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饮食之漆器审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先秦饮食之漆器审美.docx(4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辍熄之蠲审美民以食为天”,饮食作为人们日常生活起居的一项重要活动关乎每个人的生存状态。饮食器具是承载或贮存各种肉食、稻米、水、酒、汤等食物的皿,由于食具制作工艺讲究,形色精美,堪称艺术品,从而增强了饮食活动的仪式感,彰显了人们Fl常生活的审美化。中国食具的制作有着悠久的历史,自上古时代的食具雏形诞生之始,食具的形制便经历了漫长的演变。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饮食活动更加重视,食品种类得到拓展,食具也由最初单纯的承裁食物的器物衍生出材质、工艺、象征等功能和审美上的需求。食具不再是单纯日常生活中的物件,它被赋予艺术的光环,作为艺术和设计的承担者,承载着人们的审美理想。食具设计体现着人
2、们日常生活的品味与质量。一、漆制食具中国的漆器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制作和使用漆器的国家,也是出土古代漆器最多的国家,可以说中国是个“漆器之国早在距今7000年前的新时期时代的河姆渡文化遗址便有朱漆筒形器和朱漆碗出土,但这并不一定是漆器之源头。在距今四五千年的良渚文化遗址里,不仅发现了有漆液涂饰的陶器,还有木胎制的高柄朱漆杯上镶嵌着玉粒。韩非子十过第卜中有记载:尧禅天下,虞舜受之,作为食器,斩山木而财(裁)之,削锯修之迹,流染漆墨其上,输之于宫以为食器。诸侯以为益侈,国之不服者十三。舜禅天下而传之于禹,禹作为祭器,瞿染其外,而朱画其内,绳帛为茵,蒋席颇缘,觞的有采,而樽俎有饰。2
3、由此可见,早在战国时期就有虞舜时代獴漆食具的详细记载,黑色的漆器就作为食具,而到禹时则已有内糅朱画的祭器了。这也说明漆器应用于饮食在中国自古有之,文中提到的漆器是以木为胎,黑地朱画,这的确是漆工艺的古老的传统。商代、西周以至春秋时期,漆器的设计与生产逐渐增多,部分漆器已纳入礼器范困,漆器制造的各种工艺技术也逐步形成。目前考古能够提供的漆器实物大多是出土的春秋以后制作的漆器。战国时代,榇造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手工业,漆器产量提高,造作日益精良。漆器广泛用以制作日用器皿、陈设品、乐器、车马器、葬具等,战国漆器在以鄂、湘为代表的楚地出土数量最多,全国其他的许多地区也有发现。先秦时代的漆器技艺精湛,其制
4、作过程往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故当时的漆制物品价格非常昂贵,非平常百姓所用之物。这从后世的汉朝记载也可见一斑。汉宣帝庐江太守桓宽在盐铁论散不足第二十九中记载了王公贵族不惜工本地制作精美的饮食器具一漆杯的景象:唯瑚琏觞豆而后雕文彤漆。今富者银口黄耳,金槃玉铺。中者舒玉舒器,金错蜀杯。夫一文杯得铜杯十,贾贱而用不殊。3228宫室奢侈,林木之蠹也。故一杯幡用百人之力,一屏风就万人之功,其为害亦多矣。3247这里提到的一杯或文杯”就是指那些用金银饰口并且绘制有精美漆画的杯子,铜杯是指那些用铜为原料而铸造的杯子。“文杯”的交换价值是铜杯的十倍。由此可见,在当时技术水平下制作高档讲究的漆器是要耗费大量人
5、力物力的。制造精美的漆器的一般要经过多道工序,比如制胎、兑漆、獴漆、彩绘、镶嵌等,这一整套严谨的漆艺造作方法在先秦时代就已基本成熟。漆器的造作奢侈长期作为少数贵族的专属,以彰显其奢华的生活。直到春秋后期,漆器才进入到普通百姓的H常家居中,但其精美度较之贵族使用的漆器差之甚远。漆器的制作以楚国最为突出,楚国漆器在生产数量、器物种类、制造工艺、器物品质等方面均有不凡的表现,战国时期楚国的漆器制造行业繁荣发展,造型美、样式新、器种多、产量大,粽饰技巧也有了很大的进步,雕刻、针刻、彩绘、铜扣、贴金等多种探饰方法熟练运用。先秦漆制食具展现了技艺之美,具体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器物内在功能的合目的性的美,即
