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防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染病防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docx(15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传染病防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内容提要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一种由新的冠状病毒引起的、人类普遍敏感的、新的急性呼吸系统传染病,具有极强的传染性,主要通过短距离飞沫、接触患者呼吸道分泌物及密切接触传播。临床上以起病急、发热、头痛、肌肉酸痛、干咳少痰和乏力、腹泻为特征,严重者出现气促或呼吸窘迫,可造成肝脏、心脏等脏器的损伤,严重者可致死亡。白细胞正常或减少;胸片呈不规则渗出阴影;本病是自限性疾病,绝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治疗上主要对症支持治疗。2002年11月,我国广东省发现并报告首例非典型肺炎(AP),这种不明原因的传染性疾病迅速向北京、香港及其它地区传播。2003年3月12日,世界卫生组织发布全球警告认
2、为同样的疾病在香港和越南出现,并根据其临床症状特点将这种具有极强的呼吸道传染性疾病命名为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SARS是一种新的呼吸道疾病,具有传染性强等特点,我国医务工作者将其命名为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在全球实验室的合作努力下,很快明确了引起该疾病的病原为一种新型冠状病毒。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是由新的冠状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系统传染病,主要通过短距离飞沫、接触患者呼吸道分泌物及密切接触传播。临床上以起病急、发热、头痛、肌肉酸痛、干咳少痰和乏力、腹泻为特征,严重者出现气促或呼吸窘迫。一、病原学2003年4月16日,WHo宣布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病因是一种新型的冠状病毒,称为SARS相关冠状病
3、毒。冠状病毒是一类单股正链RNA病毒。电镜下,病毒的包膜有突起呈日冕或皇冠状,故于1968年得以命名。1975年国际病毒命名委员会确定设立冠状病毒科(,下设冠状病毒属。冠状病毒具有胃肠道、呼吸道和神经系统的嗜性,20%的普通感冒由冠状病毒引起。冠状病毒基因组是已知的RNA病毒中最大的,约2731kb,有3或4种结构性蛋白,即刺突蛋白S,膜蛋白M,小分子膜蛋白E,核衣壳蛋白N,及血凝素酯酶HEo冠状病毒属包括人冠状病毒、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猪血凝性脑脊髓炎病毒、猫肠道冠状病毒,狗、牛、兔冠状病毒和禽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等,引起人和动物呼吸道、消化道和神经系统疾病。它们只感染脊椎动物。能感染人类的主
4、要是人呼吸道冠状病毒和人肠道冠状病毒,分别引起人类上呼吸道感染和腹泻。冠状病毒主要在冬季和早春流行。病毒感染的潜伏期一般为2至5天,平均为3天。本次发现引起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是一新型冠状病毒。电镜下SARS冠状病毒颗粒直径为8014Onnb周围有鼓锤状冠状突起,突起之间的间隙较宽,病毒外形也呈日冕状,表现出冠状病毒的典型特征。SARS冠状病毒是一种单股正链RNA病毒,其基因组全长含29206-29727个核甘酸不等,差异很小,氨基酸同源性则更高。我国学者发现SARS病毒的S蛋白和M蛋白具有很强的变异性,而这两种蛋白质有助于病毒进入人体细胞,其中S蛋白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它与病毒侵入细胞的过程密切
5、相关,并且是决定病毒抗原性的主要部位,能够刺激机体产生中和抗体和介导细胞免疫反应。系统发生关系进化树分析表明,SARS病毒蛋白与已知的人类和动物冠状病毒差异较大。SARS病毒能在VerO细胞和猴肾细胞中培养繁殖。在VerO细胞中培养5d便可出现细胞病变,在细胞的粗面内质网和囊泡内、质膜表面,细胞外均可见病毒颗粒。将SARS病毒接种于猴子,可出现与人类相同的临床表现和病理改变。SARS病毒抵抗力较强,突出表现为耐低温,但不耐干燥和紫外线,对热及常用化学消毒剂敏感。在干燥塑料表面最长可活4d,尿液中至少Id,腹泻病人粪便中至少4d以上。在4。C温度下培养存活21d,-80。C下的保存稳定性佳。但当
