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孟子和杨朱的分歧.docx

上传人:王** 文档编号:1075593 上传时间:2024-03-2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9.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析孟子和杨朱的分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试析孟子和杨朱的分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试析孟子和杨朱的分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试析孟子和杨朱的分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试析孟子和杨朱的分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试析孟子和杨朱的分歧.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试析孟子和杨朱的分歧.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试析孟子和杨朱的分歧.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试析孟子和杨朱的分歧.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试析孟子和杨朱的分歧.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试析孟子和杨朱的分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析孟子和杨朱的分歧.docx(14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试析孟子和杨朱的分歧论文摘要:就目前的资料而言,关于杨朱的思想,学术界已经阐发得几近完备了。大抵而言,杨朱以“为我”为根本观念,与儒墨法三家分别构成两个极端。就儒家和杨朱的关系论,有着忠君无君的区别。孟子隶属儒家一脉,儒家一派人物中,孟子抨击杨朱方面也最为激烈。然而孟子与杨朱的抵触是否直接代表着儒家与杨朱的关系呢?其实不然。孟子对杨朱的评判毕竟是一面之词,其观点不免存在偏颇,实质上杨朱思想亦有众多可贵成分。鉴于很少有人详细论述过孟子和杨朱之间的分歧。本文意欲就这一问题作一点补充并提出自己的些许见解。论文关键词:孟子;杨朱;分歧一、孟杨二人及其时代背景孟杨二人皆处于战国中期,这一时期的时代特点是

2、诸侯强大而周室衰微,诸侯争霸而社会混乱。原先周王朝的封建体制分崩离析,天下谋求新的一统。国君们亦渐次开明,之于各种救时济世学说表现宽容。土一阶层遂得以怀抱利器,奔走游说,或为功名或为利禄,或针硬时弊或治国平天下。既流派纷呈,便不免摩擦冲突。孟杨二人即为鲜明佐证。说到孟子和杨朱两个人,孟子我们了解得比较周详,在此不赘。至于杨朱,有必要做一个补充,因为杨朱在先秦典籍中称谓甚多,这些称谓是否就是杨朱异常重要;再有杨朱的生卒年问题,是判断秦汉典籍中关于杨朱记述真假与否的重要因素。先秦典籍中,庄子、孟子、韩非子、荀子等思想家都明确提到过杨朱,故杨朱这个人的曾经存在是毫无疑问的。那么,杨子、杨氏、阳子、阳

3、子居、阳生这些称谓是否即指杨朱本人呢?有人认为不完全是,有人认为都是,笔者偏向于后一种说法(至于原因,前人已经作过详尽探讨,可参看陈此生的专著杨朱以及葛然的杨朱及其思想学派研究)。也就是说阳子居就是杨朱,阳生也是杨朱,杨子、杨氏、阳子亦然,这也构成了先秦旧籍中关于杨朱思想记载的可信性,而本文展开讨论正是以周秦旧籍为宗的。但杨朱的生卒年近乎扑朔迷离,因为我们知道,甚至连孟子的确凿生卒年也无定论。关于杨朱的年代,比较可信的是门启明关于“最早必在墨子后,而最晚必居孟子前;大概他生卒年代上的约数,当是在西纪元前450至370年之间”一说。葛然也认为杨朱当在孟子之前,墨子之后,但同时提出“杨朱之生卒年约

4、在公元前381年一公元前300年“。尽管两种观点的具体时间有别,但杨朱处于墨子孟子之间这个史实是为不假。以上是关于杨朱的一些生平资料概要。最后,稍微提一下本文对于文献的引用问题。事实上,记载杨朱的书籍甚少,迄今为止,只有民国时期的两本著作是专门讨论杨朱的,一是陈此生的杨朱,一是顾实的杨朱哲学。另外,杨朱的言论散见于孟子、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著作,有的可信,有的不可信。而记载杨朱言行最为详尽的列子一书中有杨朱一独立篇,遗憾的是,今传列子被证明是伪撰。但是,陈此生认为杨朱篇是真的,理由之一是“列子书里各篇,差不多有十分之八是东抄西袭的,若细细将它分解,大概有十分之六见于庄子,十分之二见于吕氏春

5、秋、韩非子等书;其中尤以皇帝篇抄袭的厉害,最少有十分之九是由各书聚拢而成。但只有杨朱篇却不如此,这篇里头的话很少发见在古代书籍和列子原来无涉J陈此生的话实际上是不可靠的,既然我们掌握的杨朱史料本来就少,那么又何以证明杨朱篇就不是伪撰呢?难道仅仅因为杨朱篇很少或者基本没有抄袭古籍内容?如果仅因为这样而断定杨朱篇本来就是独立的,逻辑上是不通的。为什么不可以理解成“抄袭不成,索性杜撰”呢?故愚意以为,杨朱大抵不是著作等身之人,否则,他的学说绝不会如此迅速就湮没无闻。因为,自汉以降,关于杨朱的事迹便资料残缺,难以考证;再者,著名的焚书坑儒事件也未曾提及杨朱。而和杨学同样遭到摒弃的墨学则不然,其有墨子一

