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议从《洛丽塔》中看见的世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议从《洛丽塔》中看见的世界.docx(8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试议从洛丽塔中看见的世界论文摘要:通过对洛丽塔小说的品读及电影的欣赏,从不同的层面对小说给予了自己的不同理解和认识,包括理性对爱情及自由的束缚,人性本无罪,洛丽塔的一些不为人知的秘密和纳博科夫对艺术的执着追求等。以此,阐述了自己对现实世界的认知和对艺术的坚定不移的不懈追求。论文关键词:洛丽塔;理性;艺术所谓的缘分,说来也是一件特别蹊跷的事情。第一次听到“洛丽塔”这个名字还是从一首歌中,“和我跳舞吧洛丽塔,白色的,海边的沙;爱情还是要继续吧,十七岁,漫长,夏”。一直觉得洛丽塔是一个轻舞飞扬的名词,直到两年前朋友送给我一本洛丽塔作为生日礼物的时候,我才感觉到它的沉重。而现在,我又看了电影“洛丽塔”
2、,也许在看前面的时候还可以带着轻快的安静的甚至带着微微笑意甚至轻蔑的不屑的眼光。最后一个镜头却给了我一串沉重的省略号。随着亨伯特对自由世界的最后一瞥,镜头在慢慢趋向于山下小村庄的时候渐渐消失,彩色化为了黑白,耳边回响着他饱含希望却又有些沉重的声音“我还在回想着当时的村庄和孩子们的笑声,可是在那些笑声里,没有我的洛丽塔二过了一会,漆黑的屏幕上出现了几行字:“1950年11月16日,亨伯特因急病猝死在狱中;同年圣诞节,洛丽塔死于难产。”如果说这是一个在常人看来很“正常”的故事,那么不知道又有多少人会把它奉为经典,“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二而在洛丽塔一书全文的最后,亨伯特写道:“我正
3、在想欧洲的野牛和天使,在想颜料持久的秘密,预言家的十四行诗,艺术的避难所,这便是你与我能共享的唯一的永恒,我的洛丽塔J“预言家的十四行诗,艺术的避难所”自然而然让人想起了莎士比亚著名的十四行诗:“你在不朽的诗里与时同长/只要一天有人类,或人有眼睛/这诗将长存,并且赐给你生命J在这里其实亨伯特亨伯特已与纳博科夫合二为一,亨伯特对自己艺术使命的追求酿成了他自己的悲剧,但他却相信他。这是原书与电影至少是在给我启迪上的一个明显区别。在看这本书的时候,特别是在看电影的时候,总能感觉到很浓厚宿命萦绕在小说的始终,就像迷雾一样时隐时现,却久久不能散去。男主角亨伯特感觉到有一股难以阻挡的命运动力在驱使着他,使
4、他陷入了无以自拔的沉溺;各种不同的巧合使他相信他的命运一直在被一个超越一切的力量掌握着。他回忆起死去的初恋情人安娜贝尔,早在他们相遇之前,他们就已分别做过了许多相同的梦,两人对照日记,果然发现了不少奇异的共鸣。这就是纳博科夫所谓的“时空交错感”。在小说里,亨伯特在洛丽塔的身上也看到了许多致命性的巧合,使他不得不相信洛丽塔和从前的安娜贝尔是他生命中某种命定的劫数。在这个层面的理解上,洛丽塔是否能被看为是一部个人反抗悲剧命运的小说呢?还是个人与命运不懈搏斗最终还是逃不脱命运魔掌的一如俄狄浦斯王之类的神话呢?说起洛丽塔,也许更多的人都津津乐道于其中的不伦之恋。我觉得很奇怪,因为在我的观念里,只要是真
5、爱都是无可厚非的。也许有人会质疑亨伯特对洛丽塔是不是真爱,或者仅仅只是一种肉体上的依赖。歌曲“洛丽塔”中,有一句是这么唱的“喜欢一个人洛丽塔,只喜欢一天好吗?”在我看来这应该是一种爱。因为在洛丽塔和奎尔蒂私奔以后亨伯特还一直爱着她,当得知洛丽塔家庭贫困急需用钱的时候又急忙开车为她解决燃眉之急。爱能带来什么呢?仅仅是那几千美元吗?不,爱就是因为不能带来任何东西,并且因此而成为真爱。爱的本质是心灵的震荡和交融的体验,爱的永恒不是现实性存在而是体验性存在。而对这种体验最好的呵护就是非占有性。亨伯特最后没有占有洛丽塔,而这种体验却一直陪伴他直到生命的终结。美即爱情,人可以放弃,爱却不能。所以我可以肯定