6、暴露于常用的消毒剂或固定剂后即失去感染性。日常用的消毒剂(如75%的酒精)5min就能使病毒失去感染活力,含氯的消毒剂5min可以灭活该病毒。56。C加热90min,75。C加热30min能灭活病毒。SARS病毒特异性IgM和IgG抗体在起病后约1014d出现。IgM抗体在急性期或恢复早期达高峰,约3个月后消失。IgG抗体在病程第3周即可达高滴度,3个月后持续高效价。实验证明该抗体可能是保护性抗体,可以中和体外分离到的病毒颗粒。二、流行病学(一)传染源患者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急性期患者体内病毒含量高,且症状明显,如打喷嚏、咳嗽等,经呼吸道分泌物排出病毒可感染易感者。少数患者有腹泻,排泄物中也有
7、多量病毒,可造成易感者感染。重症患者频频咳嗽、医务人员行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时,病人的呼吸道分泌物可传给他人,成为主要的传染源。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个别患者可造成数十甚至成百接触者染病,被称之为“超级传播者”。“超级传播者”的年龄构成主要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特别是合并有糖尿病或肾病的老年患者,这可能与老年患者免疫力低下、体内“病毒负荷”大于其他患者有关。目前认为潜伏期患者和病愈出院的康复者不引起本病的传播。至于隐性感染者是否存在及其作为传染源的意义目前尚不清楚,由于少数患者发病前并无与SARS患者的接触史,所以这些人群作为传染源的可能性还是存在的。我国科学家发现SARS病毒基因与野生动物果
8、子狸体内的冠状病毒基因核甘酸序列有99.8%的同源性,提示这些动物有可能是SARS病毒的寄生宿主和本病的传染源,但尚无确切证据。(一)传播途径1.飞沫传播:短距离的飞沫传播,是本病的主要传播途径。2.接触传播:易感者通过密切接触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消化道排泄物或其它体液,或者接触被患者污染的物品,均可导致感染。在某些特定的环境因素影响下,患者腹泻物中的病毒可经住宅建筑中的污水排放系统和排气系统造成环境污染,导致较大量的易感者感染。(三)易感性和免疫力人群普遍易感。发病者以青壮年居大多数,儿童较少见。患者家庭成员和收治本病的医务人员属高危人群。本病康复后尚无再次发病的报告,提示患病后可能获得一定
9、程度免疫。(四)流行特征本病本次流行发生于冬末春初。有明显的家庭和医院聚集发病现象。社区发病以散发为主,偶见点状暴发流行。主要流行于人口密度集中的大都市,农村地区甚少发病。2003年后曾有研究人员在收有SARS病毒标本的实验室染病的报告。三、发病机制与病理目前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SARS发病可能经过病毒侵入、复制阶段,过度免疫应答阶段和急性肺损伤几个阶段。有两种因素在SARS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病毒本身的作用;机体异常的免疫反应所导致的超敏损伤。起病早期可出现病毒血症,从体外病毒培养分离过程中可观察到对细胞的致病性,推测在人体内的SARS病毒可能对肺组织细胞有直接的损害作用,炎
10、症细胞及其释放的炎症介质及细胞因子均可导致细胞损害。SARS患者发病期间CD4+和CDGT淋巴细胞均明显下降,表明细胞免疫可能受损,而临床上应用皮质类固醇可以改善肺部炎症反应,减轻临床症状,据以上现象推断,SARS病毒感染所诱导的免疫损伤可能也是本病发病的主要原因。本病肺部的病理改变明显,肺部呈典型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改变。双肺明显膨胀,镜下以弥漫性肺泡损伤病变为主,有肺水肿及透明膜形成。这一疾病的早期即可出现伴有透明膜形成的肺水肿,提示早期即有ARDS的征兆。病程3周后有肺泡内机化及肺间质纤维化,造成肺泡纤维闭塞。可见小血管内微血栓和肺出血、散在的小叶性肺炎、肺泡上皮脱落、增生等
11、病变。肺门淋巴结多充血、出血及淋巴组织减少。在大多数患者肺泡灌洗液中可见到病毒颗粒。四、临床表现潜伏期l16d,常见为35d。起病急,以发热为首发症状,可有畏寒,体温常超过38寸,呈不规则热或弛张热,稽留热等,热程多为12周;伴有头痛、肌肉酸痛、全身乏力和腹泻,常无鼻塞、流涕等上呼吸道卡他症状。起病37d后出现干咳、少痰,偶有血丝痰,肺部体征不明显,部分患者可闻少许湿啰音。病情于1014d达到高峰,发热、乏力等感染中毒症状加重,并出现频繁咳嗽,气促和呼吸困难,略有活动则气喘、心悸,被迫卧床休息。这个时期易发生呼吸道的继发感染。病程进入23周后,发热渐退,其它症状与体征减轻乃至消失。肺部炎症的吸
