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7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教学设计.docx(5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第27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一、课标要求认识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认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就、综合国力及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认识邓小平理论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指导意义;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认识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二、课本内容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历史的重要转折点,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作出了改革开发的伟大决策,成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主要形式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以增强企业
2、活力为核心,逐步扩大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实行政企分开。中共十四大决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79年开始实行对外开放,1980年设立了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并开放十四个沿海港口城市,逐步形成从沿海到沿江,从沿边到内陆,多层次、多渠道、多种形式的全方位对外开发的新格局。“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为祖国统一提出了一个创造性的指导方针。香港、澳门的回归极大地推动了祖国统一大业地发展,改革开发以来,海峡两岸关系取得了重大进展。三、教学目标通过史料阅读,知识对比,认识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地历史意义,培养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素养;通过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程,深入认识中国特色
3、社会主义道路的先进性,牢固树立爱国、爱党、爱人民的信念。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教学难点:改革开发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经验五、学情分析学生对于改革开发、十一届三中全会等的内容比较熟悉,在高中阶段还需要了解这些历史事件的起因、经过、意义、影响等,帮助学生梳理完整的历史事件脉络。六、教学过程导入:展示20世纪70年代的照片和21世纪相似情景的照片,形成对比,提问学生造成此种变化的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什么,引入本课内容。一、伟大的历史转折分析标题,伟大的历史转折指的就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回顾前面所学,文革结束是在1976年,-1一届三中全会是在19
4、78年,这中间的两年党的工作出现徘徊的局面。因为“文革”积累了许多严重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人民群众迫切要求纠正错误,但是,粉碎“四人帮”后的两年时间里,“左”倾错误依然存在,党中央主要领导人坚持“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党和国家的工作出现徘徊局面。(讲解“两个凡是”)两个凡是最早在1977年2月提出,同年4月,邓小平致信党中央,明确反对两个凡是,提出“我们必须世世代代用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来指导我们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评论员文章。阐明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原则,从根本理论上否定了“两个凡是
5、”,随后,全国展开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从根本上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打破了长期以来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纠正了长期以来束缚人们的“左”的错误,成为拨乱反正和改革开发的思想先导,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的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指导思想。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工作重点上,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将党和国家工作重心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工作路线上,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6、指导思想,重新确立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发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党和国家按照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原则加快平凡冤假错案的步伐,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审议和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于新中国成立32年来党的重大历史问题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和正确的总结,实事求是的评价了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是非功过;最核心最根本的问题还是关于毛泽东的,决议也肯定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也肯定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确立的适合中国国情的
7、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正确道路,进一步指明了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前进方向。决议科学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统一了全党的思想,加强了全党的团结,促进了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思想上完成了拨乱反正。1982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即82年宪法,这部宪法将国家性质由“无产阶级专政”恢复为“人民民主专政”,将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并列为三支基本的社会力量,恢复设立国家主席,规定国家、全国人大、国务院领导人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取消了领导职务的终身制,新增“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承认国营、集体、个体三种经济都不可缺少,申明国
8、家保护个体经济的合法权益等。这部宪法增加了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规定,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进入新的阶段。二、改革开放进程十一届三中全会还规定了我们要实行改革开放,那么改革究竟是改什么?为什么改?实质是什么?目标是什么?过程又怎样?(学生阅读课本,思考回答)就是改经济体制。(根据PpT讲解)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为什么先从农村开始?在统一经营、集中劳动、平均分配、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中,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压抑,农业发展十分缓慢,甚至1977年农民的人均口粮还没达到1957年的水平;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失误,农村大于城市;部分地区的农民自发的大胆地进行了改革试验
9、,取得了良好地成果,比如说1978年12月,安徽凤阳小岗村自发的包产到户。1983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就是土地所有权与承包经营权分置,所有权归集体所有,承包经营权归集体中的农户所,有,分配方式:按劳分配,自负盈亏。经营方式改变了,那么原来的人民公社还适不适应现实需要了,(学生回答)于是1980年四川广汉县向阳公社率先取消人民公社,“改社建乡,政社分开”,1983年,中央决定撤销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撤销生产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这些措施极大的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也导致了农村劳动力剩余过多,为了解决这一问题,1984年,改革进入了产业结构调整阶段,发展乡镇企业与非农
10、业,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同时改革统销统购体制,允许农产品进入市场,自由买卖。这一系列的措施使得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业生产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农业生产也向着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方向发展。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随后,城市改革全面展开,改革逐步深入到各个领域。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在于国有企业的改革,回顾以下之前所学的,我国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原来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不适应现代化建设要求,于是我们要增强企业活力,扩大企业自主权,管理体制上,把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变为以间接管理
11、为主,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实行政企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所有制上,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分配上,废除平均主义的分配制度,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产权制度改革中,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于是1984.10,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就是计划经济体制框架内政府向企业让权放权。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强了活力,效益显著提高,同时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国民经济地高速发展,工业生产格局发生战略性转变,重工业不再是政府主导地
12、优先发展项目,轻工业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中国经济走上了持续发展之路。但是企业改革也导致了下岗职工增多,部分职工生活困难等,这也助推着中国完善社会保障体制,拓展就业渠道等。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可谓是重中之重。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改革开放面临着复杂的国内外形势,这个时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就变得极具必要性,在国内,改革遇到重重阻力,国际上,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运动遭到严重挫折,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要求经济体制改革要有重大突破。但在改革开放后,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为接下来的变革提供了物质基础,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冲破了人们的思想束缚。根据PPT简要讲解过
13、程。对外开放在独立自主、自立更生的基础上(前提和基础),遵循平等互利、互守信用的原则(原则),同世界各国发展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目的)。同时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引进来就是为了引进资金、学习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向外国开放我们的市场,走出去就是开拓国外市场,增强国内企业实力。按照PPT讲解对外开放的流程及格局特点等。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先讲解关于社会主义的命题及理论的提出过程等。中国的社会主义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中共十七大首次概括,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按照课本简要讲解。小结用思维导图进行小结。七、板书设计写概括性的关键词等。八、教学反思内容有点过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