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系统的选择设计设计技术措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空调系统的选择设计设计技术措施.docx(9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15.1.2 空调房间的面积和进深较大时,应按内区和外区分设系统。注:分区范围可根据工程和空调系统的具体情况确定,外区范郦的卜围护结构不宜超过6皿其余为内区。15.1.3 空调风系统作用半径不宜过大,并应符合下列要求:1高层民用建筑在其层高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宜分层设置空调系统;当需要在垂直方向设置空调系统(如新风系统)时,应符合18.5.1条的防火要求,当符合该条2款要求,层数不受限制时,每个系统所辖层数也不宜超过10层。2风机的单位风量耗功率应符合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JOl621)的有关要求。15.1.4 全空气定风量空调系统宜按下列原则选择设计:1空调房间较大或居留人员较多,且各房间
2、温湿度参数、洁净度要求、使用时间等基本一致时,宜采用全空气定风量空调系统(例如商场、影剧院、展览厅、餐厅、多功能厅、体育馆等)。2除温湿度波动范围要求严格的房间外,宜设置最小新风口与最大新风口,或按最大新风量设置新风进风系统,并设调节装置。3除温湿度波动范围要求严格的房间外,一般民用建筑不宜采用冷热量相互抵消的二次加热方式。4当空调区允许采用较大送风温差或室内散湿量较大时,应采用系统简单、易于控制的一次回风的全空气定风量空调系统。5散湿量较小、湿度控制要求不严格的房间,当送风量大于用负荷和允许送风温差计算出的风量时,以及采用下送风方式的空调风系统,可以采用可避免再热损失的二次回风系统。15.1
3、.5 风机盘管加新风系统宜按下列原则选择设计:1空调房间较多、各个房间的居留人员密度不大,建筑层高较低,房间温湿度要求不严格且各房间要求单独调节时,宜采用风机盘管加新风系统。2厨房等空气中含有较多油烟的房间,以及空气质量和温湿度波动范围要求严格的房间,不宜采用风机盘管。3宜按下列原则分配风机盘管和新风系统所负担的室内冷负荷:1 )一般房间夏季新风宜处理到与室内等湿状态,负担新风冷负荷和湿负荷,以及少量室内冷负荷。2)医院门诊、病房等卫生标准较高空调区,新风宜在空调冷水供水温度可能的条件下,负担新风冷负荷和湿负荷,以及部分室内冷负荷和湿负荷。低温新风系统的设计可参照15.L8条49款的要求。注:
4、新风负担部分室内冷负荷和湿负荷,是为了减少风机盘管凝结水量,改善卫生条件。4风机盘管机组宜按中档转速下的冷却(加热)量选用。5新风宜直接送入室内。2 5.1.6全空气变风量空调系统宜按下列原则选择设计:1当多个空调区合用一个空调风系统,各空调区负荷变化较大、低负荷运行时间较长,且需要分别调节室内温度,例如高档写字楼和用途多变的其他建筑物等,尤其是需全年送冷的内区空调房间,在经济、技术条件允许时,宜采用全空气变风量空调系统。注:需全年送冷的内区由于没有多变的建筑围护结构负荷,靠送风量的变化,以相对恒定的送风温度,基本可满足其负荷变化;而空调外区情况较复杂,如速度季为满足各房间和区域的不同要求,常
5、需统卷入较低温度的一次风,而需要供热的空调区靠末端装置的再热盘管加热,当送入的冷空气靠制冷机冷却时,再热盘管将形成冷热IK消,因此需全年送冷的内区更适宜使用变风量空调系统。外区可设置散热器、风机盘管或采用定风量系统等其他空调采暖形式。2当房间允许温湿度波动范围小或噪声要求严格时,不宜采用全空气变风量空调系统。3全空气变风量空调系统的控制应符合26.2节的有关要求。4应采取保证最小新风量要求的措施。注:目前经常就的保证最小新风量要求的措施如下:D加大人员新风量指标;2)设置独立的新风系统;3)送风机和回风机保持固定的差值;4)自动揄则新风口M与自硼节风阀开度,JW烟比例。后两种方法控制设施较复杂