6、善的、伦理的美;二是器物功能所体现出来的外在形式美4。先秦时代是一个技艺的大广场,漆艺工匠通过造作器物来展示各种各样的工艺技法与审美理念。这样能工巧匠在当时的社会地位相对较高,考工记中对“百工”的重视,显示了其对造物的高度关注。考工记中讲“百工”能审曲面势,以饬五材,以辨民器”,可见先秦工匠能通过严谨的审视,做出最准确的估计和判断,造物时能做到“以料造型,物尽其用6。二、漆器食具的造型对于中国先秦的饮食文化,最容易感受到的是饮食器皿的重要,从彩陶文化到青铜文化都是以饮食器皿为标记的。鼎,甚至成了国家的象征。漆器作为一种贴近人们日常生活起居的家庭用品器具,也体现着先秦时期人们的审美风尚。漆器食具
7、大多精致小巧,追求Fl常使用的功能性。春秋以后的漆制食具,出土量大增,这也显示了漆器的发展。战国时代的漆器食具的品类、出土数量及漆艺制造的精巧度更有进步。至汉代,漆器制品大盛,楚墓中出土的饮食用漆器的数量最多,主要有杯、豆、卮、盒、盘等”6。漆器因其惧怕燃烧故不适合用来烹煮,所以漆器基本上还是多以盛食具、进食具、储食具的形态存在的。这一时期的炊食具还是以陶器为主。根据饮食活动的器具用途,人们制造了种类繁多的容器用以盛放、拿取食物,常见的有杯、盘、碗、瓯、钵、匕、有盖豆、豆、鼎、勺、著、匙、樽、盒、益、奁、敦、卮、壶、鬲、耳杯、魁、俎、麓、圆盒、方壶、扁壶等。总体来看,漆制食器的造型主要分为“仿
8、动物形象、仿铜陶器与据生活需要而制作的器皿造型等三种样式口。每种器皿的形制也不是单一固定的。譬如,“豆”原本是一个象形字,这类食器高足托盘,先秦时代的人们用它来盛放腌菜、肉耨等调味品。豆的器身有方也有圆,有的豆身上具有雕饰繁复的双耳,如曾侯乙墓的彩绘龙凤纹木雕漆豆(图1),战国早期的漆制食器多以仿青铜礼器的风格出现,此件漆豆亦是如此。它由盖和身两部分组成,在盘、柄、盖、耳、座等多处为雕刻而成。在盖顶的中心位置以浮雕形式刻画相互盘绕的龙纹,两耳以浮雕刻画龙形肉面形象,纹饰刻画细致入微。该件木雕漆豆器身之上的彩绘、雕刻、装饰繁缗复杂,胎骨与造型异常精美,堪称战国早期的漆制食具的佳作。此外,还有一种
9、是没有设计豆耳,如彩绘窃曲纹漆豆(图2),器形简洁,实用性强,这充分展现了工匠对漆制食器的设计。盒则有方形、长方形、圆形等多种样式,凸显食具的功能性。仿生造型的漆制食具也是流行广泛,数量众多。这类食器是将实用性与装饰性融为一体,也为饮食活动带来了生趣。仿生器型是先秦时代漆制饮食器具造型的一大特色,食具的设计多是在实用功能的基础上,在食具的器座、盖、悬鼓架等部位刻画出生动的动物形象,其造型与雕饰或夸张或写实,或雄浑或灵动,富于生活气息,为人们的饮食活动带来了审美之趣。如彩绘神鸟漆豆(图3),器盖与盘以子母11相扣合,器内呈椭圆形,运用浅浮雕外手法刻画出一只小憩的神鸟,它双翅收合、蜷爪、尾略上翘状
10、。该豆雕工精细,形象逼真。据古文献记载该类神鸟叫做“鹫”,为楚人祭祀时与神灵沟通的一种神鸟,其身有五彩而文如凤。此件漆豆造型洗练别致,器身施以色彩斑斓的彩绘,使之成为仿生造型漆制食具中的经典之作。曾侯乙墓出土的彩绘乐舞图漆鸭形漆盒(图4),器型生动,刻画精美,由此展现了当时“钟鸣鼎食的生活画面的一角。该食具器身以上下两半黏合,鸭的头颈可以转动,鸭腹两侧各画有一幅长方形的装饰画,一幅为神人鼓舞图,一幅为神人击磬图。漆制饮食器具也开创了日常生活中的包装设计的先河。在韩非子外储说左上第三十二中记载了“买桂还珠”的故事中,也可见当时漆盒制造的精美,华丽的包装设计之精巧。先秦时代的漆制酒具盒、耳杯盒、九
11、子奁等器具均可视作为日常生活中包装装饰的先导,既能保证食物的方便携带、干净保温,又能为饮食活动增添艺术的审美愉悦。三、漆器食具的纹饰先秦时期的漆器纹样主要有自然纹样、几何纹样和动物纹样。自然景物纹样,主要有山形纹、云雷纹和卷云纹等,几何纹样主要有圆弧形纹、平行直线形纹和三角形纹等。临摹动物类型的纹样是漆器装饰的主要纹样类别,题材以龙、凤、鹿、虎、蛇、鸟、鹤、鸡等形象居多,还有一些通过模仿铜器上的纹样并将其分解、组合、夸张变化而来的动物纹样,如兽面纹、蟠螭纹、变形夔纹、蟠龙纹、虺纹和窃曲纹等。战国时期漆器上的纹饰延续商周青铜器、玉器上的纹饰风格,在各种漆器图案中,依然保留着青铜器上的怪兽形象,如
