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血症的发病机制和病理.docx

上传人:王** 文档编号:1121097 上传时间:2024-04-01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败血症的发病机制和病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败血症的发病机制和病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败血症的发病机制和病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败血症的发病机制和病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败血症的发病机制和病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败血症的发病机制和病理.docx(4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败血症的发病机制和病理致病菌经各种途径进入血液循环后是否能引起败血症,与致病菌的数量、毒力、人体的免疫防御功能及遗传易感多态性相关。少量病菌进入血液循环后,如人体的免疫功能正常,可迅速被吞噬细胞、中性粒细胞等吞噬而清除,一般无明显毒血症表现。当人体抵抗力因各种慢性病、免疫缺陷等而减弱,或侵入的细菌毒力强、数量多,则细菌可在血液中大量生长繁殖而产生败血症。(一)病原菌的致病力金葡菌具有多种酶和毒素,如血浆凝固酶、溶血素和肠毒素等,有助于细菌的生长、繁殖和扩散,导致严重的败血症,其产生的肠毒素F与中毒性休克综合征有关。大肠埃希菌等革兰阴性杆菌的内毒素能刺激炎症介质的释放,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和心肌、启

2、动凝血系统、激活补体,因此可导致微循环障碍而发生休克、DIC等。铜绿假单胞菌分泌内、外毒素及蛋白分解酶,可造成坏死性皮肤损害及严重的脏器损伤。肺炎链球菌及肺炎杆菌等具有荚膜,可对抗吞噬及体液中的杀菌物质。(二)人体的免疫防御反应1.皮肤及粘膜的防御作用完整的皮肤和粘膜是防止细菌入侵的天然屏障。由于皮肤和粘膜的血管和淋巴组织丰富,局部如有炎症,细菌易从此处进入淋巴和血液循环。挤压炎症皮肤或脓肿,可使局部防御功能破坏,细菌更易入侵。严重烧伤时皮肤创面为细菌入侵敞开门户,皮肤坏死和血浆渗出又为细菌繁殖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因此败血症的发生率较高。尿路、胆道或胃肠道粘膜的破损除易引起细菌感染外,如同时有机

3、械性梗阻如结石嵌顿、通道狭窄等则可因内容物或排泄物积滞、内脏压力增高、管壁紧张等而使细菌易于侵入血循环。2 .全身性免疫反应各种不同的原发疾病可造成相应的免疫功能异常,不同的免疫功能缺陷有利于某些致病菌感染的发生,如各种粘膜分泌物中分泌型免疫球蛋白(IgA)减少,可使细菌易于入侵呼吸道或肠道等而发生感染,低丙种球蛋白血症者易发生肺炎链球菌、流感杆菌、金葡菌等感染;急性白血病及肿瘤化疗时粒细胞减少,吞噬细胞功能障碍,易发生革兰阴性杆菌、金葡菌及真菌感染;多发性骨髓瘤及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病人体液免疫受损,易感染有荚膜的细菌;An)S和器官移植者细胞免疫功能缺损,易感染寄生于细胞内的微生物,如单核

4、细胞增多性李斯特菌、念珠菌、隐球菌和军团菌等感染;脾切除及镰形细胞病病人因补体功能受损,也易感染有荚膜细菌。各种慢性疾病,如肝硬化、糖尿病、肾病综合征等由于代谢紊乱、免疫球蛋白合成减少、粒细胞吞噬功能和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减弱等而易招致细菌感染。肝硬化者因尚有侧支循环形成,从肠道入侵的细菌可直接进入体循环而引起败血症。3 .医源性因素抗肿瘤药、糖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以及放射治疗等均可削弱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广谱抗菌药物可使体内菌群失调,导致耐药的条件致病菌繁殖而造成严重的二重感染。各种原因引起的粒细胞减少是导致败血症的重要原因。各种创伤性诊断和治疗手段如插管检查、内镜检查、长期留置静脉导

5、管、透析疗法和各种手术等都可导致细菌进入血液循环。由于接受这些检查及治疗的病人病情多数较重,机体防御功能差,而医院感染的细菌又常为耐药菌。因此,医源性感染是当前医疗实践中颇为严重的问题。(三)败血症的病理生理败血症的病理生理过程是一个多因素综合的结果,微生物及其胞壁产物包括革兰阴性菌的脂多糖(LPS)、革兰阳性细菌的肽聚糖、胞壁酸复合物以及真菌的多肽物质等,可激活细胞因子、补体、凝血系统,激肽、内啡肽,交感神经等系统,产生的各种生物活性物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效应,其作用的靶器官是血管内皮细胞和微循环。当LPS等与宿主效应细胞,如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吞噬细胞等接触数分钟至数小时,即可诱导一些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TNF。)、白介素I(IL因子干扰素(IFN)和各种集落刺激因子的产生。其中,TNFa在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病理生理改变中起关键性作用。(四)病理病原菌的毒素可致组织和脏器细胞变性、坏死,心、肝、肾等脏器的实质细胞有混浊肿胀,灶性坏死和脂肪变性。毛细血管受损造成皮肤粘膜瘀点、皮疹和肺间质水肿。有些细菌如化脓性球菌引起的败血症,可形成肺、肝等迁徙性脓肿,并可引起骨髓炎、心内膜炎等。重型败血症可进一步发展为感染性休克、DIC,多器官衰竭,并出现相应的病理改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儿科学

copyright@ 2008-2023 yzwku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2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