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第六单元第14课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2024学年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第六单元第14课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学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第六单元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第14课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目标统领体系建构文化传承的多能够组织和运用史料,阐述学校教育、留学、书刊出版、学习要点种载体及其作翻译事业以及图书馆、博物馆在文化传承与传播中的作用用时间脉络“学在官府”:私学 产生.: .:亚历山大博物馆建造尼壬图馆 7纪巴拔建书 前世前290蜘2 前6:私竽发展:书院:907 960f276:印刷书: ;出现: 15d 中叶 -u99S 一天一阁一大学成传播人类文化最术要的场所;赴美:筹建京师“国立南7酒学图书馆 博物院”.-1.JIX1.J.J.ZSS 6Z8O/CCOO-ClS(88 6 6666南北京清华通 大学大学思维导图r
2、(占代中国学校教育卜T学校教育的发展卜W西方大学教育文化传承、科学研究、人才培养T印刷米的诞生Y近现代中国学校教育y书籍的出现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条件书籍生产的普及印刷书的诞生)图书馆的成长博物馆的建设与 发展d外国博物馆的建没与发展-4中国博物馆的建没与发展 4博物馆的职能必备知识自主学习学习任务1学校教育的发展-史国古代学校教育1 .官学(汉代为代表)(1)汉朝设立的岩,西晋设立的国子监,是古代中国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机构。汉朝开始设立地方官学。(学、校、庠、序)2 .私学(春秋、唐.宋)春秋私学产生,改变了“学在直度的情形儒家代表孔子影响最大。唐朝:进一步发展。私人设立的学塾、村学
3、和蒙学构成基层社会教直的重要形式。宋代:卫院制度推动了私学的发展。宋代是书院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时期,白鹿洞书院最为著名,朱熹制定学规白鹿洞书院揭示,对后世产生长久的影响。3 .作用:在古代文化的保存与传播上,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M螭依托于此得以传承,科举考试的推行,也有赖于官学与私学的支撑。【图解】古代中国的学校教育甲,-I-.d春秋时期:产生)(西周:“学在官府”)_唐朝:进一步发展1(汉朝:太.、地方官学1r-p)X宋朝:书院产生和发展)(西晋开始1立国子监二近代西方大学教育1.渊源:古诞产生了欧洲最初的学校形式,奠定了分科教育的基础2.功能:近代以后,大学逐渐发展成为保存、传播和发展人
4、类文化的重要场所。拿破仑建立的“大学区”制度,确立了保留至法国今的国民教育制度整秉持“研究教学合一”的精神创办的柏西方德国林大学,促成大学职能的转变,将教学与研究结合在一起大学逐渐倾向于世俗化与商业化,使更多的美国人有机会接受大学教育三史国近代教育京师大学堂:第一所由中央政府建立1898年的综合大学,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标志北京1912年改名为“北京大学”中大学楚元培任校长,新文化运动中心和学1916年国术研究的重镇1911年清华学堂清华皿年清华学校大学1928年国立清华大学四新中国的教育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教育背景: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收回了教育主权才妾管了各级各类学校。(2)内容:1949年底,
5、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决定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提出了受教育者要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影响:中国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学前教育、大中小学教育及成人教育初具规模,全日制、半工半读、业余教育共同发展,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2“文化大革命呻寸期的教育:教育事业受到很大破坏。3.改革开放后的教育: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1户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断十年的高甥度恢复,教育事业重新走上正轨。(2)1983年,邓小乎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3)20世纪90年代,国家开
6、始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五近代以来的留学教育(拓展)1.洋务运动时期特点:官费;留学欧美;主要学习军事和工艺技术、自然科学;留学生多来自沿海地区。(2)背景:两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西学的传播新思潮的萌发;洋务运动的兴起。(3)影响:成为近代民族工业和海军的中坚力量;促进工业、科技与国防的现代化。2 .甲午中日战争后特点:留学日本;主要学习资本主义制度来改造中国;自费留学人数大增(留学逐渐成为社会风尚)。(2)背景:明治维新后日本的强盛;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民族危机加深;清末新政;科举制废除,民间求学风气转变;距离日本近费用低、文化风俗习惯相似。影响:成为民主革命运动的骨干;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
