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教育背景下特需儿童体育课程现状与对策探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融合教育背景下特需儿童体育课程现状与对策探析.docx(5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融合教育背景下特三LB体育溺颤状与对在“回归主流”教育理念的驱动下,我国提出了随班就读政策,即在普通学校招收能够跟班学习的残疾学生1。对于特殊需要儿童而言,随班就读工作的开展给予了他们获得公平而有质量教育的权利。著名的体育教育家马约翰先生曾说:“体育是培养健全人格的最好工具。”体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可以帮助特需学生拥有健康的体魄、缓解学业压力,还可以促进普通学生与特需学生之间良好同伴关系的形成。因此在融合教育背景下,教师务必重视对特需儿童的体育教学。本文基于融合教育视野,以探析特需儿童体育课程的育人价值为出发点,分析现今融合教育背景下特需儿童体育课程的现实困境,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对策,为一
2、线体育教师开展教学提供建设性建议。一、融合教育背景下特需儿童体育课程的育人价值(一)增强体质健康,促进感官协调发展特殊需要儿童由于身体机能的发展滞后,部分儿童存在特殊体质,自身抵抗力、免疫力极低,还会伴随感官发展不协调的现象。融合教育背景下,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是一种增强特需儿童体质健康、促进感官协调发展的重要方式。体育教学形式自由且内容多样,与语文、数学等课程不同,它无需学生规规矩矩坐在教室里。体育教学的开放性与趣味性符合了特需儿童生理发展特点,能极大地满足特需儿童的发展需要。通过跑、跳、钻、爬等动作,特需学生的肌肉得到了锻炼,加速了身体的新陈代谢,身体灵活性、协调性也逐渐增强。例如,特殊儿童瑜
3、伽就是一种很好的体育运动方式,它可以帮助特需学生学会呼吸,调节心率,增强学生对多种身体姿势的控制能力,以及身体的平衡性和稳定性。因此,融合背景下特需学生的体育教学对于特需儿童体质健康与感官协调的发展具有极高的育人价值。(二)提升意志水平,培养阳光积极心态特殊需要儿童受身心发展的限制,在平日的学习、生活以及社会交往中,存在着许多受挫经历。这些经历阻碍着特需学生积极心态的形成。部分学生出现了不自信的现象,并伴随着恐惧感,甚至还会出现抵触情绪,这些消极心态严重阻碍着特需学生的心态养成与健康成长。意志对个体的发展至关重要,一个人能否乐观面对挫折,是个体发展的基石。体育作为德、智、体、美、劳五育中的重要
4、组成部分,对于提升学生意志水平,提高耐力、毅力有着显著的作用。在体育活动中,特需儿童担任着活动中的不同角色,需要去完成一项项的任务。在活动中收获成果,增强自信,提升意志水平,让特需学生给予自我“其实我并不差”“其实我也可以”的暗示,可培养他们不怕挫折的良好品质,树立他们悦纳病残的信念,培养他们阳光积极心态。(三)增加残疾理解,促进同伴关系发展在融合教育背景下,虽然特需儿童在物理空间中与普通儿童同属于一个时空接受教育,但仅仅只有“物理”上的融合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心理”上的融合。想要实现“心理”上的融合,则需要引导普通学生增加对残疾群体的理解。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探索体育融合课程,为普通学生提供
5、了一个真正认识特需学生的平台。开设体育活动,让特需儿童参与到普通学生共同运动的情景中,学生双方合作、沟通、竞争,这是他们进行社交的绝佳时期。当普通学生与特殊学生共同完成某一项体育活动时,特需学生的社交需求得到了满足,普通学生也会在内心产生对残疾学生新的认识,如“他能做到”“我要向他学习”“他好棒”等,并从特需学生身上学到自强不息的意志品质,从而同伴关系得到良性发展。二、融合教育背景下特需儿童体育课程的现实困境(一)体育运动资源匮乏,难以满足特殊需求现如今,融合教育学校的现有体育运动资源难以满足学生的特殊需求。尽管随班就读受到了愈加广泛的关注,但是现有资源与需求的不对等是长期存在的问题。一方面,
6、体育运动资源硬件与软件水平不对等。在国家的支持下,虽然教室中硬件资源逐渐丰富,但在实践中,教学硬件的使用逐渐流于形式,缺少对应的嗽件支持2o很多教师不知道如何使用这项器材,不知道什么样的器材适合于哪一类别的特需儿童。长此以往,很多体育运动器材成了摆设,并未得到真正的应用。另一方面,体育运动设施的针对性无法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有些体育运动设施虽然有了,但是并不适合特需学生真正的发展需求。由于对融合教育认识程度的不深入,部分学校对于特需儿童的体育器材仍是参照以往普通学生的标准配备的。体育运动资源的不适用也阻碍对特需儿童进行专门的体育康复训练。(二)教师特教知识缺乏,融合素养有待提升近年来,尽管国家
7、出台了文件来大力支持融合教育的发展,但是随班就读体育师资的匮乏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大多数学校的随班就读体育教师均不是特殊教育相关专业的,因此,他们对于特教知识相对缺乏,融合素养有待提高。第一,部分体育教师对于特需儿童的接纳程度较低。由于非特殊教育专业背景出身,他们对于特殊需要儿童有着许多错误的认知,在一线调研中,不少融合教育体育教师认为特殊儿童会影响他们的教学节奏,对于特需儿童持有冷漠态度。因此,接纳态度对于教学成效至关重要,较为消极的接纳态度会阻碍融合教育课堂的顺利开展。第二,由于特教专业素养不高,体育教师对于特需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认识不够充分。他们无法从与学生的相处中,明晰学生的需求,也
