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邓稼先》第1课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邓稼先》第1课时.docx(9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邓稼先听课记录年级:七年级(下)单元:第一单元课时:第1课时记录人:第一部分:课堂实录环节一:导入(一)了解单元重点,导入新课让我们一起进入第一单元的学习,七年级第一单元选了三篇现代文和一篇文言文,这一组文章带领我们认识中国历史上的杰出人物,相信大家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感受他们非凡的气质,从而唤起我们对理想的憧憬和追求,另外,这三件事都是多件事写人的文章,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要提炼出有效的阅读路径。单元导语中明确了本单元的学习重点:PPT耳叁,口飞才串耳&1 .在通览全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把握关键语句或段落,揣摩品味其含义和表达的妙处。2 .结合人物生平及其所处时代,透过细节描写,把握人物特征,理
2、解人物的思想感情。下面进入第一课的学习,首先了解人物和作者,请同学们读课题和作者。这篇文章的人物和作者都是杰出的科学家。同学们可以先默第二页课下的注解1,请大家特别关注注解涉及的年份,看看会有哪些发现。老师刚才也和大家一起读了注解1,有这样几个发现:PPT邓稼先I杨振宁(19241986)(1922至今)19991957邓稼先和杨振宁都出生于上世纪二十年代,那是中国落后挨打的年代。其次他们都是杰出的物理学家,杨振宁在1957年就功成名就,而邓稼先是在逝世13年之后也就是1999年才被追授功勋奖章,老师还发现,本文写于1993年,是在邓稼先逝世7年之后写的一篇回忆散文。同学们看,一条短短的注释就
3、能帮助我们读出这么多信息,可以帮助我们对人物和作者有了初步的了解。(二)积累词语除注释之外,我们还要注意词语的积累。请大家翻到教材第八页,把读读写写中的词语自己读一读,你能读准字音吗,你都知道每个词语的意思吗?PPT读谭写写少鲜(ia )为人知过度劳累鞠躬尽瘁,停止死而后已当之无愧 家喻户晓承受明白锋芒毕露完全妇孺皆知小孩子()字词讲解在读准字音后,我们来了解他们的意思:“鲜”读第三声,鲜为人知就是很少有人知道。“鞠躬”指弯着身子,表示恭敬谨慎的态度,“瘁”有过度劳累的意思,劳累过度就容易生病,所以是病字头,“已”解释为停止,所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意思是兢兢业业,不辞辛劳直到死才停止。“当”
4、有承受的意思,所以现在口语有“不敢当”。“当之无愧”就是承受某种称号或荣誉没有愧色。“喻”解释为明白,了解,“家喻户晓”就是每家每户都明白都知道。“锋芒”比喻人的锐气和才华,“毕”有完全的意思,“锋芒毕露”就是指人的锐气和才华全都显露出来。“孺”是小孩子的意思,连足不出户的妇女和懵懂无知的小孩都知道,那自然是众所周知了。下面请同学们再把这几个词读一遍。环节二:讲解课文(一)分析第一部分1 .第一部分写了什么?接下来进入分析课文的环节,本文一共写了六个部分的内容,这节课我们读前三个部分。我们需要思考每个部分写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之间有什么关系?然后再来探究这三个部分材料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从而读
5、出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情感。首先我们阅读第一个部分。PPT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请大家先来关注这个小标题有什么特点?先来观察小标题的特点。小标题有两个引号,“任人宰割”“站起来了”。文章哪个部分写“任人宰割”,哪个部分写“站起来了”?作者围绕“任人宰割”和“站起来了”分别写了哪些内容?先圈出划分依据,分别是两个时间名词:“一百年前”和“今天”。在“任人宰割”这部分中,大家应该都读到了这样两个反复出现的词语“强占”和“租借”,可能有同学注意到“租借”一次是打上了引号,可见这不是合理合法的“租借”,它的本质是强占,是掠夺,一个国家的领土被强占,一个国家的主权被践踏,所以作者说那个时代是中华民族任
6、人宰割的时代。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两句话:PPT恐怕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最黑暗最悲惨的时代那是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时代,是有亡国灭种的危险的时代。2 .两个部分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今天的中华民族站起来了,这代表一种屹立的姿态,我们的祖国日益强盛,步入了世界强国之林。但作者并没有具体描写当下的时代特征,而是转而强调这是千千万万人努力的结果,是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创造出来的伟大胜利。借助小标题完成内容概括后,还有进一步理解两个部分内容之间的关系,再读一读这个小标题,作者在小标题中用了两个介词“从”和“到”,联系小标题的结构,我们可以读出两个时代之间鲜明的对比关系,突显这一转变的巨大,今天的中国人民在
7、许许多多英雄人物的带领之下站起来了,完全改变百年前任人宰割的历史面貌。那么作者在写了中华民族历史巨变后,又写了什么?我们一起读读这一段的最后一句话:PPT“对这一转变做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3.读出作者表达的情感?在这句话中,作者用“巨大贡献”来高度评价邓稼先,那么这一内容跟前文有什么关系?作者写邓稼先为什么要从民族由弱转强的历史开始写起呢?我们来看前半句“对这一转变做出了巨大贡献”,在“转变”和“巨大贡献”直接建立关系,作者从百年来中国历史背景起笔,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下推出邓稼先,把这位科学家放在改变我们民族历史的高度来记述这位科学家,让读者形成一个深刻的印象
8、。邓稼先是一个刻在中国历史上闪亮的名字,而后半句“长期以来鲜为人知”和“巨大贡献”形成反差,交代了作者的写作缘由。4.总结第一部分的阅读路径回顾这部分阅读路径,借助小标题概括这部分内容,抓住小标题的介词和文中的关键语句来分析几个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并结合作者评价性的语句来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接下来运用同样的阅读路径来理解第二部分。(一)分析第二部分要读懂这个部分,我们首先关注小标题中“元勋”这个词,“元”的意思是头,由此引申出“最重要的,居首位”的意思,元勋通常指在开创性的事业中立下大功的人。大家一边读课文,一边思考以下问题:PPT思考:1 .这部分交代了邓稼先哪些经历?2 .写了邓稼先哪