7、。3 .新文化运动时期后特点:主要到美国、法国、俄国留学;留学资金来源多样化;浓厚政治色彩(学习马克思主义,探索救国救民道路)。(2)背景:新文化运动提升民众的民主、科学意识;十月革命的推动;五四运动传播马克思主义;美国返还部分庚子赔款。(3)影响:促进中国科学文化的发展;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准备了中坚力量。4 .改革开放后特点:以留学磐经济文化发达国家为主;自费留学逐渐占主流;规模空前;双向开放。(2)背景:改革开放(政策因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高层次人才的迫切需要;思想解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全球化潮流,中国综合国力提升。影响: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融合;友谊的桥梁,增强国际了
8、解与沟通;培养了大批人才促进我国经济科技发展加快现代化进程。学习AE务2印刷书的诞生-过程约公元前30世纪古埃及出现纸壁谑,书籍雏形春秋战国到秦汉简策、锂,中国早期的书籍公元前2世纪植物纤维纸公元105年东汉蔡伦制出“蔡侯纸”唐朝瞳版印刷品毕昇发明胶泥活字印刷术(印刷术一次北宋质的飞跃)德国人谷登堡发明金属活字印刷(技术约15世纪中叶进步)二意义1.印刷书的诞生,堪称具有革命性的转变,掌握书籍的不再是少数人。2.有助于文化的大众化,对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促进各民族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学习任务3图书馆的成长-职能图书馆的作用不仅限于保存古籍和文化遗产,而且逐渐发展出服务公众的职能。表现西方公元
9、前7世纪亚述图书馆:古文明遗址中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书籍最齐全的图书馆中世纪修道院、大教堂和大学图书馆;私人图书馆近代公共图书馆:19世纪下半叶,英、美等国出现古代朝廷设有专门掌管醺的史官,建有官藏,府,闾,堂,室,等藏书之所1909年,清政府开始筹建颤图超I(2)1916年,国家图书馆职能开始体现新中国成立后,改名为“北京图书馆”(4)1998年改称“国家图书馆”,建立各级各类图书馆私藏明清时最突出,出现了一批著名藏书家、藏书楼,如明朝的天一阁学习任务4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历程1 .西方公元前290年刖后亚历山大博物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博物馆1683年阿什莫林博物馆(牛第一个具有近代特征的
10、博物馆津大学建立)18世纪大英博物馆(其特点体现在:国立公共博物馆;许多文化来自对相对落后国家和地区的掠夺;藏品丰富,种类繁多;运用先进科技保护)、法国卢浮宫等2 .中国晚清时期名称概况自然历史博物院(19世纪六七十年代)法国人韩伯禄在上海建立的自然历史博物院,是我国最星出现的近代意义上的博物馆自然历史与考古类博物馆(1874年)英国亚洲文会在上海设立,主要陈列动物标本南通博物苑(1905年)张警在江苏南通建立,中国人自建的第一个公共博物馆(2)民国名称概况国立历史博物馆1912年,教育部在北京国子监设立国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1926年止式开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名为“国立北京历史博物馆”国
11、立中央博物馆1933年蔡兀培等倡坟建立国立史央博物院1948年4月第一期工程及附属工程竣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立中央博物院改名为“国立南京博物院”故宫博物院位于北京故宫紫禁城内,成立于1925年,是为保护清朝宫廷遗留卜来的文物珍品而建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通过国家调拨、向社会征集以及接受私人捐赠等方式,在I髓珍宝的基础上,极大地丰富了文物藏品是中国最大的古代艺术博物馆,也是世界著名的博物馆新中国成立后名称概况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1959年7月建成,是中国第T综合类军事博物馆,馆藏特色文物为武器、军服、证章和军事题材艺术品等中国国家博物馆1960年8月,北京历史博物馆更名为“中国历史博
12、物馆”,中央革命博物馆更名为“中国革命博物馆二2003年2月,在两馆基础上正式组建该馆现有140万余件藏品,建筑面积近20万平方米,是世界上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二作用1 .是征集、收藏、展示、研究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场所。2 .是进行国民教育的重要场所。3 .全方位向公众提供关于自然、文化各领域的知识,以一种特有的方式担负着文化传承和传播的使命。核心突破,合作探究史料一北宋的最高统治者认识到了书院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朝廷面临的土无求学之所的尴尬局面,于是通过赐书、赐额等方式,将其纳入官方的监管之下。可以说从宋代开始,书院自身已经进行了调整,即从单纯追求学术研究与传播的办学模式向追求学术研
13、究与传播和为科举服务并行的办学模式转变。一摘编自李兵、李文艺对中国古代书院教育科举化原因的思考史料二卢浮宫的历史始于13世纪初。1791年,国民议会宣布卢浮宫既是王室居所,也是汇集科学、艺术的纪念物以及公共教育的场所。次年,国民议会进一步宣布,卢浮宫将属于大众,成为公共博物馆。1793年,卢浮宫正式向公众开放。摘编自吕一民卢浮宫:“法国的象征与骄傲”思考:(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书院教育的社会作用。根据史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卢浮宫为人类文化传承作出的贡献。答案:(1)满足了知识分子读书应试的需要;弥补了官办教育的不足才是高了大众素质;促进了文化的普及。实现了文物的收集与整理,积极开发文物价值;向公众开放,普及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推进世界人类文化的交流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