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仪式感提升班级管理的策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仪式感提升班级管理的策略.docx(6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班级管理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组织活动,班级管理的核心是营造积极向上的班集体。仪式感是班级管理和建设的助推器,常规的班级管理并不能真正打动学生的内心、丰盈学生的生命成长。这就需要班主任积极运用教育机智打破管理常规,在教育问题中善于发挥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思考力,对日常的班务工作进行创造性思考、系统性优化,赋予其一定的仪式感,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自我管理、自我养成的习惯教育,在仪式感的层次推进中润泽学生的学习生活。由于学生具有社会经验不丰富、形象思维占据主要地位、以自我为中心的特点,他们特别希望被别人肯定,教师要善于挖掘班级生活中的德育元素,在班级的常态化管理中积极运用创造性的策略
2、,引领学生在切身实践中积极培养仪式感,学会自主管理自己的学习生活。一、于班级文化建设中打造仪式感仪式感代表了情感的高度认同感和参与感。教师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可以有效借助班级文化建设这一方面提升学生的“主人翁”意识,鼓励学生在亲自布置实践中提升班级生活的仪式感,切实发挥班级文化的育人作用。例如,为了更好地建设和管理班级,班主任要有效借助“装扮最美教室”活动,精心设计主题实践活动方案,鼓励学生在确定班级文化符号、设计班级口号和班级公约、规划班级布置板块和区域等活动中,鼓励学生在师生互动交流、生生合作探讨中尝试合理规划,在实践中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一)征集个性布置方案,促进凝聚向心教室的一幅画、活
3、动角上的几盆绿植,对学生的生命成长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1班级文化建设不仅仅是教室环境布置那样简单,教室环境作为对教育的无声解读,能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感知班级文化,从而促进对学生社会情感、劳动能力的培养。班级文化建设也是班级管理的重要内容。因此,班主任可以在开学前在班级群内积极发动全体学生,全员征集布置方案,让学生在群策群力的过程中真正参与到班级布置中。班主任可以在微信群内利用小程序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说一说对班级布置的一些意见,最后以电子提案的形式生成。教室是班级学生休息和学习的关键场所,也是教师教书育人的课堂主阵地。古语有云“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教室的创意布置能在潜移默化中起着
4、熏染作用O以笔者的教室布置为例,笔者在征集个性化教室布置方案时遵循鲜明的班级文化特征,以班级文化“青竹印冢为中心创新班级布置方式,引导学生通过教室各个区域布置、班级文化内容设置等形式采用不记名提案采集的形式生成教室布置意见,在开学初的主题班会上予以公开讨论,并现场投票表决出比较优秀的布置方案。(二)创新优化教室环境,引导全员参与班级个性化布置关乎教室的美观和整洁程度,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教室里的人视觉审美和情绪体验。因此,班主任在创新优化班级布置方面要做到计划性、合理性和创造性相结合,摒弃班主任大包大揽的一人包办形式,采用学生合作的小组承包形式,通过分区域和分内容承包的多元形式齐心协力,打