9、三项功绩?3 .作者以及其他人对邓稼先有哪些评价?4 .这些内容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5 .作者借助这些内容与内容之间的关系想表达什么情感?大家一边读课文,一边做一些圈画。1 .这部分交代了邓稼先哪些经历?第一个问题,经历,作者按照时间顺序简述邓稼先的生平,包括求学,带领学者和技术人员制造和研究核武器,成功后并没有停止脚步,甚至在病榻上坚持工作。2 .写了邓稼先哪三项功绩?在简要叙述经历的过程中,作者重点突出他的功绩,最主要的两项功绩是领导大家成功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对于这两个重要日子,作者用了独立成段的方式着重强调,还加上了浓墨重彩的评价。除此以外,他和于敏联合著名的对中国核武器发展的建
10、议书是他的第三项重要功绩。3 .作者以及其他人对邓稼先有哪些评价?在这部分结尾是这样评价邓稼先的:PPT(教师范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他是当之无愧的。请大家想想,这两段评价的角度一样吗?无论作者还是张爱萍将军对邓稼先在中国核武器事业上的地位做出了高度评价。“奠基人”“开拓者”“元勋”都在强调他领军人物的地位,而前一段则更侧重精神层面的评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对他奉献精神的高度赞誉。4 .这些内容之间有什么联系?前半部分叙述经历和功绩,后半部分对他高度评价,这两部分内容之间有怎样的联系?P
11、PTl“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他是当之无愧的。我们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个评价为例。这个评价准确吗?我们来看看他的经历,从他1950年获得学位,立即回国开始算起,直到1986年去世,整整三十六年间,他始终为中国的核事业兢兢业业,不辞辛劳地做贡献,在取得巨大成功后,他也没有停下脚步,甚至在去世前几个月,他仍在心系核武器发展,和于敏联合署名写下核武器发展建议书,真正是指导死才停止,所以我们得出结论:前面的叙事是后面高度评价的基础,而后面的评价是对叙事的提炼和升华。当然,读一篇用多件事写人的文章,不能
12、满足于对单个材料的局部解读,还要能在多个材料之间建立必要的联系,探究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那么,怎么建立联系?老师教大家一个探究内容之间的方法:在两个材料之间,作者往往会安排一些形成前后呼应的词语和句子,我们要善于从词句的意义上推断两部分之间的关系。请大家在第一部分找一找,文中有没有揭示第一第二部分之间关系的关系的词句,用笔划出来。PPT“对这一转变做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一定有同学关注到,第一部分最后一句话“对这一转变做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一一邓稼先”这句话在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一转变”承接第一部分内容,而“巨大贡献”是什么
13、,第二部分用巨大事实来阐释他的巨大贡献,所以第一部分以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为背景引出一个对国家、对民族有巨大贡献的科学家,同时也总领了下文对这个人物的写作内容,而第二部分是顺承第一部分对这个人物的高度评价,对人物功绩进行具体介绍。还要思考后面的内容和前面两个部分的关系。(三)分析第三部分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第三个部分。PPT邓稼先与奥本海默我们围绕小标题思考以下三个问题:1.标题中有两个人名,作者围绕两个人物写了哪些事情?2 .“与”字表明作者有意将两人进行对比,作者对比了两位科学家的什么方面?3 .作者在这种对比中表达了什么?接下来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在文中进行圈划。1.标题中有两个人物,作者围
14、绕两个人物写了哪些事情?将两个人进行对比,首先两个人要有可比性,所以作者一上来交代了自己和两个人的关系:一个是相交多年的挚友,一个是共事17年的同事。作者对这两个人都十分熟悉,而且他们都是各自国家核武器研究的领军人物,将两人并举,表明作者对邓稼先在国际核武器研究领域的地位的高度认可,接下来作者分别记叙了两人的性格和为人,奥本海默常常演讲者的报告,表现出锋芒毕露的特点,而邓稼先则显得朴实忠厚,让人值得信赖,从而保证核武器研究的顺利进行。对两个人性格和为人的对比,更突出邓稼先朴实的气质,通过对比,作者得出了这样的结论:PPT(5)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5)他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
15、的人。(9)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10)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2 .作者在这种对比中表达了什么?在这几句话里,作者毫不掩饰地用了三个“最”对邓稼先的精神气质进行高度的肯定。“最不要引人注目”是表现,“朴实”是支持这个表现的性格气质,背后的根源则是奉献精神,这奉献精神的源头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前三个句子由表及里,向我们揭示了邓稼先性格的源头,把人物形象和我们的民族文化联系在了一起,第四个句子则进一步得出结论,邓稼先的气质和性格对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原子弹工程最是适合。3 .思考第三部分和第二部分的关系可以在第三部分中找出点明两部分关系的句子,大家试试看。PPT我想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是他所以能成功地领导各阶层许许多多工作者,为中华民族做了历史性贡献的原因: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在第二部分介绍了两弹元勋的功绩后,在这一部分把焦点引向人物的精神世界,探究他为什么能将中国的国防事业做出如此卓越的贡献,“原因”这个词就明确的指出两个部分之间的因果关系。环节三:学习小结学习每个部分时,都先围绕小标题梳理内容,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