12、兽面、夔龙、蟠螭、蟠凤、几何纹、回纹、累纹等,但已不是商周那种死气沉沉、令人心惊胆战的模样了,而是充满了生气、充满了人气的作品了。”8先秦楚人尤其喜爱凤,甚至有时把君王比喻为凤,故在楚漆器中我们最多见的是形色各异的凤鸟形象,被称为“楚艺术的装饰母题TIO22。凤是以自然环境中的鸟类为原型,再经过先民们丰富的想象而成的神鸟形象。楚人崇尚凤鸟文化,共至将凤鸟作为自己的祖先。故凤纹也成为漆制器物中的常见装饰,如彩绘对凤纹漆耳杯(图5),它是古代用来盛羹或盛酒的漆制器具,外形呈椭圆形,两侧附有双耳。大面积的凤纹样居中心耳杯中心位置,主题鲜明,用朱红、金粉、黄、浅黄彩绘而成首尾相连的双凤呈对称状,全图华
13、丽,姿态舒展流畅,柔美中透出力量。由于其双耳颇似鸟类的羽翼,故而先人们又称其为“羽觞”。羽觞在战国时为日常饮酒之器。楚国诗人屈原楚辞招魂有云:粗粒蜜饵,有熊些。瑶浆密勺,实羽觞些。挫糟冻饮,酎清原些。华的既陈,有琼浆些。9可见,羽觞是在当时颇为流行的酒具。这种儡风雅俗得以流传,东晋王羲之时亦有三月三兰庭饮酒赋诗的“曲水流觞”成为佳话。在食器的边缘、侧面等部位往往会布满几何纹样和自然纹样。食微器身上的几何纹样主要有三角纹、长方形纹、圆点、圆圈、菱形、方格、直线等纹样。食器上的自然纹样数量较多,主要有卷云纹、勾连云雷纹、云纹、水波纹、环带纹、银齿纹、波折纹等。先秦时代的漆制食器在装饰技法方面也有多
14、种创造,在彩绘的基础上,还采用雕绘结合、银扣、针刻等方法,力图摆脱平面化、清淡与素朴,追求立体感、繁缈与生动。这些装饰纹样依据器物造型而采用相应的构成法则,各种繁缈的纹饰间主次分明、相互协调,有机结合融为一体,增强了漆制食器的艺术美感。先秦漆制食器上也不乏有人物的形象出现,展示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场景。比如,战国时期的彩绘狩猎纹漆樽(图6),樽为盛酒之器,此樽是在黑色漆地上朱绘了变形的凤鸟纹,樽身的纹饰分为两部分:上一部分刻画猎人勇斗野牛的情景,下一部分则绘有牵狗、逐鹿、双鹤啄食与凤鸟飞奔等多组图案。该樽的纹饰生动活泼、繁而不乱,无论是人物、鸟西均井然有序、有如剪影,画面情节紧张激烈,富有视觉冲击
15、力。此件漆制酒樽由薄木板卷成筒形,采用了厚度仅为1至2亳米(mm)的薄木板卷成为胎,表面平整而光滑,四周厚度均匀一致,接缝两端削成斜面,以漆液黏合,使得器物上的各个接口处平整一体,再以木钉卯接,粘接厚木胎底,装配上精巧的铜制把手。经过能工巧匠的精妙设计以及考究的造作工艺,一件件既轻巧又牢固的漆制食器成为了贵族阶层的私享之物,反映了先秦时期制漆技术的高超水平。先秦时代的漆制食具展现了“错彩镂金的审美倾向。楚国的图案、楚辞、汉赋、六朝骈文、颜延之诗、明清的瓷器,一直存在到今天的刺绣和京剧的舞台服装,这是一种美,“镂金错采、解缴满眼”的美10。四、漆器食具的用色春秋谷梁传庄公二十三年中记载了在粽饰堂
16、屋之经柱(楹)时要注意用色的规矩:秋,丹桓宫楹。礼,天子、诸侯黝,大夫仓,士驻。丹楹,非礼也。”11在用漆的色彩上要符合礼制,红色、黑色、青色、黄色是先秦时期人们用漆的主色调,但等级分明不得越级使用,这也说明在当时的贵族社会用漆已很普遍。先秦漆器的用色不多,以传统的“墨染其外,朱画其内”的黑、红二色为主12。此后,黑赤二色为主的漆器色调被传承下来,黑赤二色对比已成为中国漆器用色的显著特点。深沉的黑色与鲜艳的红色交相辉映,使漆制食具在强烈的对比中散发出古朴深沉的气息。先民们对某种色彩的偏好与使用不仅仅只是一种对自然的感性形式的吸引,更重要的是,色彩反映着人们对社会文化的意义和内容的理解。“在对象一方,自然形式(红的色彩)里已经积淀了社会内容;在主体一方,官能感受(对红色的感觉愉快)中积淀了观念性的想象、理解。13先秦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