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可挽救的颓败无处安放的青春——《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总体构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无可挽救的颓败无处安放的青春——《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总体构想.docx(15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无可挽救的颓败,无处安放的青春一一整本书阅读之红楼梦【原文由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连载,见2022年6月-2022年10月刊】XX:本文所涉红楼梦原文,均引自XXXXXXXXXXXxXXX红楼梦,XXXXXXX2008年7月第3版;所有分析都基于这个版本,而不局限于前80回。敬请理解。内容:死活读不下去,该怎么办?小说内容多,重点是什么(上)小说内容多,重点是什么(下)学习任务重,教学怎么办?高考或涉及,怎样考才合适?一、死活读不下去,该怎么办?2013年6月,广西师大出版社发布过一个“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排在第一的就是红楼梦。此外,四大名著的其他三部也榜上有名。对这个榜单,我一直存有疑虑。从可读
2、性看,四大名著应该不至于“死活读不下去”,尤其后三部,以我青少年时代的阅读经验,似乎说“死活不想放下”才确切。至于红楼梦,理解难度确实很高,但可读性还是很强的。笔者在给詹丹教授重读红楼梦的书评中这样写道:红楼梦是一本可以从任何地方进入的书,但在全书面前,我们却常有一种门都摸不到的迷惘。坦率地说,从整体上把握红楼梦,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远不如某个情节或片段的玩味来得开心。但问题在于,如果没有“整”的意识与眼光,局部的咀嚼与分析又有什么意义呢?整本书阅读的价值又在哪里?最坏的可能是,细部的咀嚼越透,离开红楼梦越远。“可以从任何地方进入”,正说明了红楼梦的可读性。在我看来,红楼梦的问题,主要不在
3、于“读不下去”,而在于“读不进去”;更难的,是“读不出来”,达成对“整本书”的把握与理解。整本书阅读,其要恰在一个“整”字。不过,即使学生真地“死活读不下去”,我们也还是要想方设法引导他们读下去。这自然是因为红楼梦的整本书阅读已是新教材中的一个单元,是学生必须面对的学习任务。尽管对此争议颇多,但作为一线老师,还是应该尊重和落实教材的安排。其次,这里也涉及到一个教育的观念问题。近几十年来,在知识相对主义和学生绝对主体的思潮影响之下,我们特别强调学生天然的、感性的、个体意义上的兴趣,而对于社会发展与知识进步所召唤的理性意义上的志趣,我们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从兴趣到志趣,需要教师的引导、开发与培养。
4、整本书阅读推行三四年了,还有些老师以“学生不感兴趣”为由抵制这个任务群,或者消极怠工,这与落后的教育观念密切相关。兴趣有不同层次,感性意义上的兴趣固然可贵,而理性意义上的志趣更能持久,社会意义上的志趣或更有价值。学生对红楼梦感兴趣固然可喜;但红楼梦的整本书阅读不能建立在学生天然的兴趣之上。红楼梦成为教学的内容,取决于这部伟大经典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及其教育价值,而不取决于某个专家或某些学生的兴趣。听任学生的兴趣,这恰恰是教育者的失职;培养学生的志趣,才是教育者的天职。在整本书阅读上,或许我们该换个思路,不要片面地强调和依赖学生的兴趣,而是通过有效的引导和开发,让学生“读出兴趣来,如果通过教学,学生
5、能够通读全书,并达成一定程度的理解,甚至还能培养出一些红楼梦乃至传统文化的热爱者,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目标也就达成了。再次,这里还涉及到一个阅读的观念问题。“死活读不下去”,这可能是一个事实判断,但绝非价值判断。一本书的价值,与它好不好读并无必然关联。读不下去的,甚至一读就厌的,未必不是好书;相反,读得酣畅淋漓的,也未必就是好书。我们对一本经典不感兴趣,除了个体的心理与性格特点,更主要的恐怕还在于我们缺乏与经典相匹配的价值诉求、知识储备和思维素养,更需要的是自我反思与自我完善。在这个意义上,我要说,红楼梦是一本死活都该读下去的书。为什么要读红楼梦呢?讨论红楼梦价值的著作可谓车载斗量,争议也大。詹丹
