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绘画“婴戏图”的发展概况及审美文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陶瓷绘画“婴戏图”的发展概况及审美文化.docx(2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陶瓷绘画婴戏图的发展概况及审美文化所谓婴戏,即1婴儿孩童嬉戏玩耍”的简称。在传统陶瓷装饰领域,婴戏题材的表现最初为婴戏纹样装饰,与植物纹、动物纹等一样,在装饰形态上往往具有固定的范式特征.婴戏题材也大量必现在书画、玉器、漆器等其他绘画及装饰形式上.传统美术作品,包括民间剪纸、木版年画中,也有不少以孩童强材为内容的,以展现婴孩天真烂漫、稚气活脱的个性特征为旨趣,此类图式统称为“婴戏图Z婴戏图在陶兖装饰绘画领域的发展时间也较长,明代江西省大志陶书3中记载有明确的婴戏类装饰称谓,称之为耍娃娃耍戏娃娃”等.陶瓷绘画是与陶兖装饰相对应的概念,相比于后者,陶瓷绘画更注重表现对象本身的个性表达。装饰一般具有
2、稳定性、经验性、普适性等特征,同一时期的同类装饰样式一般整体风格变化不大,具有相对固定的装饰形态。而绘画则更为注重笔法的表现,以及表现手法的自由发挥。从婴或图装饰到婴或强材绘画,体现出从审美主义到表现主义的艺术过渡。在观念上,实现r从形态主义到人文主义的重要变革。一、古代陶瓷绘画“婴戏图”的历史概况原始岩画中,就有诸如“抓瞽娃娃”这类婴戏图雏形,体现了先民的生殖崇拜等心理菽识:山东两城山、陕西贺家沟等地曾出土汉代石画像母子图,这表明真正意义上的婴戏图两汉便已有之。先秦以后,社会等级制度分化愈加明显,婪戏逐渐成为一种普遍化的装饰形态。Fl前的研究表明,婴戏甥材作为绘画内容最早出现在魏晋南北朝,历
3、代名画记中记述了南朝顾景秀所作小儿戏鹅图、江怡宝所作小儿戏鸭图3、南齐刘填少年行乐图3等,其中将婴孩与动物穿插表现,使得画面更需生趣.此外,颍恺之女史箴图中也同样有孩童的形象.陷唐至五代,我国绘画迅速发展,人物题材更是达到了一个鼎盛阶段.婴戏题材绘画开始趋于成熟。北宋宜和画谱所载唐代大家张萱“善画人物又能写婴儿:其在婴或题材绘画上的造诣可从虢国夫人游存图中略见一斑。中唐时期,婴戏题材从一般性人物题材中脱离出来,如戴高的戏牛图斗牛图等作品。五代时期,要戏题材绘画开始与佛教题材融合,典型的如敦煌壁画净土变相,画面上所绘为七宝莲池中荷花之上的婴孩.唐代最具代表性的婴戏题材陶兖装饰绘画当属长沙窑,以绘
4、画的自由笔触展现出生气活脱的孩童形象。线条抑扬顿挫,流畅而游刃有余。孩童的神情、姿态刻画妙趣自然,线描速度较快,极具绘画性特征。线描技法大多为铁线描,色彩以褐彩为主,表现手法上充分把握了孩就天真活泼、稚气未脱的性格特征,体态圆润,让人心生怜爱。此外,唐代的黄堡窑中也有部分要戏纹饰形态,质地相对较为粗糙,以民间饮食器具为主。一般在器物底部采用黑釉进行装饰表现,题材多为孩童嬉戏打闹的场景,风格相比长沙窑更为粗犷,造型精细程度略弱。宋金元时期,经济发展带来制瓷业的兴盛,也提升了民间审美文化品位。婴戏SJ材纹饰开始大量出现在生活器物中。除了以雕塑方式为主呈现的定窑苑外,这一时期具有典型绘画特征的当属磁
5、州窑,尤其是瓷枕,婴戏纹饰大量出现。画面表现内容更加丰富多样,背景及辅助纹样更为复杂,笔法更为精细。题材上还融入了宋人打马球、蹴鞠等体育运动元索。此外,这一时期还出现了宋三彩,以黄、绿、红三种色系来表现彩绘形态,其中也不乏婴俄题材。明清时期,古花及釉上彩兖开始增多,尤其清代,古彩、粉彩、跌琅彩等釉上彩瓷品种琳琅满目,相应的婴戏纹饰表现形态也变得更加丰富。其中,古彩克中婴或题材的表现较多,由于古彩重线条表现,笔力刚劲,色彩古朴、直白,因而能够符孩港造型的写实性进一步增强。在胭材形式上既有单婴或题材,也有多婴或题材、仕女婴戏题材等。还有大量福寿寓意的吉祥题材,如百子图等。明清的婴戏装饰形态直接影响
6、了现代婴戏题材陶瓷绘画。二、现代婴戏题材陶瓷绘画现代婴戏甥材陶究绘画在创作观念及表现手法上体现出更多的自由度,装饰与绘画共同表现的方式传达出现代艺术家对这一甥材的不同理解,风格迥弁,不拘一格。现代婴戏题材陶克绘画相比于传统,具有这几个方面的创新亮点:第一,题材具有时代性特征。传统婴战图式中,童子的发式、衣若皆是古人形象,尤其是清代扎着短辫的孩童,尽管在现代婴戏题材中也有所体现,但整体趋势是朝着现代人物方向转变的。当然,为了凸显古朴的韵致,以及孩童璞玉般天真的特点,孩童的形象一般同时具有古今婴孩特点,扎若小辫,穿着肚兜,但衣着具有部分现代特征。如李舐颍的婴战题材陶瓷绘画作品轴上彩婴戏童子瓶(图1
