提醒同学通过APP或其他学习软件,查找关于中国传统节曰文化的相关资料,并进行了解【学生】完成课前任务考勤【教师】使用APP进行签到【学生】按照老师要求签到互动导入【教师】提出问题: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它们的习俗分别是什么?【学生】聆听、思考、讨论、回答传授新知【教师】通过大家的发言,引入新的知识点,讲解传统节日的起源及文化习俗,少数民族传统节曰文化的起源及文化习俗,以及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等知识在中国,每一个传统节日

3、都有其特殊的历史渊源,以及深厚的文化内涵,反映了一个民族的传统习惯、道德风尚和宗教观念,清晰地记录着各民族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内容,积淀着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内涵,同时也寄托了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一、汉族传统节日【教师】扫码播放“中华传统节日”视频,并进行讲解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汉族逐渐形成了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最具有代表性的有春节、元宵节、二月二、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腊八节、祭灶节等。(一)春节春节,俗称年节过年,是中华民族最隆重、最盛大、最热闹的传统佳节。春节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古称元旦,元是初始的意思,旦是一个象形字,表示

4、太阳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在我国采用公元纪年后,将公历的1月I日定为元旦,农历的1月1日定为春节。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庆祝节日的高潮。春节前夕,家家户户都要惮灰尘、贴春联、贴福字、祭祖、洗头沐浴、张灯结彩。除夕之夜,阖家欢聚,燃爆竹、吃年夜饭、守岁、叙旧话新。岁后亲朋好友拜年、长辈发压岁钱。春节期间,家家户户都洋溢着欢乐祥和的气氛,一些地方的街市上也是热闹非凡,有舞狮子、耍龙灯、游花市、逛庙会等活动,人们逛街游玩、走亲访友,盛况空前。【教师】组织学生自主阅读“除夕”的内容,并提出问题:你家有过除夕”的习惯吗?一般都怎么过

5、?【学生】阅读、思考、回答【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二)元宵节元宵节,又称灯节,于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举行。元宵节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据史料记载,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而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元宵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司马迁创建太初历,将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隋书音乐志曰:每当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夕健国门内,绵亘八里,列戏为戏场。”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花灯”的图片,并西捕解元宵节是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节日当晚,人们赏花灯

6、、猜灯谜、看演出,非常热闹。此外,人们在节日期间还有吃元宵的食俗,故称元宵节。元宵呈圆形,象征着一家人团团圆圆。另外,因灯与丁谐音,民间还有元宵节送花灯”的习俗,寓意求子添丁。(三)二月二二月二即指农历的二月初二,民间有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所以,此节日又被称为“龙抬头。农历二月初二正是惊蛰前后,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蛰伏在泥土或洞穴中的昆虫蛇兽从冬眠中醒来,传说中掌管云雨的龙也从沉睡中醒来。大约从唐朝开始,中国人就有过“二月二的习俗.在这一天,人们习惯用龙来称呼各种食物,如水饺为龙耳、春饼为龙鳞、面条为龙须。此外,民间还有停针、忌磨等禁忌。清代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里写道:二月二日,古之中和节也

7、。今人呼为龙抬头。是日食饼者谓之龙鳞饼,食面者渭之龙须面。闺中停止针线,恐伤龙目也.”另外,在二月二这天,有剃头的习俗,寓意辞旧迎新。【知识链接】拓展知识面【教师】讲述“龙的传人”的内容,并提出问题:中国龙的形象是怎样的?中西方的龙有哪些区别?【学生】聆听、思考、回答【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四)清明节清明节原本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清明逐渐与和它相邻近的上巳、寒食两个节日相融合。到宋元时期,清明节便成为一个以祭祖扫墓、踏青出游等活动为习俗的传统节日,文化内涵更加丰富。清明节这一天,人们会铲除祖坟前的杂草、放上供品、上香祷祝、燃纸金锭等,或简单地献上一束鲜花,以表达对祖先或亲人的

8、思念。人们还会在自家的门窗上插杨柳枝,寄托思青(亲)之情。清明节期间,天气转暖,草木复苏,人们除了扫墓,还常常结伴到郊外踏青、放风筝,欣赏春天的美丽风光.【教师】组织学生自主阅读“寒食节”的内容【学生】阅读、思考、理解(五)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午节浴兰节蒲节等。关于端午节的起源,自古有辟邪说祭龙说”纪念屈原说纪念勾践操演水师说纪念伍子胥或曹娥说等多种说法。其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说法是纪念屈原。根据史料记载,公元前278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楚国大夫、爱国诗人屈原听到秦军攻陷楚国都城的消息后,悲愤交加,写下怀沙后,毅然决然抱石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纪念屈原”的民间传说影响很大

9、,为端午节增添了强大的文化内涵。【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长命缕”和“钟尴”的图片,并进行讲解端午节的主要习俗有“兰汤洗浴、挂系艾蒿或菖蒲、系长命缕、挂钟僧像、饮药酒、吃粽子、赛龙舟等,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吃粽子和赛龙舟。(六)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为七夕节,又称乞巧节女儿节。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天象的崇拜。早在远古时代,古人就对牛郎织女的天象有所认识。到东汉时期,牛郎织女星象出现了人格化的描写: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七夕因牛郎织女的美丽传说成为爱情象征,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更被现代人誉为“中国情人节”。虽然七夕和牛郎织女传说关系密切,但它是以女性为主体的综合性节日,古时候这