12、收则较为缓慢,体温正常后仍需2周左右才能完全吸收并恢复正常。83例SARS病例临床分析发现:所有患者都有发热,59%的患者有畏寒、寒战,38.6%的患者有肌痛,74.4%的患者有呼吸困难,81.3%的患者有咳嗽,2.2%的患者有腹泻。轻型患者临床症状轻,病程短。重症患者病情重,进展快,易出现呼吸窘迫综合征。儿童患者的病情似较成人轻,主要以咳嗽为主,病程短,胸片表现也轻,而且阴影吸收快。有少数患者不以发热为首发症状,尤其是有近期手术史或有基础疾病的患者。五、实验室检查(一)血常规病程初期到中期白细胞计数通常正常或下降,淋巴细胞则常见减少,部分病例血小板亦减少。T淋巴细胞亚群中CD3-、CD4+及
13、CD8T淋巴细胞均显著减少。疾病后期多能恢复正常。(一)血液生化检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乳酸脱氢酶(LDH)及其同功酶等均可不同程度升高,血气分析可发现血氧饱和度降低。(三)血清学检测间接荧光抗体法(IFA)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LlSA)来检测血清中SARS病毒特异性抗体。研究表明,二法对IgG型抗体检测的敏感性约为91%,特异性约为97oIgG型抗体在起病后第1周检出率低或检不出,第2周末检出率80%以上,第3周末95%以上,且效价持续升高,在病后第3个月仍保持很高的滴度。(四)分子生物学检测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查患者血液、呼吸道分泌物、大便等标本中SARS冠状病毒
14、的RNA。(五)细胞培养分离病毒将患者标本接种到Vero或猴肾细胞细胞中进行培养,分离到病毒后,还应以RT-PCR法来鉴定是否为SARS病毒。(六)影象学检查本病最初的胸片表现为片状浸润阴影和间质性炎症改变,病初期常呈单灶病变,短期内病灶迅速增多,常累及双肺或单肺多叶。部分患者进展迅速,呈大片状阴影。双肺周边区域累及较为常见,而胸腔积液、空洞形成以及肺门淋巴结增大等表现较少见。对临床恶化的患者进行连续的胸部拍片后显示大约在发病后7-10d肺部浸润呈持续性发展。但多数患者经过治疗后肺部阴影逐渐吸收。对于胸片无病变而临床又怀疑为本病的患者,12d内要复查胸部X线检查。胸部CT检查以玻璃样改变最多见
15、。肺部阴影吸收、消散较慢;阴影改变与临床症状体征有时可不一致。六、诊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诊断应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初步的实验室检查以及诊断性治疗等情况来进行。我国卫生部2003年5月颁布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诊断标准如下:(一)诊断依据1.流行病学资料:与发病者有密切接触史、或属受传染的群体发病者之一,或有明确传染他人的证据。发病前2周内曾到过或居住于报告有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患者并出现继发感染疫情的区域。2 .症状与体征:起病急,以发热为首发症状,体温一般38,偶有畏寒;可伴有头痛、关节酸痛、肌肉酸痛、乏力、腹泻;常无上呼吸道卡他症状;可有咳嗽,多为干咳、少痰,偶有血丝痰;可有胸闷,严重者出
16、现呼吸加速,气促,或明显呼吸窘迫。肺部体征不明显,部分患者可闻及少许湿啰音,或有肺实变体征。有少数患者不以发热为首发症状。3 .实验室检查: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一般不升高或降低;常有淋巴细胞数减少。4 .胸部X线检查:肺部有不同程度的片状、斑片状浸润性阴影或呈网状改变,部分患者进展迅速,呈大片状阴影;常为多叶或双侧改变,阴影吸收消散较慢;肺部阴影与症状体征可不一致。若检查结果阴性,l2d后应予复查。5 .抗菌药物治疗无明显效果。(一)诊断标准1.疑似诊断病例:符合上述诊断依据1+2+3条,或1+2+4条,或234条。2 .临床诊断病例:符合上述1+2+4条及以上,或1+2+3+4条,或1+2+4+5条。3 .医学观察病例:符合上述1+2+3条。4 .重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符合下述标准中的1条即可诊断为重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呼吸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