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平蜀后消弭孟氏政权影响措施刍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宋朝平蜀后消弭孟氏政权影响措施刍议.docx(7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宋朝平蜀后消弭孟氏政权影D的醐刍议宋朝平定蜀地后,在四川地区采取了多项消除孟氏政权影响的举措,如将孟氏君臣迁出蜀地、全盘收编后蜀军队、长期限制川官来源、实施多项减负政策等,并在依托现有教育条件和尊重当地风俗的前提下,颁布律令对四川地区陋习旧俗进行革新,重点突出以律法主导教化事宜。这些举措的实施,符合四川地区历史发展的特点,消弭了后蜀统治者对当地民众的影响,为宋朝对四川地区的控制由形式走向内在奠定了基础。宋朝平蜀;治川举措:四川:巴蜀乾德二年(964),宋朝擒获后蜀枢密院大程官孙遇等三人,得知了孟昶欲与北汉主刘钧结盟抗宋8747。为防止其意图实现,宋廷于该年十一月二日命王全斌等人兵发后蜀。至乾德
2、三年(965)正月初七,孟昶上表称降,前后共计66日,宋得其州46、县240、户534Q292146.宋朝平定蜀地后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尽快消除孟氏政权在蜀地的影响,以加强对蜀地的控制。有关宋初四川治理的研究早已进入学者们的视野,从现有研究成果来看,学者们主要聚焦于宋初治理四川地区的历史状况以及因治理不当产生的问题,未曾对宋初治川各项政策进行全面分析,也不曾横向比较宋廷在各平定地区实施政策的差异性。本文将着重依据四川地区历史特点和宋平蜀后面临的特殊局面,以消除后蜀君臣影响和加强地方控制为突破点,同时与宋廷在南汉、南唐和北汉等武力平定地区所实施的政策进行比较,以继续推进对宋朝治理四川问题的研究。-
3、强制迁出后蜀君臣,收编后蜀军队宋朝灭蜀后,于乾德三年(965)二月,诏令“伪蜀文武官并遣赴阙,赐装钱有差”2149,三月,孟昶及其官属皆“挈族归朝,由峡江而下”2150。四月,宋廷遣中使在江陵为蜀臣提供鞍马、车乘322.五月,(孟)昶与弟仁贽、子玄祐玄珏、宰相李昊等三十三人素服待罪明德门外,诏释罪,赐昶等袭衣、冠带”2153。随后,孟昶与其族人被安置在朝廷曾命八作司建造于右掖门街、南临汴水的府邸中,同时也为后蜀官员营造了居所42672135o将蜀主孟昶等人安置在京师加以控制的举措,既体现了宋朝前所未有的宽容气度,也缓解了与新征服地区旧势力的矛盾593。此举深受宋人推崇。范祖禹曾言:“我太祖、太
4、宗削平四方僭伪之国,系累其主,致之阙下。虽无道如刘筑,拒命如(刘)继元,穷天下之力而后取之,不诛人,皆死牖下,自三代以来未之有也,此所以祈天永命者欤!”65为安抚后蜀君臣,宋廷对孟昶等人进行了授官和封爵。史载,乾德三年六月,朝廷下令以孟昶为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师、兼中书令、秦国公,长子玄为泰宁节度使,次子玄珏为左千牛卫上将军,孟昶弟仁贽为右神武统军,仁裕为右监门卫上将军,仁操为左监门卫上将军,李昊为工部尚书,欧阳炯为右散骑常侍,伊审徵为静难节度使2154-155宋朝随后也对武力平定的南汉、南唐、北汉的君臣进行了相应授封。如开宝四年(971),“以刘为右千牛卫大将军,员外置,封恩救侯”2267,
5、后改为左监门卫上将军,封彭城郡公,去恩赦侯之号2355;开宝九年(976),“以李煜为右千牛卫上将军,封违命侯。其子弟皆授诸卫大将军,宗属皆授诸卫将军”362;太平兴国四年(979),“以刘继元为右卫上将军、彭城郡公,继元所署司空、平章事李辉为殿中监,左仆射致仕马峰为少府监,马军都指挥使郭万超为磁州团练使,客省使李勋为右卫将军,余悉授官有差2)453。从宋廷对各个割据政权国主所赐爵位等级以及给伪署大臣所授官位品级来看,后蜀君臣的待遇要明显高于其他政权,这也从某种程度反映了宋朝对迁至京师的孟氏君臣安抚力度之大。除了孟昶族人和后蜀重臣安置在开封之外,多数官员及其家属也被强制迁出蜀地。乾德四年(96