7、),孩童的穿着既有传统肚兜,也有现代的衬衫、短裤,极具古的,又有新意,体现出“箔品当前当代的绘画艺术精神。图1李磊颖釉上彩婴戏童子瓶第二,笔法更富有变化性。现代婴戏陶材陶兖绘画在线描手法上,既保持了传统民窑流畅、律动的表现特点,同时也在表现手法上更加多元,避免了粗犷的弊端。如李髭颖的红绿彩婴戏陶瓷绘画系列(图2),线描笔法十分流畅,宴宴几箔便勾勒出一个孩童造型。在人物姿态及个性特征的表现上,屣现出孩童稚气未脱的天性,步极蹒跚,左手抱等,圆圆的脑袋品首向前,在脸部表现上,作者刻意采用了夸张变形手法,将孩童胖嘟嘴的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画面结构丰常,逸笔草草而不失精细.图2李磊颖红绿彩童子抱琴盘第三
8、,具有更多的装饰性表现。现代陶兖装饰的概念被现代陶瓷艺术家赋予了更多的意义,在表现手法上摒弃传统的装饰风格及结构法则,体现出更多的随意性,更加富有自然意趣。如吊金泉的吉花耍戏系列(图3),巧妙运用开光装饰手法,采用不规则的随意性轮廓以及规则的几何图形相互穿插的方式装饰绘画主体,装饰结构丰富而多变。总体来看,现代婴或题材陶瓷绘画体现出比传统更多的包容性品质,艺术家能够对传统采取反思的态度,并且在传统基础上,充分发挥自由化、个性化的艺术精神表达,实现丰常多样的表现风格。在此基础上,我的观点及思考是,是否能够站在全球艺术视野上,大胆吸收借鉴西方的表现主义思想,既体现本上性、地域性,又实现世界性、现代
9、性的转化,使这一装饰绘画门类更具艺术话语权。三、婴戏图的审美文化婴戏图从唐代的兴起到宋代的繁荣,至明清时期的丰富多彩,当代的百花齐放,在表现孩透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的形象同时,也折射出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差异化审美观念。首先,从耍戏图的源起来看,其最初仅仪只是古代人们用以寄托子嗣繁衍的愿望。尤其是在国家动荡的战乱年代,人口丧失造成的是平民心态的崩塌.由此生儿育女、繁衍后代成为我国占代人们一生中的重大要事,多子多孙才是家族兴旺的重要标志,这一观念深深影响了古代的社会风气及人们的行为。这些思想均在嬖戏图上得到了反映。如北宋时期,国力强盛,百姓富足,由此带动了世俗文化的发展。婴戏图除了满足宫廷需求外,普
10、通的民众也对带有传统礼教的题材装饰器物有所需要。典籍中曾记载周武王育有五男一女,宋人便将创造出“五男一女图绘画或印在礼品之上,这一时期的生目文化深深渗透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渐渐成为人们根深蒂固的审美倾向。同时,“武男轻女”的思想也成为一种主流的民俗意识,在这一时期盛行的器物如瓷枕、泥塑、织物上,大部分的婴或图装饰都带有明显的“宜男”观念。而后来出现的百子嬉存图,则更是将这一民俗审美意识发挥到高潮,画面上,一百个孩童做着不同的游戏,包括放风筝、弹奏、舞狮、下棋、表演等,每项游戏活动都寄予了人们对子孙后代的美好期望,如健康、聪慧、华美、言贵等。而以百子入画,更是将人们对人丁兴旺、多子多福、家族
11、兴旺的祈愿展现到极致。除此之外,还有些借助植物、动物等意象用以表现多子多福寓意的题材,如五子夺莲百福绵长等,其中大量出现莲花、莲蓬、石榴等带有“多籽”特征的瓜果,这些带有明显象征寓意的题材元素,与孩童娃娃共同组成极具民俗审美意识的文化符号集合。其次,婴戏图也承载了我国传统的艺术审美观念。如长沙窑中出土的“娃娃执荷瓷瓶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用于陶瓷器物装饰的姿戏图,同时也是最早将人物与植物相互穿插的表现题材案例。早期的婴戏图中孩童手执荷花的形象也是从佛教绘画题材磨喝乐”的形象中借鉴而来,经过艺术化的加工,并结合民间传说,由此创造出这一寄托人们对阂家团圆、幸福美满生活愿望的艺术形象。苏汉臣的两幅名作冬景婴戏图轴3秋庭戏婴图轴3中,均十分诧异地出现了女孩形象,作者打破了传统“建男轻女”的思想,表达了儿女双全的美好寓意。另外,明清时期,亦有不少借助婴戏图来传达美好生活寓意的现材,如将孩童与贴鱼进行组合,同时穿插莲花、荷叶等元素,寓忌莲(年)莲(年有鱼余)工这些题材既有反映民俗化的审美意识,亦有文学特征的艺术创作,其目的都是用以寄托人们的美好祈愿。所谓“图必有意,意必吉祥,数千年来,要戏图承载了人们大量的审美意识,时至今日,不少题材仍被沿用,成为传承悠久的文化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