6、教授用五个“最”来表达,断语比较中肯,也容易理解:人物最多样、情节最独特、思想最深刻、情感最饱满、文体最丰富,五个“最”都是站在小说艺术的角度来界定的,这一点,也与红楼梦的整本书阅读要求相合。红楼梦终究是一部文学经典,在古典小说这个领域,它的价值不仅是独一无二的,也是登峰造极的。以文学研读为核心,再延及红楼梦的文化价值与社会意义的探索,当为恰当与可行之路。于高中生而言,红楼梦的阅读大可不必求细求深,追究所谓的“微言大义”,或者沉溺于玄虚的“色空”“好了”“虚无”之谈。主要任务有两项:一是通读全书,读原著,读整本,最好还能在相对集中的时段内通读,以形成完整的阅读初感;二是在此基础上,达成一些总体
7、性的、通识性、共识性的理解。红楼梦的文本之复杂,远非一般阅读所能透视,而红学研究的学派之多、学说之杂、观点之多与争论之巨,也不是一般读者所能把握。对于红楼梦与学生认知水平之间的距离,我们应有足够的认识与理性的评估。因此,有必要研读一些公认的红学研究成果,梳理出红楼梦研究中的那些通识性与共识性的内容,以此作为教学的基本内容。同时,重点放在全书的总体把握上,至于文本的细读与深度研究,要服从于通识与共识的达成,不宜随意扩张,万不可陷入繁琐解读的汪洋大海之中。红楼梦阅读,一方面需要加压,但同时也要给学生减压。除了学业负担上的压力,还有阅读心理上的压力。即便是终生致力于红学研究的人,面对红楼梦这个迷宫似
8、的文本,也常有“吾生也有涯”之叹。俞平伯先生晚年感慨红楼梦“越研究越糊涂”,大概也不是谦虚之辞。高中生中自然也不乏红楼爱好者,甚至也不乏个别人读的熟读的深,但万不可将这些特例作为教学的参照;教师中更不乏“红”迷“红”粉乃至红学专家,但不要忘了我们的教学对象是中学生。自己读的深,只是教好学生的前提;能不能教好学生,还要看我们能否在宏观上准确把握红楼梦的内容与意义,同时在具体的课程与教学设计中能否删繁就简,深入浅出。在具体的阅读过程中,教师还要做好阅读管理与指导工作,包括兴趣的激励,进程的管理,效果的反馈,以及必要的方法指导。为了保证阅读与理解的效益,可以设置一些任务,提出一些问题,安排一些有利于
9、阅读与思考的情境。当然,也可提供一些辅助性的阅读工具,比如主要人物关系表,贾府地理空间图,等等。总之,读书是起点,读书是基础。不读书,整本书阅读就是一个伪命题。二、小说内容多,重点是什么(上)红楼梦并不难读,读完了像一团乱麻,却是很多人的共同感受。这就需要我们对红楼梦的核心内容有一个总体把握。有了总体把握,就像有了一个导航仪,阅读与学习就有了明确的方向。需要说明的是,这个核心内容的确定,主要是为了中学的整本书阅读教学,为了避免教学中的混沌与芜杂。事实上,红楼梦的阅读绝不可能一网打尽,也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界定它的核心内容,不是为了把阅读的大门关上,而是为学生反复的、不断的阅读提供一个相对合理的
10、基础框架。我把红楼梦的核心内容界定为“无可挽救的颓败和无处安放的青春”。“无可挽救的颓败”,首先是针对贵族大家族而言的。贾府,是红楼梦叙事的主要空间,其中从第17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怡红院迷路探曲折”开始,很多情节都发生在大观园,大观园也是贾府的一部分。其次,无可挽救的颓败,也是针对“康乾盛世”乃至整个封建社会而言的。从红楼梦的宏观架构看,不能不说,曹雪芹有一个野心,那就是以个人的命运来透视家族的命运,以家族的命运来透视时代的命运和社会的命运。贾府算得上标准的豪门大族。政治上,贾家本是功臣勋旧,又因元春封妃而跃升为皇亲国戚。而且,贾家通过与史、王、薛等王公贵族的结交和联姻,编织了一张神通广大
11、的权贵关系网,可谓熠赫一时。经济上,府第华贵,生活奢侈,田产遍地,逢年过节还有皇家的恩赏。文化上,簪缨世家,讲究尊卑贵贱,重视人伦秩序。贾府的规矩特别多,特别大,特别细。吃有吃相,坐有坐相,连林黛玉这样的贵族小姐都要谨小慎微;贺吊往还,晨昏定省,节庆礼仪都有讲究。看贾府男人众生相,虽然乌七八糟,但他们都讲究“孝悌”。对老祖宗,低眉顺眼;长辈说话,说一不二。代儒揍贾瑞,贾政打宝玉,贾珍眸贾蓉,贾赦揍贾琏,谁敢皱个眉头?贾环是个坏小子,可宝玉说话,他不得不屏声静气地听;见了宝玉,也不得不低眉顺眼地肃立。这就是封建社会的人伦关系,这就是礼教所信奉的理与恪守的礼。红楼梦叙写的,就是这样一个显赫家族的顺