6、6)正月,朝廷派遣供奉官都知曹守琪等人,“分诣江陵、凤翔,赐伪蜀群臣家屈钱帛,疾病者给以医药”2165:七月,又下诏:“自京至成都沿路州县,有伪蜀职官将吏及其亲属疾病者,所在给医药,赐以钱帛。”2173相较而言,宋朝对其他武力平定政权的伪署官员多采取任其留任的处理方式。如开宝四年二月,“救广南管内州县常赦所不原者。伪署官并仍Irr2)261:开宝八年(975)十二月,“赦江南管内州县常赦所不原者,伪署文武官吏见厘务者,并仍其旧0354;太平兴国四年五月,赦河东管内,常赦所不原者并释之。诸州县伪署职官等,并令仍旧”2)452“直到宋太宗淳化四年(993),朝廷才下诏允许禁锢于诸州的伪蜀官员等回归
7、故里:“西川、江南、两浙、荆湖、广南、泉、福等路伪命军校及官吏配隶诸州禁锢者,所在以闻,并给牒许归故郡。”8446当然,其中也有部分后蜀官员为宋朝所用。如平定西川后,“得伪枢密院大程官二十人,以给中书,因仍其名T13044。又如乾德四年,“诏;应荆湖、西魅伪命官见为知州者,令逐处通判或判官、录事参军,凡本州公事并同签议,方得施行。时以伪官初录用,虑未悉事,故有是命焉”14265。可见,此时宋廷已将部分后蜀降臣外放为知州,只是其权力受到严格限制。此外,末廷对后蜀军队的收编也较他处彻底。蜀主孟昶纳上归降之时,后蜀军队仍有约7万人73。宋廷下诏:“发蜀兵赴阙,并优给装钱,王全斌等拘减其数,仍纵部曲侵
8、挠之,蜀兵愤怨思乱”,后来叛兵推举原蜀将全师雄为统帅,聚众10余万,号“兴国军”,全师雄自称兴蜀大王2150-1510当时成都仍有约2.7万名蜀兵被囚禁于城南教场,王全斌担心这批蜀军会响应全师雄的反叛,故于乾德三年四月命部下“从置夹城中,将尽杀之0152。全师雄叛乱镇压以后,宋朝继续对后蜀降军进行收编。如乾谯三年八月,宋廷“令天下长吏择本道兵骁勇者,籍其名送都下,以补禁旅之阙156,随之“诏伪蜀将士妻子并发赴阙,官给舟乘,县次续食,有父母者别给钱五千2156。降宋蜀军中的精锐基本上都编入了禁军。如在乾德三年三月,宋廷以蜀降卒为奉义军、怀德军、怀爱军2150,对原来孟昶的亲兵则选拔资质优异者招入
9、诸班殿直,1择伪蜀亲兵习弓马者百余辈,为川班内殿直,隰赐优给与御马直等2274,宋史兵志一详细记载了宋朝收编蜀军后所立禁军的名称、收编时间和军队数量网4594-4596,4599。与后蜀军队强制收编相比,宋廷对其他地区降兵采取了较为温和的处理方式,甚至允许部分士兵脱离军籍。乾德元年(960),朝廷“诏荆南兵愿归农者听,官为葺舍,给赐耕牛、种食;愿留者分隶复、郢州为剩员”295;开宝四年,“诏岭南诸州刘金日烦苛赋敛并除之,平民为兵者释其籍”2272:开宝八年,江南管内州县“诸色人及僧道被驱率为兵者,给牒听自便354。太平兴国六年(981),赞善大夫韦务升和殿头高品王文寿的上书提到:“李氏取民税钱
10、三千以上及丁口多者,抽点义师,户一人,豌面为字,令自备器甲输官库,出军即给之。有马军,每军出,人支口粮日二升。自收复之后,皆放归农.2508二严格限制川官来源宋平定巴蜀地区后,由朝廷直接派遣官员治理此处,并规定:“文武官任川、峡职事者,不得以族行,元从及仆使以自随者,具姓名报枢密院给券.2149对于数量较多的县级官员,则从内地抽调。如乾德三年十月,朝廷下令:“吏部流内佐以见任京西南州县官满一周年者,移注西川南北边,归降人及年七十以上者,勿复移注。”2159州级长贰以上的官员则严禁蜀人担任。如太平兴国七年(982),朝廷下诏御史台,统计当时在任官员的乡贯、历职、年纪等内容,特别强调:“内有西蜀、
11、岭表、荆湖、江、浙之人,不得为本道知州、通判、转运使及诸事任J2531随着宋朝统治趋于稳定,官员选任的地域回避制度才逐渐放宽。天箱五年(1021),审官院建议:“朝官系荆湖、江浙人者,望比类福建、淮南人,许归本路守官,朝廷准之3304。与荆湖、江浙、福建、淮南籍的官员相比,四川籍的官员在宋朝前期始终严格执行建国初制定的官员地域回避制度,直到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集贤校理彭乘“以亲在蜀,恳求便官”,朝廷方诏乘知普州,蜀人得乡郡,自乘始”225360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宋廷重定八路差官之法,许中州及土著在选者随意就差,名曰指射,行之不废33721,四川地区部分州县级官员差遣权限才开始放
