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采访相对心理的运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议采访相对心理的运用.docx(8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浅议采访相对心理的运用摘要:采访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人际交流,而是一种相互观察,交流与挖掘并相互感应认知的复杂的过程,这种过程有一定的心理依据。根据人际交流的心理特点,可以指导我们运用在不同对象、不同族群的各种不同采访活动中,从而达到比较理想的采访目的。关键词:新闻采访;采访对象心理;相互吸引力;心灵的交流简单地说,新闻采访活动也是一种基本的社会活动,记者们需要深入生活、深入社会,以广泛的社会交往去了解,熟悉被采访者以及他们所处的环境。在采访过程中,记者与被采访者双方的心理活动是可以相互感应甚至相互认同的。美国学者约翰布雷迪指出,采访是一种取得信任并获得消息的质朴而自觉的科学。取得信任是获得事实
2、的前提,采访对象有真诚合作的心理才能打开心扉。作为主动访问者,记者既要把握好自己的心理,又要探索采访对象的心理,记者必须掌握人际交往中心理沟通的学问,去接近采访对象,取得对方的信任与合作1。对于采访者和被采访者双方心理的相互感应活动,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剖析。一、心理吸引与采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都会不同程度地喜欢和在意不同性格的人,这就是心理吸引。新闻采访也是如此,采访者与被采访者之间相互吸引,互相补充,就能达成某种特殊的默契,从而完成一次成功的采访2。心理吸引率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记者根据情况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一)相似因素心理学上有“一致吸引律,是指交流双方有某些一致性3o相比
3、语言交流,心灵交流更能使人相互吸引。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是一个相互认知后产生的结果,这种相似的个性或习惯是采访中最简单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突破口。如笔者去采访一条大学生回乡种地瓜致富的新闻,记者先与被采访者拉起了家常:“我也是从农村出来的,小时候跟大人种过地瓜、芋头,今天来到这儿感觉很熟悉J这样的开头一下子拉近了双方的距离,当然也打开了他的话匣子,这就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心理认知,需要的是心与心的交流。所谓相似因素,就是在采访中尽量寻找双方的相似点,比如共同的习惯、共同的爱好、共同的生活环境等。(二)需要因素当双方的需要和满足的途径正好有互补关系,特别是一种精神上的支持需要时,会产生强烈的互相吸
4、引力。1采访的最理想状态绝不是简简单单的你来问我来答,而是一种相互需要的互补状态。如笔者在采访一位自主研发有机肥的农民过程中得知他的技术获得了专家的认可,但在实际推广和应用时碰到了诸如资金、场地等实际困难而陷入了发展困境,面对记者他情绪低落。这时候我们除了认真的倾听他的诉说,给他安慰外,也针对他遇到问题时处理方式的不当提出了一些建议,像这样的采访并不是纯粹的采访,而更是一种倾听,一种理解,更能达到交流的效果。这种需要因素的运用更像是采访者成为被采访者的倾诉对象,表现在许多典型采访活动中,如受到侵害的消费者、蒙受不公平待遇的人,或者社会弱势群体等。这种情况下记者首先扮演一名倾听者,了解被采访者的
5、需求和苦衷,并折机提出问题,完成采访。(三)对等因素人们更喜欢和自己所喜欢的人聊天说话,这是一种心理特征,并且会更喜欢那些在情感上一致的人。其实这个因素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很多人遇到挫折的时候都会找自己要好的朋友去倾诉,从而得到些自己需要的安慰与理解。采访中也有同样的道理,虽然它不同于一般的交流,但本质都是交流,都需要这样一种默契去建立最良好的采访关系。对等因素的运用要求记者在采访前要预先做好功课,了解采访对象的工作、经历,这样才能在采访中扮演好“好朋友”的角色。(四)仪表因素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中,外在的条件造就了个人第一印象,而在采访的过程中第一印象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一名记者,穿着时尚
6、,踩着高跟鞋,跑到田间地头采访一个浑身泥巴的种地农民,气氛肯定非常尴尬。即使记者蹲在田度上,被采访的农民也只能怯生生的面对话筒而手足无措,这样所获得的信息和信任肯定会大打折扣。在心理学的范畴里,以衣帽取人是一种很普遍自然的现象,不同的群体有不同的装扮,作为一名记者,如果想融入某个特定族群,采访他们,首先要在仪表着装上加以注意,最好和被采访者看齐,或者至少不会让他们感到不安和讨厌。(五)能力因素人际的交往也往往会受到身份地位的影响,这是最重要的一点。当然,这一点也是最难甚至无法学习的,能力必须要经过历练与阅历的积累,才能掌握在自己手中并为己所用。具有盛名的人头上似乎有一层光晕笼罩着,即晕轮效应。