6、的说,亨伯特不仅爱洛丽塔,而且这种爱是永恒的,高尚的,至少是没有理由能为人所诟病的。而人们对他们的曲解,很大程度上都是从伦理道德出发的。就像纳博科夫在小说中写的亨伯特,他在叙述小说的时候本身就是面对着“各位陪审员”的。陪审员是谁?为什么要审问他?说白了这就是世俗和伦理道德对他们的爱的拷问。这也许就是西方超越近代理性主义的一个典型:自由、平等、博爱。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在情和理之间纠结着。一方面试图用情去松动理,而当理无法解决问题的时候又重新回归到情。这就让我很怀疑“理性”究竟是什么,为什么它会有如此巨大的力量去束缚压制人的本能(我认为爱就是人的一种本能)。原始社会人们不知道理性是什么,这说
7、明理性是人类自己创造的,而现在人类社会在理性的规范下畏畏缩缩的井井有条着。所以我一直觉得理性就是自己造一根绳子困住自己的手脚,这样固然会减少犯错的机会,但被捆绑住的人同时也就失去了自由,人就不能被称为完整意义上的人了。于是在我的眼中,理性归根到底就是一种文化无意识的积累。不仅仅是现在,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个社会都在崇尚理性和伦理道德。我们不知道伦理道德究竟是不是好东西,用调侃的说法就是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而少数人必须服从多数人,于是真理最终还是掌握在多数人手中。如果抛开了爱不说,洛丽塔的确是一个乱伦的故事。因为小说中有这样的句子:“我怀着一种乱伦的激动,已经把洛丽塔看成我的孩子”,而
8、洛丽塔也在与亨伯特试图找一个词去描述他们之间的关系时笑着说了一句:“那个词是乱伦”。乱伦,是人类最原始的恐惧之一。明知这一点,可仍然有许多乱伦的悲喜剧在不断上演,可见在原欲面前,人类的禁忌也那么苍白无力。虽然内容在一般人看来确实不怎么健康,甚至还带有一点“颜色”,而纳博科夫用他非凡的能力驾驭着语言,这使我在读小说时感受到的不是肉体的欲望,而是审美的快感。这就是洛丽塔的非凡之处。歌曲“洛丽塔”还有几句是这样的“如果我不做自己的观众,还以为在爱着他”,“或许从没有爱上他,只是爱了童话:也许这在一般人看来不过是渲染了更浓重的悲剧气氛罢了。洛丽塔的性质终于还不是悲剧,却有着浓厚的悲剧色彩。我不知道这首
9、歌和这部作品究竟存在着怎样的联系,或者干脆只是同名的巧合,可总是隐隐觉得这里有一点蹊跷:为什么洛丽塔觉得“不做自己的观众“?到底谁是谁的观众?让我们回到文本。自从亨伯特的美好童年被安娜贝尔的死所终结之后,他便有了种对少女的迷恋,直到他遇到了洛丽塔:“那片含羞草丛一朦胧的星光、声响、情焰、甘露,以及痛楚都长驻我心头,那位拥有伸展在海边的四肢和火热舌头的小女孩儿,从此便令我魂牵梦萦一一直到,二十四年以后,我将她化身在另一个人身上,破除了她的魔力J实际上,这个洛丽塔只是现实中洛丽塔的替代物,真正的洛丽塔永远都只能是亨伯特心中的已化为回忆的安娜贝尔,那个小仙女。其实,我们不妨把亨伯特看似淫秽的恋童癖看
10、作是他的一种追求,其实是一种像是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那样对往昔的追忆,只不过亨伯特把这种追忆变为了实实在在的追求。也就是说,亨伯特是把追求一个与他自己的理念相符合的完美的小仙女作为了自己毕生的使命,而这恰恰就像是一个艺术家在创造自己的作品,亨伯特就是那个艺术家。在这样的语境下我们来看亨伯特带着洛丽塔所进行的流亡,实际上是亨伯特在创造他的艺术品个他心目中的洛丽塔。虽然亨伯特在生活中的创作失败了,但他以另一种方法进行了创作,那就是把这一切记录下来,而追求再一次变成了追忆。于是洛丽塔作为一种艺术的永恒被保存下来,以至至今还在不同的人群中被津津乐道着。要从独特的视角去了解洛丽塔,就必须从纳博科夫本人说
