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脏与脏的关系.docx

上传人:王** 文档编号:1142833 上传时间:2024-04-0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2.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学:脏与脏的关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医学:脏与脏的关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中医学:脏与脏的关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中医学:脏与脏的关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中医学:脏与脏的关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中医学:脏与脏的关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中医学:脏与脏的关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中医学:脏与脏的关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中医学:脏与脏的关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中医学:脏与脏的关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医学:脏与脏的关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学:脏与脏的关系.docx(10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中医学:脏与脏的关系五脏之间的关系,古代医家多借助五行生克乘侮的理论来阐述。然而临床实际早已超越了五行生克乘侮的范围,现代人们主要立足于各脏的生理功能及特性本身,来探究脏与脏之间的丰富联系,进而揭示机体内在的自我调节机制。在五脏关系中,首先,心为五脏之大主,五脏的各种生命活动都是在心的主宰下进行的;其次,肾阴肾阳是五脏阴阳的根本,肾中精气的盈亏决定着五脏阴阳的盛衰;另外,脾胃是五脏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的衰旺决定着五脏气血的多少。这里主要以脏与脏两两相对的关系讨论五脏之间的生理病理联系。1 .心与肺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诸血者,皆属于心;诸气者,皆属于肺。”故心与肺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心主血与肺主气

2、,即血液运行与呼吸运动之间的相互依存与协调方面。心主血脉,推动血液在体内循环运行,而血是气的载体,气附于血以运行全身,故肺主气、司呼吸功能的正常有赖于心主血脉之协助。只有心主血脉功能正常,血行通畅,肺主气、司呼吸的功能才能正常。肺主宣发肃降,朝百脉助心行血,又是保证心血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只有肺气充沛,宣降适度,心才能发挥其主血脉的功能。由于宗气具有贯心脉而行气血,走息道而司呼吸的生理功能,从而加强了血液循环与呼吸运动之间的协调平衡。因此,积于胸中的宗气,成为联结心肺两脏之间功能的中心环节。在病理情况下,心与肺的病变可以相互影响。若肺气亏虚,行血无力,或肺气壅滞,气机不畅,均可影响心的行血功能

3、,导致血液运行不畅,而出现胸闷、心悸,甚则面唇青紫,舌质紫暗等血瘀表现;反之,若心气不足,心阳不振,导致血行异常,瘀阻心脉,也会影响肺的宣发肃降功能,而出现咳嗽、气喘,甚至咯出泡沫样血痰等症状。2 .心与脾心与脾的关系,主要体现在血液生成方面的相互为用及血液运行方面的相互协同上。在血液生成方面,心主血脉,推动血液在体内循环运行,心血可滋养脾土,血液环流转输脾运化生成的精微物质,以维持和促进脾的正常运化;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运正常,血液化源充足,可保证心血充盈。在血液运行方面,心主血脉,推动血液运行不息;脾主统血,使血液在脉中运行而不外逸,两者相辅相成,共同维持正常血行。在病理情况下,若

4、脾气虚弱或运化失职,气血生化乏源,或统血失司,血液外逸,均可造成心血不足;反之,心血不足,脾失荣养,可导致健运失司。若思虑过度,不仅暗耗心血,而且会影响脾的运化,导致脾失健运。以上病理演变,最终均致心脾两虚之证,一方面心血不足,血不养神,而见面色无华、心悸、失眠多梦、眩晕等症;另一方面,脾气虚弱,有失健运,而见食少、腹胀、便溃、体倦等症。3 .心与肝心主血而藏神,肝藏血而舍魂,故心与肝的关系主要体现在血液运行与神志活动两个方面。在血液运行方面,心主行血,为一身血液运行的动力;肝藏血,是贮藏血液、调节血量的重要脏器。两者相互配合,共同维持血液的正常运行。心血充盈,心气旺盛,则血运正常,而肝才能充

5、分发挥其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作用;肝藏血充足,疏泄有度,随着人体生理需求进行血量调节,又有助于心推动血液在体内循环运行。在神志活动方面,心主宰人的心理活动,心神正常,则有利于肝主疏泄;而肝主疏泄,调节情志又藏血舍魂,肝主疏泄功能正常,气血平和,心情舒畅,则有利于心主神志。心肝两脏相互配合,共同维持正常的神志活动。在病理情况下,血液和神志方面的病变,心肝两脏往往相互影响。心血不足与肝血亏虚之间常互为因果,最终导致心肝血虚,出现面色无华、心悸、头晕、目眩、月经量少等症;由于血虚不能养神舍魂,又可见失眠、健忘、多梦易惊等神志病变。另外,情志过极,易化火伤阴,常导致心肝火旺或心肝阴虚等证,表现出心烦不