7、在采访过程中,晕轮效应对于采访者和被采访者来说同样有效。一些记者面对名人的晕轮效应有时也会表现出普通仰慕者的那种忘乎所以,这种状况当然不利于采访;而名记者的言谈举止、提问水平都能展示他的修养和能力4,对采访者产生晕轮效应,这种特别的吸引力也会积极的带动采访。能力要靠积累,但言谈举止、提问水平可以预先训练,作为一名记者,采访内容是最终的目的,因此,适当的“表演”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采访对象的心理分析采访对象是采访活动中的另一方,但另一方并不代表被动的一方,采访对象是新闻事件的当事人或者有关人士或者知情者目击者等等。可以说有时候被采访者的心理决定了采访者的心理或动作,而这些细微的影响都有
8、可能成为采访成败的关键。当然,采访对象有时候会把你当朋友,有时候只是不把你当“敌人”,有时候真的就把你当“敌人”看待了,但是有时候以“敌人”的开始也不一定不会换来朋友的结束,就看记者是否能掌控住被采访者的心理变化了。要全面研究采访对象的心理规律,必须分析他们在采访中的心理是受哪些因素所制约和影响1。(一)社会群体心理分析按社会发展的原理来推断,同一个社会总会产生不同的社会阶层与社会形态,而不同的社会形态往往会造就不同的被采访心理。这种不同阶层我们尚且将之分为“中高端人士”、“平民百姓”和“弱势群体”三个不同采访对象。1.中高端人士:这种阶层的被采访者往往需要同样中高端的记者去采访,或者采访前做
9、足“中高端”的准备。比如“同安世联会”期间,一些海外成功人士回乡参加盛会。面对制药保健品生产大户“金日集团”的董事长李仲树先生,笔者在采访前做足功课,从李先生的爱好、奋斗发展史及保健品的行业特性做了充分的前期的准备。一个好的准备对于采访这样的海外著名人士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可以使采访者更好的把握采访现场,循循善诱,把采访进行得深入细致,这也是能力因素的筹备。另外好的心态也是重要的,面对这样的被采访人就更要考虑对等因素,要知道,在任何情况下不对等的关系都是无法做对等的交流的1。2 .平民百姓:这种被采访对象是我们身边形形色色的平民百姓,是大多数也是相对比较容易采访的对象,只要注意好相似因素和对等因
10、素,采访往往都很顺利。如在采访一位车祸的目击者,可以直截了当的问“您好,请问当时您看到了什么?”或者在采访一位普通的巧手大妈时,也可以赞许的说:“阿姨您好,您家里真干净啊”这样被采访者通常心理就会放松许多,不会在交流中制造压力,只要提供一个和谐的气氛,那一切都可以水到渠成了。3 .弱势群体: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是最需要别人的关怀和温暖的。采访弱势群体最注重需要因素的运用,给他们温馨的关爱,认真倾听他们的诉说,往往可以听到很多实话。如在采访农民工时,他们的言语一定是淳朴的,因为他们从心底里希望和人交流,这时候是最可以畅所欲言的时候,记者甚至可以在他们吃馒头就咸菜的时候和他们一起蹲在路边看着车来车往
11、,这不是低等,这是感同身受,这是一个美丽的画面,当然,这也是相似因素的运用。(二)采访中的情感交流采访中除了语言和表情的交流外,最重要的还是情感的交流。情感交流是双方建立信任感的的必要阶段,每一个被采访人都不会拒绝一个愿意彼此了解的人,既要收集材料,也要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必要时帮助对方排忧解难1。一名好记者在采访中要善于观颜察色,又要学会洞察采访人的心理,这样双方在思想、行动上才能连接在一起。情感交流有多种手段,最常见的就是赞扬、鼓励或安慰采访人,努力消除紧张情绪,营造和谐舒缓的气氛。情感交流需要记者善于捉摸采访对象的心理,从而寻找话题或突破口进行交流尝试,运用人际交流中“补偿吸引律”,心灵
12、上产生相互的需要,从而达到采访的最终目的。(三)采访人个性的差别性格是人与人交流的一座桥梁,也是最容易彼此吸引的东西,所以在采访过程中剖析被采访者的性格是非常重要的,有的人天生内向、沉默寡言;有的人性格张扬、喜欢表现,形形色色的个体有着千差万别的性格,如何面对他们、了解他们都要根据实际个体具体分析,具体研究,不能生搬硬套。例如在采访一名失足少年时,不但要了解他的性格、心理、爱好,还要了解他所处的家庭社会背景、父母兄弟以及交往的朋友、同学和老师。遇到这样的采访,要考虑的因素就比较多,相似因素、需要因素、对等因素、弱势群体心理分析等等,要善于灵活运用。可以说,在每一场采访中,要运用到的心理因素绝不
13、单一,关键在于你的灵活掌握。不过,采访之中最重要的一个字便是诚,诚信也好,诚实也罢,亦或是真诚都需要,用诚去了解去接近会让人有一种最舒服的被重视的感觉4。三、结语采访是一门学问,看起来简简单单,实则千差万别。出色的采访者会根据被采访人的心理来调整自己的节奏,会用平等的心态面对被采访者,会给被采访者们最需要的感受1,不管是同情还是鼓励,或者创造一种被采访者需要的安逸的气氛。要成为一个出色的采访者,也许要先成为一个心理学家,这或许有点夸张,但一定要学会感同身受,去从被采访者的角度看问题,从而了解他们的心理,达到互补甚至共通的心态,这样看来,其实当一个出色的采访者,也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了。参考文献1郭薇薇.论新闻采访中的心理调控j.公会论坛,2008(1).2曲丹.报纸新闻中即兴采访的技巧运用切.科技传播,2011(19).3郭小平论电视采访中的心理沟通J.大众文化,2011(22).4张容.掌握采访对象心理达到成功报道目的J.科技传播,20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