12、败过程。鲁迅先生说到他的家庭变故时有一段很有影响的话:“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相比之下,贾家的衰败落差更大,败的也更为彻底。贾府的起点很高,荣宁二公大概属于“打江山”的那一拨功臣,“自国朝定鼎以来,功名奕世,富贵传流”(第5回),挂在“贾氏宗祠”的那个匾额,衍圣公书写的“肝脑涂地,兆姓赖保育之恩;功名贯天,百代仰蒸尝之盛”,也渲染出了这个家族非凡的背景(第53回)。不过,这样的熠赫,只是我们理解贾府衰败的远景;如今的贾府今非昔比,经过了近百年的销蚀与耗损,表面的繁华虽能勉强维持,而内囊却已日渐空虚,早已失去了昔日的气象与活力。但是,“百足之虫
13、,死而不僵”,元春封妃又一次将贾府带到了“烈火烹油、鲜花看锦”的巅峰,不由得让贾府的权贵们燃起了“中兴”的希望。但悲哀的是,这样的繁荣不过是回光返照而已,贾府积重难返,病入膏肓,其颓败之势,无人能够扭转,终至于“树倒湖御散”,“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完了。这是贾府的命运走势图,也是小说主要情节的走势图。贾府何以衰败?这就是红楼梦整本书阅读必须思考的第一个大问题。这个问题似乎不难,但凡读过小说的人,凭常识就能发现一些显而易见的原因,比如贾府的奢华与铺张,贾家子弟们的放荡与堕落,王熙凤等人的中饱私囊和操纵官府,等等。其实,曹雪芹也不卖关子,第2Pl就借冷子兴的嘴巴,直截了当地陈述了贾府面临的两
14、大危机:财务危机与接班人危机。小说写道:“如今生齿日繁,事务日盛,主仆上下,安富尊荣者尽多,运筹谋画者无一;其日用排场费用,又不能将就省俭,如今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这还是小事,更有一件大事:谁知这样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如今的儿孙,竟一代不如一代了!”但是,阅读的价值,绝不仅止于接收作家告诉你的那些信息,重要的是挖掘文本所隐含的信息,推断作家没有直接告诉你的那些信息。有时候,那些没说出来的,才是作家真正想说的。一个真正的阅读者,绝不会被表面的信息所遮蔽,他会穿越语言的迷雾,发掘文本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这也是海明威的“冰山理论”的精髓之所在吧。曹雪芹是叙事艺术的高手,他
15、显然也承认上述因素在贾府衰败过程中的作用,但他的理解和寓意绝非仅止于此。如果将贾府的衰败简单归结为贾家的享乐挥霍与道德污点,红楼梦与“三言两拍”又有什么不同呢?曹雪芹将思考的目光投向了更为深远的社会与文化。他当然看到了人的性格与道德的局限性,但可贵的,是他看到了人与制度、人与文化的互动与纠缠,由此他也看到了煽赫的贾府在制度与文化的巨大力量面前,其实是多么渺小和虚弱,而那些挥霍和透支生命的没落的公子王孙们,其实是多么可怜与可悲。贾府的衰败是无可挽救的,因为它所面临的矛盾是自身无法克服和解决的,它无法超越社会所设定的游戏规则,也无法离开文化对人的设置。与其说贾府葬送了自己,不如说它们也是这个制度与
16、文化的祭品而已。我将导致贾府衰败的原因归结为“五个一”。我们可一一分析每个原因的不可抗性。一个制度。贾府的衰败之所以必然,首先是因为一个制度的存在,它将贾家推向顶峰的同时又暗藏下灭亡的种子。这就是所谓的“降等世袭制度”,所谓“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小说介绍贾家与林如海时,都提到了这些信息。小说第2回写道:原来这林如海之祖,曾袭过列侯,今到如海,业经五世。起初时,只封袭三世,因当今隆恩盛德,远迈前代,额外加恩,至如海之父,又袭了一代;至如海,便从科第出身。林家也面临接班人的问题,好在林如海通过科考,以“科第出身”续上了家族的富贵。后来因病早亡,且膝下无子,终致林家彻底败落,该另当别论。贾府也是如此。且看荣国府,自贾源、贾代善到贾赦,一路递减,到了贾赦,其爵位仅为“一等将军”。满清世袭制度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