6、寐,喜怒无常,或急躁易怒,甚则登高而歌,弃衣而走,骂詈不休等神志失常的症状。此外,心血瘀阻可累及于肝,肝血瘀阻也可累及于心,最终导致心肝血瘀的病理变化。4 .心与肾心与肾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心肾阴阳水火互制互济以及精血互化、精神互用等方面。首先,心肾水火既济。心为阳脏,位居上焦,五行属火;肾为阴脏,位居下焦,五行属水。就阴阳水火升降理论而言,在下者以上升为顺,在上者以下降为和。故心火(阳)必须下降于肾,以资肾阳,使肾水不寒;肾水(阴)必须上济于心,滋助心阴,使心阳不亢。这种心肾阴阳上下交通相助,水火互济,从而使心肾生理功能协调平衡的关系,称为“心肾相交”,也叫“水火既济”。其二,心肾阳气互济。肾

7、为先天之本,内寄元阳,肾阳对人体五脏六腑均有温煦作用,心阳亦有赖于肾阳的温煦,命火充足则心阳旺盛;而心阳已如上述可以下温肾阳,心阳充足则命火不衰。其三,心肾精血互化。心主血,肾藏精,精和血都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必要物质,心肾精血之间相互资生、相互转化,为心肾相交奠定了物质基础。其四,心肾精神互用。心藏神,为人体生命活动之主宰,神全可以益精;肾藏精,精生髓充脑,脑为元神之府,积精可以全神。在病理情况下,若心火亢盛,下劫肾阴,或肾阴不足,不能上济于心,使心肾水火既济的正常平衡协调关系遭到破坏,常表现出失眠、心烦、心悸怔忡、眩晕耳鸣、腰膝酸软,或男子梦遗,女子梦交等症,称为“心肾不交”或“水火不济其

8、次,若心阳不振,不能下温肾水,或肾阳虚衰,不能温化水液,水气内停,并上犯凌心,出现水肿,心悸怔忡,甚则喘咳不得卧,面舌青紫等症,称作“水气凌心二另外,心血不足,血不化精,或肾精不足,精不生血,最终导致心神失养,髓海空虚,则见健忘、头昏、耳鸣、失眠、多梦等症。5 .肺与脾肺与脾的关系,主要体现为气的生成和水液代谢方面两脏之间的协同促进。气的生成,主要依赖于肺的呼吸功能和脾的运化功能,特别是宗气的生成,须赖肺司呼吸,吸入自然界清气;脾主运化,化生水谷之精气,二者相合积于胸中即为宗气。所以,只有在肺脾协同作用下,才能保证宗气的正常生成。故明徐春甫古今医统曰:“肺为主气之枢,脾为生气之源J在水液代谢方

9、面,肺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使水液正常地输布与排泄,被称为“水之上源”;脾主运化水液,水液的上腾下达,皆以脾为输转中心,被称为“水之中州二肺脾两脏协同,是保证津液正常化生、输布与排泄的重要环节。同时,肺之通调水道,有助于脾的运化水液,从而防止内湿的产生;而脾的转输津液,散精于肺,不仅是肺通调水道的前提,也为肺的生理活动提供了必要的营养,两脏在津液代谢方面又存在着相互为用的关系。在病理情况下,若脾虚生气不足,土不生金,常导致肺气虚;或肺病日久,耗气过多,子病及母,亦致脾气亏虚,最终表现出气短、懒言、食少、腹胀、神疲乏力、便滞的肺脾两虚之证。另外,脾失健运,水湿内停,聚而为痰为饮,则影响肺的宣发肃

10、降,可出现咳喘痰多等症,故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之说;若肺失宣降,通调水道功能失常,湿内聚困脾,使脾的运化功能失常,可见食少、倦怠、腹胀、便滤,甚则水肿等症。6 .肺与肝肺与肝的关系,主要体现在气机升降的相反相成、相互协调方面。肺居膈上,为五脏六腑之盖,五行属金,应少阴秋收之气,其气以下降为顺;肝位于下,主疏泄,五行属木,应少阳春升之气,其气以升发为宜。肺气充足,肃降正常,有利于肝气的升发;肝气疏泄,升发条达,有利于肺气的肃降。肝升肺降,相互协调配合,对全身气机的调畅、气血的调和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故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云:“肝从左而升,肺从右而降,升降得宜,则气机舒展。”在病理情况

11、下,肺肝升降失常可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如肝郁化火,气火上逆,灼伤肺阴,可致肃降失常,出现面红目赤、急躁易怒、咳逆上气、胸痛、少痰,甚则咯血等症,称作“肝火犯肺”或“木火刑金”;反之,若燥热伤肺,肺失肃降,常累及于肝,使肝失疏泄,气机不畅,在咳嗽的同时,可出现胸胁引痛胀满、头晕头痛、口苦咽干、面红目赤等症。7 .肺与肾肺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水液代谢、呼吸运动及肺肾之阴相互滋养等三个方面。肺主通调水道,为水之上源;肾主管全身水液代谢,为主水之脏。肺的通调水道功能的发挥,有赖于肾阳的蒸腾气化;而肾的主水功能的正常,有赖于肺的宣发肃降。两脏密切配合,共同维持水液的正常输布与排泄。其次,肺主气司呼吸,