6、书传世,关于墨家的资料也比较丰富。总而言之,千百年来,学者混淆是非之事不一而足,几近积重难返,以致今人看来,杨朱不过无名小卒。实则不然,仅从孟子对他的重视来看,便可证明杨朱并非小人物。非特不是小辈,而且自成一家,独立于儒、道、墨、法等家之外,为当时显学之一。那么,孟子和杨朱的分歧究竟在哪呢?二、人性的论争实际上这是孟子和杨朱对人们情感、价值观、态度、社会风气的不同判断和选择,即对人类德性的不同理解。基于对德性的不同理解,便引发了社会控制方式上的差异。因为德性发展存在着多种可能,一种可能性将指导一种行为,当这种行为扩至一个比较大或者相对复杂的整体时,就必须考虑对它的调节和控制问题。譬如一个民族从

7、来就是好动尚武的,就不能拿农耕民族的温和礼仪对其说教;若一个民族从来就是诙谐浪漫的,就不适宜用严肃拘谨来捆绑它。只有顺着人类本来的德性,才能发挥出较好的社会形态。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考究德性呢?其一就着重表现为关于人类天性问题的思考,即人性问题。而人性论的差异,暗中成为了辩者们的原动力。孟子尚仁,认为仁应当具有普遍的适用意义,通过仁可以达到人生的方方面面。的确如此,总括孟子的思想,可概括为两点,一是为人处世的“仁者论”,而是治国平天下的“仁政论”(准确的说是王道论)。只是,不管是为仁者还是行仁政,均不能抛开孟子所谓“人性本善”这个大前提。然而,杨朱究竟提倡性善还是性恶,抑或持中立?明确这一点,至

8、关重要。因为这是判断杨朱德性取向之所在。但是,先秦典籍并未明确说到杨朱的人性论。即便如此,仍然可以断定:杨朱不是性善论者,至少孟子不这样认为。例如孟子滕文公下日:“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邪说暴行又作;及纣之身,天下又大乱。周公相武王,诛纣伐奄;天下大悦。书日: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土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此率兽而食人也。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仁义充塞,则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以上孟

9、子的言辞,洋洋洒洒,充分运用了逻辑思辨的方法,从治乱的角度去证明杨朱实为邪说的煽动者,乃“率兽食人”者。孟子看来,杨朱之流,实在当诛,而能距这“充塞仁义”之人的堪称圣人之徒。可见,孟子绝不认为杨朱属于善类,其依据就是杨朱不仁不义,即有邪说暴行的嫌疑。杨朱的确不是性善论者,但不能以此断定他就是不仁不义之人,这点容易找到例证。韩非子说林下有“杨朱之弟杨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缁衣而反,其狗不知而吠之。杨布怒,将击之。杨朱日:“子勿击也,子亦犹是。曩者使女狗白而往,墨而来,子岂能毋怪哉?”的一段载文,推敲文意,可以发现,杨朱实际上是在“推人及物”,从人和狗的立场交换来思考问题,可以说这一点甚

10、至比儒家“推己及人”的境界更高一筹。这样的人不算仁义,那么世间何来仁义。孟子把杨朱一棍子打死,拙意以为,纯粹是门户之见了,把杨朱描述得类似妖民更是不妥的。那么,杨朱的人性论究竟如何呢?答案是“性朴论二根据周炽成先生的观点,荀子、董仲舒均持这种观点,其要义在于“人性本身是质朴的;从不足的方面说,它不够完美,而从好的方面说,它可以加工和塑造为善。虽然人性不够完美,但不能说它是恶的;虽然人性可以加工和塑造为善,但不能说它已现成地善”。至此,不禁让人瞠目结舌,杨朱竟和儒家这两个重要人物的主张暗合,孟子若知,当作何感想。下这样的结论并非牵强附会,吕氏春秋将为此提供更加有力的证据。吕氏春秋一书已被学术界证

11、明是可信的,事实上,此书对杨朱的评价也最为公允。审分览不二篇中有“老聃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关尹贵清,子列子贵虚,陈骈贵齐,阳生贵己,孙膑贵势,王廖贵先,儿良贵后”的说法,这与淮南子里对杨朱所谓“全性葆真,不以物累形”的评价是所见略同。再者,杨生的“贵己”思想实质上是吕氏春秋中本生、重己、贵生、情欲、先己等篇章思想的糅合和提炼(诚然,我们可以存在这样一种理解,就是杨朱本身有一套关于贵生的学说,只是被后人分述在不同篇章罢了)。“本生”即以生为本,“全”就是指天性,人的自然的生命过程。故作者呼吁“全性”、“全生”,方法上便要求正确处理生和物的关系,注意不要以物害性,而是以物养性,总的来说就是不