10、一日女子会访闺中密友、祭拜织女、切磋女红、乞巧祈福等。【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乞巧”的图片,并进行讲解乞巧、的习俗始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其形式多有翻新,如穿针乞巧喜蛛应巧投针验巧等,其中,穿针乞巧”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即女子们比赛穿针引线,穿得越快,就意味着乞到的巧越多。(七)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根据我国传统历法,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阶段,农历八月为秋季的第二个月,故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故称中秋。关于中秋节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说它起源于古代帝王秋天祭月的礼制。礼记上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

11、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说明早在春秋时期,帝王就已开始祭月拜月。后来,贵族官吏和文人学士也相继效仿,逐步传到民间.直到正式把八月十五定为中秋节后,中秋节才真正从岁时节日成为固定的民间节日,至明清时,中秋节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二说中秋节的起源与农业生产有关.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八月中秋,农作物和各种瓜果陆续成熟,农民为了庆祝丰收,就在秋收时祭汜土地神,答谢神的庇护,称为秋报,所以中秋节可能是古人秋报”遗传下来的习俗。【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中秋常月”的图片,并进行讲解赏月和吃月饼是中秋节的必备习俗(见图5-1-6)俗话说: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人们把赏月与月饼结合在一起,圆

12、圆的中秋之月和圆圆的月饼寓意着家人团圆。此外,中秋节这天有的地区还有猜灯谜、观潮、燃灯、烧塔、吃鸭子、吃芋头等习俗。(八)重阳节农历九月九为重阳节,又称老人节重九节。在古代,九为阳数,象征着吉祥、幸福、光明,九月初九,两个阳数结合,因而称为“重阳节。同时,九九和“久久同音,有长长久久的意思.另外,九在数字中是最大的,有长久、长寿的含义,双九也具有生命长久的意义,因此,重阳节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赏菊”的图片,并迸行讲解重阳节的源头可追溯到远古时期。吕氏春秋季秋纪有载,古人在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这是重阳节作为秋季丰收祭祀活动而存在的原始形式。

13、重阳节”之名见于三国时期;至魏晋时,节日气氛渐浓,有了赏菊、饮酒的习俗,倍受文人墨客吟咏;到了唐代被列为国家法定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重阳祭祖民俗相沿数千年,后来又增加了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内容。(九)腊八节汉朝时,每年的农历十二月会举行年终腊祭,因此,十二月又称为“腊月。农历十二月初八,俗称腊八”。据说,这天是释迦牟尼成道的日子,寺院在这一天会煮粥供佛,普济饥民,后来逐渐演变为民间节日。另外,还有一种说法是腊八节起源于元末明初.据说当年朱元璋落难时正值寒冬,又冷又饿的朱元璋从老鼠洞里刨出了红豆、大米、红枣等七八种杂粮,便把这些东西熬成了粥填饱了肚子。后来朱元璋当了皇帝,把自己腊八那天

14、吃的杂粮粥命名为腊八粥。腊八节有喝腊八粥的习俗,不同地区腊八粥的用料虽有不同,但基本上都是选用大米、小米、糯米、高粱米、紫米、慧米等谷类,黄豆、红豆、绿豆、芸豆、过豆等豆类,红枣、花生、莲子、枸杞子、栗子、核桃仁、杏仁、桂圆、葡萄干、白果等干果中的几种制作而成。(十)祭灶节腊月二十三为祭灶节,又称小年灶王节谢节。清代中期之前,人们在腊月廿四祭灶,中期以后,由于宫廷腊月二十三举行祭天大典时一并祭祀灶王爷,后来民间也于腊月二十三祭灶。祭灶,是一项在古代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古时在外做官、经商或读书者,都要在祭灶节前赶回家团圆,吃自家做的祭灶糖果,以求灶神赐福、全家来年平安。【教师】通过多媒

15、体展示灶神像”的图片,并进行讲解古代,几乎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之为司命菩萨灶君司命,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以保佑全家平安。相传,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察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为了让灶王爷多说好话,民间在这一天要举行祭灶和送灶的仪式.祭灶所用的供品多为甜食,如麦芽糖、枣、柿饼、糯米饼、枣糕等。现在,人们在腊月二十三这天,除了祭灶,还会打扫庭院、吃灶糖、洗浴等。二、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一)蒙古族1 .那达慕大会【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那达慕大会”的图片,并进行讲解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一般于每年七八月份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那达慕,蒙语的意思是娱乐或游戏。那达慕大会上有惊险动人的赛马、摔跤、射箭等比赛,还有引人入胜的歌舞。2 .蒙古族年节白在蒙古人心目中具有“开元”之意,故蒙古族年节亦称白节白月。自元朝起,蒙古族也采用了汉族历法,因此,蒙古族白月与汉族春节时间一致.在白月之夜,蒙古族人民一般都要吃手扒肉,点篝火.在初一凌晨,晚辈向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艺术/历史 > 民俗传统

copyright@ 2008-2023 yzwku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2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