5、造真正属于学生自己的完美教室。以笔者班上的班级布置为例,笔者积极引导并鼓励学生在工作布置中分工不分家,分成六个小组,按照卫生角、图书角、绿植角、中队角、公告栏、作品展示角等不同区域进行承包,学生通过在小组内合作交流、创造设计,在标语设计、绘画剪贴、排版设计中真正锻炼了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在劳动实践和全员参与中真正优化教室环境,有效提升了对班集体的热爱程度,增强了班级凝聚向心力。二、在规则习惯教育中涵养仪式感真正的教育是激发学生产生自我教育,激发自我管理的欲望,这样,教师的班级管理才是成功的。为了让学生在常态人文熏陶中涵养仪式感,促使学生的自我教育成果具有可视化的直接效果,形成德育教育的有效循环
6、,班主任要善于在常态化教学中积极探索日常教育中习惯、规则、思想道德和心理健康等方面建设的创新路径。(一)切实抓牢习惯养成,实现自我管理班主任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要切实抓牢学生习惯养成方面的培养,培养学生学会管理自己分内的事务,提升自主管理意识。笔者所带的四年级班级存在问题学生偏多的情况,他们活泼好动、极具个性特点,由此就带来了学习习惯、劳动习惯差的问题,经常出现“垃圾越扫越多”的现象,导致值日生苦不堪言,甚至有些值日生开始“消极怠工,为了有效解决班级中出现的这一问题,笔者摒弃了以往的班级劳动管理模式,通过设计“个人一日三省计划”,鼓励学生管好自己的“课桌空间”,倡导学生一日三省,利用上午第一节大课
7、间、中午午休时间、课后服务时间三个时间段,认真整理自己的课桌、抽屉以及课桌下面的空地,及时清理垃圾,落实培养学生的生活习惯,不给值日生增添额外的负担。与此同时,笔者又通过设计班级劳动清单,通过设置电灯管理员、图书管理员、绿植管理员、卫生管理员等职位,在班级内进行“民主应聘”,并通过定期选聘、颁发“劳动奖状”等形式,引导学生体验不同形式的常态劳动,在实践中养成劳动习惯、学会服务集体、提升自身的劳动意识,促使学生在习惯养成中获得在班级生活中精神、学习、成长共同体的深层认知,提升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人翁意识。(二)大力强化规则教育,激发自我管理仪式感是一种文化的传扬与承载,也是一种规则的内化与浸染。在班
8、级生活中创设仪式感,就要深入挖掘仪式背后的内涵和意义。班主任可以通过创造性的规则教育,引领学生在意趣非凡的实践体验中养成稳定向好的习惯,促使学生形成一种内在的秩序感。例如,在征集班级公约活动中,班主任可以采用广泛征集的形式,鼓励学生个性化制作班级公约,充分提升学生的班级责任意识,并在开学第一周的主题班会上展示、评选。通过仪式感满满的班级公约签名承诺活动和一系列常态班队会的有效引导,让班级班规以一种可视化的方式体现出来,引导学生更为形象直观地认知规则、讨论规则以及遵守规则,了解班级制度的意义内涵,让班级管理制度对学生自然而然地形成约束力和威信力。教师在进行规则教育时,还需要有一定的艺术性和人文性
9、,如果遇到学生因为一些特别琐碎的事情来向班主任告状时,班主任切不可嫌烦而批评指责,可以指导学生到班规中自主搜索答案,以此深化学生规则意识,从而激发自我管理、教育的意识。班级管理包含着丰富多样的内容,教师需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展开形式多样的教育管理,引导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规则意识,促使学生对班级产生更强的归属感。(三)积极开展绘本心育,丰盈生命成长用满满的仪式感提升学生对班集体的热爱程度,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归属感、内在幸福感。班主任在平时德育教育中应善于利用生动形象的绘本资源代替传统的说教,发挥绘本阅读的育人价值内涵,通过和绘本人物在一起漂流成长的过程,获得积极、健康、乐观的心理成长。班主任
10、通过每日中午的绘本阅读时间打造学生习惯养成的仪式感,积极鼓励学生徜徉在故事的海洋里,让阅读成为学生最美好的事情,成为最有意思的生长。班主任还可以利用生动有趣的绘本故事,让学生对班级产生一种神圣感。例如,在笔者初教一年级时,一年级的学生具有活泼好动、不被规则束缚、时而捣乱的特点,因此笔者利用一周的时间带领学生熟读绘本大卫不可以大卫上学去不告状,除非有危险或请不要打岔等关于规则意识的绘本,借用“大卫形象”来创设一个“行为公约展示栏”,引导学生在展示栏里看到一个上学不迟到、发言先举手、吃饭要排队、爱护课桌的“改邪归正”的“大卫形象”。用绘本中的人物变化来替代教师苦口婆心的说教,有效利用续编故事的方法