12、能重物轻生,违反“全性之道”。至此,可以瞥见杨朱“轻物重生”的思想影子。既然要不以物累形,就意味着“重己”,就意味着克制“情欲”,更意味着“先己”(把保全纯真的生命作为头等大事)。可见,杨朱要保存生命的真,刻意对外物采取了一种超脱。他认识到人会因受到外物的迷惑而失却本性的,但也认为,只要身体力行,“轻物重生”,便可将人类的好的天性延伸下去,甚至将其完善。(不然,何必要“轻物”,还不如极尽五官的娱乐与享受,终此一生。)这正是“性朴论”的主旨所在。值得一提的是,杨朱的性朴不是荀子、董仲舒范式的复制,虽要义相同,但手段相去甚远。荀、董靠“王教”,而杨朱靠“为我”(而这也正是被孟子斥之为“无君”的依据

13、所在)。杨子的“为我”,是一种顺性的善意之举,是主动的脱离身外之物的羁绊,任由生命合乎纯真的自然规律,而不是对能害人性的“物”采取毁灭的态度。杨朱以为人人不为所牵,则人人自得其乐,世间不必讲等级,讲君讲王教就意味着徒添束缚,逆天而行。故“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悉天下奉一身不为:就是说,不要给天下“一毛”的拖累,但也不主张拿整个天下来扰乱自身。这是什么样的人性观呢?笔者认为,这包含了人的终极关怀,它极端强调独立纯朴的原始人性。根据杨朱的观点,不把万物放在心中,那么心中就囊括了万物。这一点,是孟子一派的儒家所达不到的境界。综上所述,孟子和杨朱在普世价值或说人性观点上是相异的,孟子主张“人性善”,杨朱

14、主张“人性朴二孟子所以唾弃杨朱,很可能是因为他把“朴”看成了“空的”、“无物”的东西,具体的可以表现为“无君”。儒家重现世,轻超越,斥责杨朱自在情理之中。事实上,反观历史,孟子留给后世的现实价值则是杨朱所不能及的。(但儒家最终为历史记住,并不是因为什么普世价值上占了多大的优势,而是他们对周礼的传扬和进一步规定。“礼”在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上已然形成了一整套的制度,为世所用。)那么,二者的价值观存不存在谁好谁坏的问题?应该说根本没有谁好谁坏的问题,两者可同时存在,两者都只是表达了一种愿望,一种追求美好世界的愿望。退一万步,那就是杜维明先生的“因为不能并存,在它的冲突紧张中必须考虑价值的优先的问题,希

15、望关于优先的理解能建立在价值的互补之上,乃至相辅相成J中国人显然优先选择了儒家!但没有人会冒险的认为杨朱一无是处,他无疑教给世人一种“静心”的方法。三、孟、杨的政治观孟子的政治(国家)观可概括为“仁以王天下”,而杨朱则为“人人皆国王”。孟子的政治理想就是王天下,不是陶潜式的“桃花源”,也不像老子“老死不相往来”般的封闭、落后、愚昧,更不是很多年后西方人在利维坦里描述的那般情景。在孟子的“国家”里,无论是谁,立德为首要,直接点就是立仁德,从这可以看出,孟子是“继往圣之绝学”的绝对拥护者。故孟子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大胆假设,爱民是符合大德要求的。事实上,这个假设既是目的也是手段。从

16、手段一层讲,它有利于限制君权,从目的一层讲,是为了王天下。他相信也希望“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天下人不挟利只怀仁的话,百姓的“小康生活”便无忧了。如此之后,孟子认为“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诚然,他的政治观里还有许多其他的规定(比如应该怎样做一名士)。总之就是“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孔子语)般先进带后进,整个社会温温润润,既有适度的活力,又能一片和气。观其要旨,孟子是为君主立言的。他第一步就要求君主成为模范人物,当然最好是圣人,起码也要是个道德高尚的人,然后才把整个社会凝聚起来,成为王天下的境况。和后世西方的一些政治观比较起来,将更能发现孟子政治观的特点。孟子不会认同霍布斯,霍布斯的利维坦是以人人平等为前提的,而且他非常欣赏君主专制(注意,孟子甚至先秦儒家并未言明他们要建立的就是君主专制,而是对君主应当如何做出了规定而已。认为儒家学派主张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法学 > 理论/案例

copyright@ 2008-2023 yzwku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2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