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涉密固定资产管理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涉密固定资产管理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3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关于涉密固定资产管理情况的调研报告国有固定资产是保障机关单位有效运转、高效履职和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基础与重要支撑。近年来,随着全市经济建设及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全市机关单位固定资产投入持续加大,涉密固定资产日益增多,保护国家秘密面临的风险和挑战不断加大,加强涉密固定资产管理已成为摆在保密部门面前的重要课题。为此,市委保密机要局会同市财政局、市机关事务局组成调研组,围绕涉密固定资产管理情况开展实地调研,并进一步探讨疏解存在的问题。一、工作现状一直以来,全市各级机关单位主动落实涉密固定资产管理责任,在其安全使用方面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为确保全市经济社会平稳、安全、健康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在检查与走访
2、过程中,调研组发现大多数机关单位能够落实财政、固定资产和保密等部门提出的涉密固定资产分类建账、动态更新、严格管理要求,安排专人对其登记造册、编号编码、完善台账要素,做到了家底清、账目明。有的领域针对本系统涉密固定资产种类多、数量大、实物价值高等情况,在由相关部门牵头建立涉密固定资产总台账的同时,还指定内设机构或部门具体负责涉密设施设备的登记、造册和管理工作,通过条块结合、齐抓共管,做到账物清楚、账实相符、管理规范,为涉密固定资产日常使用和销毁处置奠定了良好基础。有的单位贯彻落实上级主管部门有关国有固定资产管理要求,以及国家秘密管理各项规定,针对党政机关电子政务内网和本系统专网设备、密码通信设备
3、、人防工程、防暴设备等涉密固定资产及其流转环节,制定了专门管理制度,如制定、修订国有资产管理办法、涉密政府采购管理暂行办法、国有资产有偿使用实施细则等,对资产采购、项目建设、使用管理、租赁、处置等环节作出具体规范,加强内控管理强度与对外安全保密力度。部分市(区、县)行政主管部门将保密管理要求融入本地国有资产管理规章,按照“谁使用,谁保管,谁负责”的原则,明确涉密固定资产使用单位主体责任。同时,在近年来推进的信创工程中,不少单位采取涉密设备统一销毁、非密设备合理调剂和报废销毁等处置方式,为节约利用设备及安全处置提供了有效的操作途径。二、问题与风险调研组在走访中发现,部分单位对涉密固定资产表现出重
4、配置、轻管理的现象,存在认识不到位、概念不明晰、制度不健全、责任未落实等问题,为有效保护国家秘密和开展国有资产管理埋下了风险隐患。(一)涉密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不配套,存在监管缺失问题。由于安全保密原因,目前在日常工作中,市(区、县)并未将涉密固定资产纳入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系统,实施统一的登记入账管理,而是依靠各单位独立做账管理。与非涉密固定资产科学规范的管理体系相比,涉密固定资产在管理制度上明显滞后,缺少全流程管理体系,导致保密、财政和资产主管部门对本级行政事业单位购买的涉密固定资产家底不清,不利于相关部门按照保密和国有资产管理法律法规,有效开展涉密固定资产监管,以及产权登记与界定
5、、产权纠纷调处、资产统计与评估、资产清查等各项工作。不少单位也纷纷反映,由于找不到关于涉密固定资产管理的法规和制度依据,在资产购置、使用、审计、处置等工作中时常遇到“是什么、怎么办、如何管”等实际问题,一些单位废旧涉密资产长年积压堆放,资产处置销毁成为一大棘手问题。(二)对涉密固定资产认识有偏差,导致管理混乱,存在失泄密风险。涉密固定资产的形成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资产本身就是国家秘密,如含核心密码和普通密码的设备和软件、部分军用警用设施设备、事关国家安全的高科技信息产品、人防工程设施等;二是相关资产用于存储、处理和保护国家秘密,如电脑、打印机、复印机、服务器、通信工具、销毁设备,以及交通工具、
6、相关建筑物和场所等,这类资产中有的可通过脱密处理,转化为非涉密资产继续使用。调研中发现,由于部分领导干部、保密管理人员、使用人对涉密固定资产概念和形成过程认识不清、把握不准,导致管理上出现混乱。比如,有的单位把涉密固定资产纳入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系统,存在泄密风险;有的非密固定资产转变为涉密用途后,没有及时从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系统中核销下账,埋下了风险隐患;有的涉密固定资产未经脱密处理,就直接转变为非密用途,或者经过脱密处理,转变为非密用途后,没有在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系统中同步登记,成为账外资产,脱离了资产主管部门监管,存在资产流失风险。(三)涉密固定资产管理方式粗放,导致安全