8、不知如何依据学生的现实情况,设计属于特需儿童的差异化体育教学目标。在具体的体育课程开展之中,常忽视特需学生的特殊性,教学方法常不恰当,无法满足特殊需求。第三,部分体育教师缺乏系统培训。当前,虽然国家大力支持融合教育,当地教育行政部门也或多或少地举办融合教育培训,但大多流于形式,缺乏一定的应用性。随班就读体育教师的融合素养缺失,难以胜任特需学生的体育教学工作。同时,由于专业素养的缺失,不懂如何应对特需儿童的突发情况,也会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三)家校合作缺少沟通,教育观念亟需统一融合教育背景下的体育教学常出现家长与学校所传递的教育观念不一致的现象。一方面,基于普通儿童家长视角。部分普通儿童的家长
9、反对特需儿童参与到班级体育活动中去。由于大部分普通儿童家长与特殊儿童接触的机会很少,对融合教育不熟悉,对学校招收的特殊儿童普遍保持保守或否定态度3o这种不支持的态度将影响着随班就读体育教学的开展,甚至会对特需儿童的心理产生不良影响。同样,这种偏见与压力也困扰着教师开展正常教学。另一方面,基于特需儿童家长视角。特殊需要儿童由于自小身心发展的滞后性,部分家长由于错误的残疾归因观,会错误地认为孩子的缺陷是由自己造成的。因此,他们在养育特需儿童时会更加疼爱,视其为“掌上明珠”,担心孩子进一步受到伤害。在开展随班就读体育活动时,部分家长会出现担忧,质疑教师的专业性,担心孩子是否会在体育活动中受伤、受欺负
10、,所以,部分家长是拒绝孩子参加体育活动的。此外,由于教育观念的不一致,家长的“溺爱”与体育活动的开放特征相矛盾,为体育教师实际工作的开展加大了难度。三、融合教育背景下特需儿童体育课程的实施策略(一)加大硬件投入,提升“软件”实力在融合教育背景下,特需儿童体育课程的顺利开展离不开硬件设施的大力投入。此处的硬件投入并不只是指投入了多少经费,引进了多少设施,更多应在于是否依据学校里特需儿童的特殊需要去进行与之配套的对应购入。硬件的投入不是漫无目的的,应该具有针对性,这样特殊教育的价值才会显现。因此,融合教育学校应该合理购置特需儿童体育运动器材,在保障学生安全的同时,满足他们对体育教育的需求。此外,硬
11、件设施的投入满足了“有没有”的问题,那么,与之配套的“会不会用”也是必不可少的。融合体育教育不仅需要完善的体育设施“硬件”支持,更要求教师具备丰厚的融合教育知识与较高水平的体育教育专业“软实力”4O融合教育学校应该积极与外界交流,探求随班就读体育教学之道,对外寻求长期且有效的“软件支持”,为特需儿童体育教学的开展提供物力与人力保障。(二)加强师资培训,提升融合素养近年来,无论是国家级、省级还是地方级,融合教育各项培训如火如荼地举行。但是仔细观察可以发现,专门针对体育融合教育的师资培训少之又少。体育与其他学科的不同之处在于,其他学科主要借助的是脑力活动来传授知识,而体育学科则是以身体活动为主要手
12、段传授技能。因此,体育学科有着自身独特的学科属性,针对体育开展专门的融合教育师资培训十分必要。借助培训赋能,借助学习提升。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门可以开展各式各样的体育专题研修与研讨活动,以及各类教学公开课,如名师优课、基本功展示等。通过活动的开展促进体育教师对于特需儿童的正确认识。另一方面,体育教师自身也需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在平日里就加大对特殊教育知识、体育教育教学知识、融合教育知识的学习。同时,鼓励体育教师开拓创新,可以依据班级学生的现实情况,设计独特的体育游戏活动,帮助特需学生成长。通过培训与学习,体育教师的融合素养将得到增强,也促进了融合背景下体育教育教学实现从“有”到“优”的提升。(
13、三)更新育儿观念,营造运动氛围特需儿童是生存在社会上的个体,儿童的发展与家庭、学校、社会密不可分。韩昊桦老师曾提出了随班就读体育教育社会生态环境模型。他认为模型中的微系统主要由家长、体育教师和体育课堂同伴构成,而体育教师在微系统中处于重要位置,起到联系微系统各因素的桥梁和纽带作用5o因此,教师需要帮助家长更新育儿观念。对于特需儿童家长,体育教师可以引导家长正确看待孩子的特殊性,并积极告知体育运动对于特需儿童发展的重要性与必要性,鼓励学生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去。对于普通儿童家长,体育教师可向其传达残疾知识,引导普通儿童家长认识到特殊儿童参加体育活动其实并没有那么可怕,进而构建一个轻松、愉悦的体育运动氛围。综上所述,在融合教育背景下,体育教学是增强特需儿童体质、促进感官协调发展、培养阳光心态的重要方式,它不仅可以促进特需儿童的健康成长,还可以通过体育游戏互动,让普通儿童对特殊儿童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促进两者同伴关系良性发展。面对当前存在的体育运动资源匮乏、教师特教知识缺乏、家校教育观念不一致等现实问题,作为融合教育工作者,体育教师要端正心态,增强自我实力,敦促学校加大对特需儿童体育资源的投入,并积极联系家长,更新他们的育儿观念,最终家、校、社会形成合力,构建轻松、愉悦的运动氛围,为特需儿童实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而贡献自我的体育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