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高尿酸尿性草酸钙结石形成机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4高尿酸尿性草酸钙结石形成机制.docx(3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2024高尿酸尿性草酸钙结石形成机制结石患者的尿草酸钙经常处于过饱和状态,造成了易生结石的内环境。但内环境的变化,则会改变平衡状态。Pak的一项体外实验中将尿酸钠晶体加入人工配制的草酸钙过饱和溶液中,可以很快观察到草酸钙沉淀的出现。不加入尿酸钠,则溶液保持长时间稳定,加入尿酸则不引起上述变化。高尿酸尿病人尿中尿酸排出均高于96mgL的正常值,从而增加了尿酸的过饱和状态。其原因有二:为进食过多的瞟吟食物造成尿中尿酸排出增多,为产酸食物可造成过多的硫酸盐、甚致硫酸产生,降低了尿的PH值。高尿酸尿病人的尿PH均低于6。低PH值增加了未溶解的尿酸形成。其它学者也观察到,尿酸的性质与其它弱酸一样,在PH
2、高于一定值时开始丢失氢离子,在PH值6.0左右的环境中,大部分尿酸以尿酸盐的形式存在于尿中,在有足够的钠离子时则形成尿酸钠晶休。尿酸钠在体外实验中可以使草酸钙在尿中的晶体形成浓度降低而易于发生沉淀并引起草酸钙的异源性成核作用。但临床上病人很少排出尿酸钠晶体这一事实却并不支持此说。高尿酸尿引起草酸钙肾结石形成的机制有:异质成核、取向附生及尿中抑制物活性降低。异质成核:尿PH为6.0左右时大部分尿酸以尿酸盐形式存在于尿中,在有足够的钠离子时则形成尿酸钠盐晶体。尿酸钠盐可作为成核因子而起动草酸钙异质成核作用。取向附生:在晶体学上,两种结构近似的晶体可以一种生长于另外一种的表面上的现象称为趋向生长(e
3、pitagy)。Consdale及Koxtsonkos等分别侧定了尿酸,尿酸钠及一水草酸钙晶体的晶格,发现其间尤其以尿酸及一水草酸钙的晶格非常接近,或者呈剩积关系。其间可以趋向生长。尿酸或单钠尿酸盐晶体可作为草酸钙晶体沉淀和生长的核心,即草酸钙晶体在尿酸或单钠尿酸盐晶体核上取向附生。现已知道一水草酸钙晶体的晶格与尿酸晶体的晶格非常接近,可以取向附生。粒晶结构结石的形成是尿酸结晶首先析出,随后才有草酸钙晶体的附生。超微结构观察可见微晶结构结石的核是纯尿酸晶体,无基质和其他成分,其外周则是一水草酸钙和尿酸晶体按一定方向互相交替环绕的同心层,这可能是随体内代谢改变或尿液成分的变化,从内向外逐层交替沉
4、积所致。抑制物活性降低正常尿液中有两类草酸钙晶体生长和聚集的抑制物,一类为低分子量物质如焦磷酸盐,占抑制活性的10%15%;另一类为高分子量物质,其主要成分为酸性黏多糖(AMPS),这是尿中主要的抑制物,占抑制活性的85%oRobertson等实验证明,当尿酸在尿中排出大于300mgl时,约有3050%的尿酸盐与酸性粘多糖类物质(AMPS)结合成一种稳定的胶体尿酸钠形式。尿中尿酸盐浓度增加则AMPS的活性降低,抗草酸钙晶体形成的能力下降。反之,将加入的尿酸盐移除很何使AMPS的阻断活性恢复。因此作者认为尿酸盐引起草酸钙结晶形成不是尿酸盐直接作用于草酸钙结晶作用的结果,而似乎是尿酸盐与AMPS之间作用的结果,可能是尿酸钠与AMPS结合或吸收造成AMPS的抗结晶作用失效而间接地造成了草酸钙结晶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