7、风险增加。由于涉密固定资产未纳入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系统集中监管,也没有统一的制度规定,目前大多数单位采取的是自行登记造册、自主管理的模式。这种单打独斗、各自为政的方式,使得领导干部、保密管理人员、使用人在思想认识、工作部署、责任要求、管理规范等方面缺乏标准参考,存在信息不对称、管理不系统等问题。例如,有的单位在购置涉密固定资产时未作定密要求,未按照涉密项目采购,易导致信息数据被别有用心的机构、人员攫取;有的单位仍依赖人工手段建立涉密固定资产台账,信息化、数字化程度低,有的台账要素不齐全、更新不及时,或在一段时间后出现遗失、账物不符等情况,甚至还有的台账存储在连接互联网的电脑上。在涉密固定
8、资产标识方面,有的单位标识不统一、编号无规律,有的没有进行标记、编号,并对涉密固定资产存放环境未作要求,一旦在流程中处置不当,极易引发失泄密事件。在日常运维方面,有的单位安全意识不足,涉密固定资产维修维护机构并未获得相应保密资质,相关维修维护人员也未签订承诺书。在清查盘点方面,国家规定固定资产每年不少于1次清查盘点、对账统计,但有的单位涉密固定资产长期未纳入盘点范围,资产价值始终是原值,并未进行折旧和摊销,直接影响着资产处置的判定以及台账核销、账务处理等工作。(四)涉密固定资产管理人和使用人专业素质不高,管理水平较低。涉密固定资产管理和使用人应具备保密和资产管理两方面的业务知识,但由于涉密固定
9、资产管理领域基础制度不全,相关业务宣传也未及时跟上形势发展需要,使得资产管理人和使用人缺乏专门的教育培训I,从而导致相关要求和管理责任落实不到位等问题。此外,调研中还发现,涉密固定资产管理主体不统一是一大突出问题,有的单位设在保密办、办公室、综合处,有的设在财务处、行政处、装配处,有的单位因涉密固定资产名目多、数量及价值大,遂将管理责任分散在若干内设机构,管理人和使用人岗位多样,日常运行情况复杂,加之岗位人员不断调整,势必导致较高的资产管理和安全保密成本。部分单位反映,有些涉密固定资产管理人、使用人并未纳入本单位涉密人员范畴,日常管理缺乏系统性、常态化要求,也潜藏着一定安全风险。三、思考与建议
10、涉密固定资产事关国家秘密安全,是保密管理和国有资产管理中的重要一环。加强涉密固定资产管理,需要有关部门各尽其责、形成合力,切实把保密要求与资产管理要求有效结合,落实到日常工作中。(一)建立健全涉密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体系。在调研走访中我们发现,目前不少省(区、市)及副省级城市对涉密固定资产的管理仍在探索中,面对各级机关单位涉密固定资产日益增多的新形势,尽快建立健全相关管理体系势在必行。对此我们认为,可由市财政局、市机关事务局、市委保密机要局等部门建立市级机关单位涉密固定资产联合管理工作机制,专题研究制定相关管理制度,对涉密固定资产配置、使用、管理、处置全过程作出规范,厘清资产、保密主管部门和使用单
11、位的管理职责及工作任务,形成涉密固定资产安全保密管理合力。市(县、区)及市属国有企业可参照形成相关工作制度,共同推动全市涉密固定资产管理实现有规可依、有章可循、有据可查。(二)构建市级机关单位涉密固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当前,市级部门已实现党政机关电子政务内网全覆盖,为有效发挥财政、国资、保密等多部门、多维度的监管职责提供了有效的工作载体。在此基础上,可由市财政局牵头,市机关事务局具体负责,市委保密机要局等配合,立足涉密固定资产特点,参考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系统的经验做法与管理模式,研发建设市级行政事业单位涉密固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实现规范、动态、智能化管理,切实做好涉密固定资产产权登记与界定、资产统计与评估、资产清查与处置等各项工作,提升监管质效,确保资产安全和国家秘密安全。(三)持续开展专业培训与调查研究。涉密固定资产涵盖电子信息产品、交通工具、基础设施等多类别、多形态的实物资产及软件系统,因而对管理人和使用人提出了更加严格、专业、规范的要求。调研组认为,可在保密、资产主管部门建立健全工作机制的基础上,常态化组织涉密固定资产管理人和使用人教育培训,强化其责任意识,提高专业素养。同时,保密与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对智慈城市信息系统、水电气讯管网等城市基础设施,以及国有无形资产、政府储备物资、文物文化资产、自然资源等不同形态资产的安全保密调研,为维护城市安全发展不断筑牢保密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