6、。15.1.7 变制冷剂流量多联分体式空调系统应按下列原则选择设计:1投资较高、自动化程度要求较高、各区域要求独立控制、室外机要求集中设置的中小型空调系统,宜采用变制冷剂流量分体式空调系统。2振动较大、产生大量油污蒸气,以及产生电磁波或高频波的场所,不宜采用变制冷剂流量分体式空调系统。3要求全年运行的场合,宜采用热泵式机组,必要时可配置辅助加热设备。4同一空调系统中,同时有需要分别供冷和供热的房间时,宜采用热回收式机组。5设计时,应根据生产厂要求满足系统最大制冷剂管道长度、室外与室内机的高差、室内机之间高差等限制条件进行设计;同时应根据管长、高程差、室外温度、除霜等对室外机效率损失的影响,确定
7、机组容量。6需要有组织送新风的场所,宜采用全热交换型新风机组回收排风能量。15.1.8 低温送风系统应按下列原则选择设计:1 当采用冰蓄冷空调冷源或有低温冷媒可利用时,宜采用低温送风空调系统。2对要求保持较高空气湿度或需要较大换气量的房间,不应采用低温送风系统。3低温送风系统的空气冷却器的出风温度与冷媒的进口温度之间的温差不宜小于3,出风温度宜采用410,直接膨胀系统不应低于7。4应计算送风机、送风管道及送风末端装置的温升,确定室内送风温度;并应保证在室内温湿度条件下风口不结露。注:估算时,送风设备和管道温升可取3。5采用低温送风时,室内设计干球温度宜比常规空调系统提高6空气处理机组的选型,应
8、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空气冷却器的迎风面风速宜采用1.52.3ms;冷媒通过空气冷却器的温升宜采用913C。7采用向房间直接送低温冷风的送风口时,应采取能够在系统开始运行时,使送风温度逐渐降低的预处理措施。8空气处理机组至送风口处必须进行严格的保冷与隔汽,保冷层厚度应经计算确定。9低温送风系统的末端送风装置,应具有良好的扩散性或空气混合性。15.1.9 下列情况应采用直流式(全新风)空调系统:1卫生或工艺要求采用直流式(全新风)空调系统;2夏季空调系统的回风焰值高于室外空气焰值;3系统服务的各房间排风量大于按负荷计算出的送风量;4室内散发有害物质,及防火防爆等要求不允许空气循环使用;5各房间采
9、用风机盘管或循环风空气处理机组,集中送新风的情况。15.1.10 空调系统的新风与排风设计应符合下列原则:1舒适性空调可用新风作冷源时,应最大限度地使用新风:1) 风机盘管加新风系统的新风机组和新风管道宜具备可在各季节采用不同新风量的条件。2)全空气系统应可调新风比,最大新风比应符合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J01-621)的有关规定,且内区冬季不应使用制冷机供应冷水。2人员集中且密闭性较好,或过渡季节使用大量新风的空调区,应有排风出路;采用机械排风时可采用设回风机的双风机空调系统,或设置专用的排风机,且应使排风量适应新风量的变化。3设有机械排风的空调系统,应按15.3.4条设置新风与排风系统
10、的热回收装置。15.1.11 采用全空气空调系统的有防冻要求的房间,宜设置值班空调或采暖,以保证在全空气系统不运行时,维持室内必要温度。15.2空调房间气流组织及送风15.2.1 空调房间的气流组织形式,应符合下列要求:1应满足室内设计温湿度及其精度、人员活动区的允许气流速度、室内噪声标准和室内空气质量等要求;2应与建筑装修有较好的结合;3送风应有足够的射程,气流应均匀分布,避免产生短路和死角;4宜进行气流组织计算。15.2.2 房间上部送风的送风形式宜按下列原则选择确定:15.2.3 一般房间宜采用百叶风口或条缝型风口从单侧或双侧送风,射流宜贴附。2有吊顶或技术夹层可利用的一般房间,宜采用圆
11、型、方型和条缝型散流器平送,并宜形成贴附气流。3会堂、体育馆、影剧院等高大空间的舒适性空调场所,有条件时可采用喷口或旋流风口送风。4区域温差和人员活动区风速要求严格、单位面积风量比较大,室温允许波动范围较小的空调房间,宜采用孔板向下送风方式。5工作区要求保持平行流或层高较高的空调房间,可采用散流器下送方式。6演播室等室内余热量大的高大空间,宜采用可伸缩的圆筒形风口向下送风方式。7高度210In且体积XOOOOn?的高大建筑空间,如上部无温度要求,宜采用分层空调,其送回风口布置宜采用中部侧送、同侧下部回风的方式。公共建筑的中庭应能够利用自然通风排除上部高温空气,必要时设置机械排风装置。8有大面积