12、宽,但同时也指出:“蜀中,则必以内地人参错其间,若州若县,各有员数口3250。为了防范蜀人久任当地长官而产生弊政,元丰三年(1080).朝廷下诏:应川峡人连任西路知州者,不得过三任。”4273为了限制川峡人选择在当地任官,绍圣四年(1097),宋廷规定:“应川峡人任本路差遣者,酬奖减半J33839即便因“东西两川并利州路州县久阙正官甚多,盖为内地人入川,远涉数千里,少有愿就5810的情况,朝廷被迫允许川人治蜀,却也不希望过多川人担任州县级官员。而对于大州和路级长官,自宋初以来就禁止蜀人担任。如崇宁二年(1103),中书省在上书中论及四川因其地远而军防不修,希望利州和夔州二路依成都府例各置铃拈时
13、,仍然认为:四川监司、铃辖、大州守臣不差蜀人,所辖兵马东军与士人参用,如1口法。”14275由于派遣至川地的官员是宋廷与这一地区联系的重要纽带,官员执政廉明与否,直接影响着当地的稔定以及民众对宋朝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为了确保川峡地区官员执政为民理念的顺利贯彻,末廷十分强调蜀地官员依法执政。虽然宋朝“自削平川、峡,即颁刑统、编敕于管内诸州,具载建隆三年(962)三月丁卯诏书及结状条样:但是川峡地区“州吏弛息,靡或遵守,所决重罪,只作军状,至季末来上。状内但言为某事处斩或徒、流讫,皆不录罪款及夫所用之条,其犯者亦不分首从,非恶逆以上而用斩刑,可见在蜀地平定初期,当地官员在处罚罪犯时并未严格按照朝廷颁
14、布的律令,这种情况主要出于“盖兵兴以来,因寇盗之未静,率从权制,以警无良的考虑。然而,此种现状持续时间很短。乾德五年(967)四月,有司上言:今既溢宁,岂可弗革?望严敕川、峡诸州,遵奉公宪,敢弗从者,令有司纠举。”朝廷采纳了该司建议2193自此,蜀地官员执法紊乱的情况得到遏制,从而缓解了官民矛盾,维护了宋初川蜀地区的社会稳定。考虑到四川地区实际情况,宋廷对该地民众某些罪行处罚较他处相对宽松,以体现其仁治天下的理念。以盐法为例,太平兴国二年(977),朝廷诏令全国:自今禁法州府捉获贩私盐人,不计人数、斤两,依法科决,刺而送赴阙。其蚕盐犯禁,依前诏施行。6499而在太平兴国五尔(980),西川转运
15、使聂l言:“蜀民不知盐禁,或买三二两至五七斤,酌情止为供食。自今请十斤以上押送赴阙。6499随后,宋廷颁布诏令:西川诸州民,比者但犯盐禁,皆部送京师。自今不满十斤,委所在州府依法区分;十斤以上,并依旧部送赴阙。”2477贩卖私盐十斤以上,才将其押送京帅,相比于其他地方,处罚力度已大大降低。毕竟在宋初“诸州罪人皆锢送阙下,道路非理而死者十常六七12507,足见诸州押送京师的犯人横死途中的比例之高。为监考四川地区官员执法的严明性,宋廷不定期派遣官员对其进行督察。如太平兴国九年(984),“遣殿中侍御史李范等八人往两浙、淮南、江南、西川、广南录问刑狱8511:雍熙二年(985),“遣秘书丞崔维翰等六
16、人分往两浙、荆湖、福建、江南、淮南,逐路按问,小事即决之,大事须证左者促行之,仍廉察官吏勤惰以闻Tn8511;雍熙四年(987),“遣使按问西川、岭南、江、浙等路刑狱I380.总的来看,宋朝在将孟氏君臣强制迁出蜀地之后,严格执行官员地域回避制度,长期差遣外籍官员治理蜀地。这些官员作为朝廷政策的落实者和王朝形象的塑造者,是宋廷消除孟氏君臣影响,加强四川地区治理的至关重要一环。然而,由于四川位处“远地”,大多数官员不愿接受此处差遣,甚至导致四川地区一度出现官荒”现象。尽管朝廷再告诫当地各级官员须依法执政,也时常委派官员对其巡视,却依然仅有少部分川官政绩卓著,多数官员不仅未能较好地履行职责,反而日益成为四川地区民众与朝廷矛盾激化的因素。宋人张俞在反思淳化年间爆发的王小波、李顺起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