12、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正常的呼吸运动虽为肺所主,但需要肾主纳气的协助。肾中精气充盛,封藏功能正常,肺吸入的清气才能肃降而下归于肾,以维持呼吸的深度。故有“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之说。另外,肺肾在五行中为金水,有母子相生关系,金能生水,肺阴充足,输精于肾,使肾阴充盛;肾阴为一身阴液之根本,故水能润金,肾阴充盛,上润于肺,则使肺阴不虚。在病理情况下,若肺失宣降,通调水道失职,必累及于肾,而致尿少,甚则水肿;反之,若肾阳不足,蒸化失司,则水泛为肿,甚则上为喘促,咳逆倚息而不得平卧。正如素问水热穴论所说:“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积水也。”在呼吸运动方面,若肾的精气不足,摄纳无权,气浮于上,或肺气久

13、虚,久病及肾,均可导致肾不纳气,而出现呼多吸少,气不得续,动则气喘益甚等症。另外,由于肺肾阴液之间有金水相生关系,所以,肺阴虚损,久则必及于肾而致肾阴不足;反之,肾阴不足,不能滋养肺阴,亦可致肺阴虚损,终至肺肾之阴两虚,而出现颤红、骨蒸潮热、盗汗、干咳、音哑、腰膝酸软、耳鸣齿摇等症状。8 .肝与脾肝与脾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两脏对血液的调控以及消化吸收功能的协同方面。首先,在血液的生成、贮藏和运行方面,肝主藏血,贮藏血液并调节血量,又主疏泄,不仅调畅气机,维持血液正常循行,且能促进脾之运化,使气血生化有源;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又主统血,统摄血液不溢于脉外。只有脾气健旺,生血有源,统血有权,才

14、能使肝有所藏;肝血充足,藏泄有度,血量得以正常调节,气血才能运行无阻。两脏相互配合,共同维持血液的生成与正常循行。其次,在饮食物的消化吸收方面,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及分泌胆汁,有助于脾的运化功能;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脾气健运,化源充足,肝体得以濡养而使肝气冲和条达,有利于疏泄功能的发挥。另外,就人体气机升降而言,肝应少阳春升之气,肝气升发条达,有助于脾的升清;脾胃位于中焦,为气机升降之枢纽,其升降得宜,有利于肝气之升发。在病理情况下,肝不藏血,脾不统血,常可导致一系列出血病症。若脾虚生血不足,或脾不统血而失血过多,又可导致肝血不足,表现出纳少、倦怠、眩晕、视物模糊、肢体麻木,或妇女月经量少

15、、色淡等症。若情志不遂使肝气郁结,肝失疏泄,影响脾的运化功能,常见精神抑郁或急躁易怒、两胁胀痛、不思饮食、腹胀、便澹等症,称为“肝脾不调“;或肝气虚升发无力,亦可使脾失健运及升清,表现出头昏眼花、四肢不温及麻木、胆怯善恐、忧郁不乐,或腹胀纳呆、胁下胀满难以平卧等肝脾气虚、中气下陷等症。若脾失健运,水湿内停,湿困脾阳,或湿邪久郁化热,熏蒸肝胆,导致肝失疏泄,胆汁外溢,则见纳呆、便滤、胸胁胀痛、呕恶,甚或黄疸等症,称之为“土壅侮木”。亦有因脾虚而肝乘之,肝气横逆而动风,表现出面色萎黄,或呈青色、形体羸瘦、神昏似昧似醒、露睛、手足蠕动,或肢体抽搐、闭目摇头、大便滤泄等症,称之为慢脾风。9 .肝与肾肝

16、与肾的关系,主要体现在精血同源、藏泄互用及阴阳承制等方面。肝藏血,肾藏精,精与血皆由水谷之精化生和充养,且有相互资生、转化的关系。即肾精的充盛,有赖于肝血的滋养;肝血的充盈,亦有赖于肾精的化生。故有“精血同源”之说,又称为“肝肾同源”或“乙癸同源”。其次,肝主疏泄,肾主封藏,二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为用、相互制约、相互调节的关系。肝气疏泄可使肾之封藏开合有度,肾之封藏则可制约肝之疏泄太过,疏泄与封藏,相反相成,共同调节女子月经来潮、排卵和男子排精的功能,使之依时而泄,泄而有度。另外,肝肾阴阳之间又互生互制,肾阴充盛则能滋养肝阴,并制约肝阳使其不致偏亢,抑制相火使其不致上僭,这种关系称为“水能涵木”;反之,肝阴充足,疏泄功能正常,亦能促进肾阴的充盛;同时,肾阳资助肝阳,共同温煦肝脉,可防止肝脉寒滞。在病理情况下,若肾精亏损,可致肝血不足;肝血不足,也可导致肾精亏损,从而出现头昏、目眩、耳鸣、腰膝酸软等症。若肝肾藏泄互用关系失常,则可出现女子月经周期紊乱,经量过多或闭经;男子遗精滑泄或阳强不泄等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皮肤病学与性病学

copyright@ 2008-2023 yzwku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2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