11、鼓励学生积极养成规则意识,遵守学校的各项纪律。三、在教育方法创新中提升仪式感在小学德育教育中的仪式感,就是鼓励学生用心去生活,在学习、劳动和生活中自主创造出仪式感。作为班主任,我们要通过潜移默化的情感教育引导学生把井然有序、平淡无奇的学习生活过得更加妙趣横生、充满意义。要通过富有创造性、熏染性的班级管理方式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感受生命存在的积极意义,引导学生用庄重认真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学习生活,发现在平淡生活中的三两乐趣,从而培养积极向上、永怀热忱之心的生活态度。(一)精心设计班队活动,点亮希望心灯仪式是一种外化的语言,学生对于在心中不表达的爱的体会和感知力不够,班主任要善于
12、借助主题鲜明的入队仪式、各种节日或者班级诞生纪念日等特定日子,精心设计仪式感充沛的班队活动,积极开拓创新班队活动的方式,让学生在班集体中拥有切切实实的存在感,让学生的心能真切地感知生命的缤纷变化,从而充满热忱地面对日后的学习生活。例如,在一年级新生开学仪式中,笔者除了让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开学仪式,在班上还积极开展了充满仪式感的“一路童行,与爱相伴”主题班会活动,旨在通过此次活动缓解学生初进入小学的不适应和焦虑感,从而助力学生完成身心与新环境的同步接轨。首先,笔者让爸爸给自己的孩子颁发“成长奖状”,通过亲子互动游戏“脚踩脚”的方式护送每位孩子踏过前方道路障碍,一路走过成长通道。每队成功到达的亲子
13、小队都会获得教师和妈妈的掌声。接着,妈妈牵着孩子,指导孩子把自己的照片贴在教室后面的班级照片墙上,并轻轻地在孩子耳边送上升学祝福,到教师那边领取入学礼物启蒙笔袋,教师蹲下来张开双臂拥抱孩子,对孩子表示欢迎和祝福。随后,教师带领学生来到班级的“种植园地”,亲手和家长一起种植多肉绿植,引导学生明白这一棵棵绿植是爸爸妈妈爱的代表,它将代替爸爸妈妈在新的环境里陪伴孩子一起度过接下来的学习生活。学生在绿植的陪伴下会有效缓解在新的教学环境下的紧张焦虑,从而产生深厚的安全感,获得心灵成长。(二)沉着面对“教育惊喜”,呵护“差异”心灵作为班主任,我们给学生什么样的仪式感,学生就会从中获得什么样的价值观。我们要
14、用力呵护学生美好的童年生活,那些被教师、家长和朋友所珍惜、所看见、所惦念的温馨时日,会成为学生一生的力量源泉。2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总会在日常琐碎中遇到一些焦头烂额的“突发事件”,例如学生的情绪管理等问题。在学习生活的不断发展、变化中,仪式感是不可缺少的心理健康教育手段。由于学生的心思比较敏感,教师在班级管理中要运用多元教育方式巧妙应对,善于呵护“差异”心灵,从而触动学生内心最柔软的地方,真正起到教育的作用。例如,学生在面对至亲某个人突然的离去时,他们可能会产生一些心理障碍和偏激思想,这时候,一个告别仪式可以帮助他们更快地适应新的学习生活。就连最普通的年级上升或是新旧班主任更替,都会引起学生心
15、理的不适,因此班主任应精心设计告别仪式,鼓励学生在活动中大胆流露自己的真情实感,促使学生在精彩丰富的“找凳子”“丢手帕”“摸黑走路”等游戏活动中冲散内心的恐惧和压力,逐渐平复内心的惆怅与不安,尽快地接受现状,早日回归正常。德国作家洛蕾利斯在我们为什么需要仪式感一书中曾说道:“有仪式感的人生,才能使我们切切实实有了存在感。不是为他人留下什么印象,而是自己的心在真切地感知生命,充满热忱地面对生活。”新时代的教育需要仪式感,新时代的班级管理更需要仪式感。通过仪式感的不断深入体验,能让师生之间产生更多的情感共鸣和交流;通过仪式感的不断向内传递,能有效丰盈学生的精神生长。因此,作为班主任,在日常班级德育教育中要通过多元化的方式途径、创造性的活动策略带领学生感受仪式感、涵养仪式感、提升仪式感、亲手创造仪式感,引领学生在学习成长中感受生活的美好气息,从而收获自信、认同感和幸福一生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