12、玻璃外墙的冬、夏使用的游泳馆,宜采用沿外墙地面或窗台向上送风的方式。15.2.3 采用贴附侧送的送风方式时,应符合下列要求:1送风口上缘离顶棚距离较大时,送风口应设置向上倾斜1020的导流片。2送风口应设置使射流不致左右偏斜的导流片。3射流射程中不得有阻挡物。15.2.4 采用散流器贴附顶送的送风方式时,应符合下列要求:1应根据空气调节房间吊顶高度、允许的噪声要求值等确定散流器允许的最大喉部送风速度,以及散流器的型式和数量。2吊顶上部应有安装管道和散流器风量调节阀的足够高度。3布置散流器的平面位置时,应有利于送风气流对周围空气的诱导,避免产生死角,射流射程中不得有阻挡物。15.2.5 采用孔板
13、向下送风的送风方式时,应符合下列要求:1孔板上部稳压层的高度应经计算确定,且净高不应小于0.2m。2向稳压层内送风的速度宜采用35ms除送风射程较长者外,稳压层内可不设送风分布支管。在进风口处宜装设防止送风气流直接吹向孔板的导流片或挡板。3孔板布置应与室内局部热源的分布相适应。4利用吊顶做静压箱,在吊顶上直接设孔板或风口时,吊顶四周及顶部围护结构应保温和密封,且不应大面积采用这种送风方式。15.2.6 采用喷口送风的送风方式时,应符合下列要求:1喷口送风的射程和速度、喷口直径及数量、喷口的安装高度,应根据空调区高度和回流区的分布位置等因素确定。2应使人员活动区处于射流的回流区。3兼作热风采暖时
14、,应具有改变射流出口角度的可能性。15.2.7 分层空调的气流组织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1空调区宜采用侧送,当空调区跨度大于18m时,宜采用双侧送风,回风口宜布置在送风口的同侧下方。2侧送多股平行射流应互相搭接;采用双侧对送气流时,其射程可按相对喷口中点距离的90%计算。3应尽量减少非空调区向空调区的热转移,必要时,可在非空调区设置送、排风装置。15.2.8 变风量和低温送风风口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变风量的送风末端装置(不包括串联式风机驱动型等送风口处风量恒定的末端装置),在风量改变时,应具有与室内空气充分混合的性能,能满足空调房间的温度、风速、噪声和空气品质的要求。2采用低温送风时,应合理
15、选配散流器的射程、贴附长度和房间特征长度,使送风与房间空气充分混合。送风口表面温度应高于室内露点温度12。15.2.9 下送风方式应按下列原则选择:1层高较高的高大空间中人员不常期停留的区域,例如文体建筑的高大休息厅廊等,可采用地板散流器下送风方式。2人员长期停留的区域当满足下列条件时,可采用置换通风方式:1)热源以人员、设备(计算机、复印机等)、灯光为主,且人员密度变化不大,人员活动量较轻,显热负荷不宜超过120W11E2)污染源与热源位置相近,浓度不大且稳定;3)房间(空间)的层高宜大于2.4m;4)全年送冷的空调内区。注:置换通风的棚里是送入的冷空气层依靠热浮升力的作用上升带走热湿负荷和污染物,因此只适用于全年送冷的区域。当送入热风时,将不再属于置换通风范畴。15.2.10 下送风方式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1人员活动区域的送风速度应低于上送风方式,可参照表15.2.IlT的要求确定。2人员长期停留的区域采用置换通风方式时,人脚踝处风速不宜超过0.2ms3人员活动区域的送风温差应小于上送风方式,且宜满足15215条的要求。4置换通风方式的人员头脚处空气温差不应大于3。15.2.11 送风口的出口风速,应根据建筑物的使用性质、对噪声的要求、送风口形式及安装高度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