11、开去。纳博科夫本来是俄国人,后来流亡美国。而小说中亨伯特也有很长的一段流亡情节,这让我刚开始就怀疑纳博科夫是不是就是亨伯特,或者亨伯特是不是纳博科夫对自己本身的影子。而后面的一些情节细细分析确实让我大吃一惊:亨伯特一生最爱的就是“小仙女”,亨伯特的母亲死于“雷电”,洛丽塔在比尔兹利学校住的地方叫“蘑菇”,亨伯特对洛丽塔的感情以一种虚假的“父爱”包围着。并且,亨伯特带着小仙女一一洛丽塔曾进行过长途汽车旅行。奎尔蒂的经历暗合亨伯特的经历,纳博科夫暗示:他们是一个人的两面!亨伯特说杀死奎尔蒂的是“奎因”,在小说中杀死奎尔蒂的正是亨伯特自己,可见奎因就是亨伯特。有趣的是,亨伯特称这位杀人犯为“多洛雷斯
12、奎因(Quine,Dolores),这个名字与“多洛雷斯黑兹(Haze,Dolores)”多么地相似,亨伯特的确叫过洛丽塔为“林地女巫”,他还曾依照牛奶店名“冷漠女王(QUeen)”(与奎因QUine谐音)戏称洛丽塔为冷漠公主,纳博科夫暗示:洛丽塔就是奎因,也就是亨伯特。是不是很神奇呢?其实也并不尽然。因为小说都是由艺术家“操作”而成,于是小说中的每个出场抑或躲在幕后的人物都有作者的影子。这里的差别在我看来无非是数量的多少或者这个人物身上带有他的某一点或几点气质而另一个人物则带有作者的性格的另一面。而这些或多或少或分裂或完整的性格最终能统一在纳博科夫身上,就如同能统一在整部洛丽塔之中。刚才杂乱
13、无章的随着思绪说了一堆,无非是为了证明人性本无罪、洛丽塔的一些不为人知的秘密和纳博科夫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可是洛丽塔也是有缺陷的。这个缺陷在我看来不是小说中描写的乱伦,因为人性本无罪,爱也无罪,不能批驳;更不是叙述的语言或者形式,这些我觉得都是无可挑剔的。这个缺陷来自于男作家们对他们笔下女性普遍的一种“歧视”。在男作家的笔下不无文学世界里最美丽的女性形象,比如托尔斯泰的安娜、雨果的艾丝梅拉达、哈代的苔丝,以及茨威格的那位“陌生女人”。她们尽管门第有别、年龄不等、种族也有差异,但除了无与伦比的美丽与魅力,以及大都还具有内在的高贵与善良,惟独缺少真正坚强自立让人敬佩的品格。从中我们不难发现一种性别的
14、自恋的倾向:受无意识的自恋心理驱使的男人总是会在一种性别优越性的支配下,成为作为客体的女人魅力的最佳消费者。而这些女人即使再怎么美丽、善良、坚忍不拔,也只能是在男人们眼中提高自身的价值,却没有具备真正伟大的品质。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说,洛丽塔是善良、可爱、活泼淘气的,她也充满着魅力,她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触动人内心最敏感的神经,却不能真正的震撼人,因为她永远不可能是伟大的。越扯越远,而且远的有点不像话,看来是时候结束我的胡思乱想了。其实在看洛丽塔这部电影剧终的时候我突然感觉很难过,一个朋友安慰我说其实这只是艺术,虽然生活处处充满着艺术但生活毕竟不在艺术中,它们其实是两回事,希望我能尽快的摆脱这种因洛丽塔而起的抑郁情绪。也许他说的有道理,因为艺术毕竟不同于现实,艺术在正常状态下也不承担人类现实功利的社会使命。因为现实是功利的,而艺术则是人们的心灵依托。洛丽塔之所以让我感到一种难以名状的难过也许是因为它触碰到了我心里那个隐秘的世界。也许对待这些让人感觉到有点痛苦的美是必须要忍受它给你带来的痛苦却认真不放弃的读下去,就像洛丽塔给我的一样。这种痛苦也许正是隐藏在这个世界和谐而虚伪的外表下的,而洛丽塔是一束光,刺痛了我早已习惯在黑夜中摸索的眼睛,让我在这片无边的黑暗和混沌中摇摇晃晃却坚定不移的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