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议康德的“物自体”与人文探索.docx

上传人:王** 文档编号:1075503 上传时间:2024-03-24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6.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议康德的“物自体”与人文探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试议康德的“物自体”与人文探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试议康德的“物自体”与人文探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试议康德的“物自体”与人文探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试议康德的“物自体”与人文探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议康德的“物自体”与人文探索.docx(4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试议康德的“物自体”与人文探索摘要:康德的“物自体”是被认为是独立于意识,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感性来源,是一种思维存在的理性的理念,但非完全不可知论。在人类的探索历程中出现了“物自体”的假设,而对于“物自体”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文价值的实现。关键词:物自体认识人文探索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指出了“物自体”那不以人的意志转移的客观属性。他把“物自体”理解为现象的基础和使人产生感觉的客观原因。在未来形而上学导论一书中康德强调:“我承认在我之外有物体存在。”,康德也认为“物自体”不同于上帝。上帝只是一种特殊的、理想的实体化,它只有主观实在性,因人们的特殊需要而存在,但无法被描述和证明,而“物自

2、体”不因人的需要而存在,因人类探索和追求便富有特性。在人类的探索中便有了“物自体”的假设,我们便能更好地理解康德哲学,但在耶可比的“困惑”思想中“物自体”却成了康德哲学的内在矛盾,以致研究康德的学者一直难以摆脱这一矛盾,后来有人致力于解除“物自体”,以消除这种矛盾。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的康德学界,一直以黑格尔的思想来理解康德哲学。黑格尔运用绝对真理来实现,对于康德“物自体”不可知论的批判,看似掌握绝对真理,却走向了思辨理性形而上学的陷阱。今天理解康德的“物自体”,应当重新认识黑格尔对“物自体”的批判。在康德那里,“物自体”是知识理性的概念,是实践理性的中心概念,也是众多意义的关键点。从人类

3、学角度来讲,“物自体”概念诉说着人类的神秘性、复杂性,再现了人类的某些特性。于是康德的“批判哲学”,摧毁独断论的形而上学,主张散发人类智慧的特性,为自然立法,为人类社会立法,进而为我们的人文精神的发掘提供哲学基础。我们不能把康德关于“物自体”认为是不可知论。有人一并看待康德的“物自体”与客观物质世界,认为“物自体”不可认识,我们只能认识“现象”,而不能认识“现象”之外的客观存在的“物自体”,我们“只能按照物所表现给我们(我们的感官)那样,而不按照物本身那样来认识它。”既然“物自体”是自在的,不是我们认识的对象,但这种不认识,是以人类的认识为前提,是建立在人类的人文探索基础上而谈。虽然康德指出:

4、“外在的很多属性并不属于自在之物本身,而仅仅属于自在之物的现象。这些属性在我们的表象之外没有单独的存在性,这样说并无损于外物的实际存在性在这些属性里面有热度、气味等。“可见,康德的“物自体”不具备任何属性,是客观存在的,是意识之外的抽象。“物自体”不能出现在在时空中,感性、理性不能认识。即“在康德那里,认识把自然界和人分隔(割裂)开来。”“物自体”虽是客观存在的,但给我们留下人文探索的空间。而且黑格尔指出现象与“物自体”是联系的,认为“存在之反映他物与存在之反映自身不可分”,只有“这样性质的存在便叫物或东西康德指出感性、知性阶段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是有一定意义的。现代哲学和科学的研究指出,人类

5、经验认识中具有主观性因素。例如,人类的一切活动在行动之初,理论起了导向作用。为了达到预期的目的,人类运用的方法、技术等都会受到一定理论的影响。在进行文学探索时,会收文化背景,也即一定得文化背景和文学理论所左右;在艺术创造过程中,主观因素的作用也不能忽略,所以我们在进行欣赏艺术作品时,看到的风格的各不相同,但在不同之中能发掘出相同的理论特性,都再现了人类的特有属性。再者,对“物自体”认识的实践,促进了全面地理解了人类,康德指出:“我们理念所关心的一切,思辨的和实践的,结合为以下三个问题:一、我能知道的是什么?二、我应该做的是什么?三、我可以期望的是什么?这三个问题围绕:“人是什么?”,康德认为“

6、一方面是现象,而另一方面,就它们的活动并不能归之于感性的接受性的某些能力而言,他又仅仅是一个理智的对象”。即人是具有矛盾二重性实践主体,也是具有感性的现象。人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人文价值。人自身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矛盾再现了思维与存在的矛盾。人在实践中思维中至善的兴趣与实践中超越的追求是无限的,在人类不断的争取自由中,推动实践的发展,推动人文探索的进步。康德引导的对“物自体”解读,导向人类追求真善美。但是,这种解读是不确定的,是探索,也是创造,正如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书中写道:“周围是广阔无边、波涛汹涌的海洋,即幻想的本土,其中无数海市蜃楼,作为迷人的远岸出现,在诱惑冒险的航海家,虽然终都成为空想

7、,但总是叫他们从事于欲罢不能,仰之弥高的事业”指出人类既要立足于有限的经验知识,也要不断攀岩“物自体”的无限性,在不断的实践中,通过“批判理性”来改造“思辨理性”;通过知识来追逐理想;通过理想来获取知识,抛弃虚幻的臆想,走向人类现实的人文世界。康德的“物自体”批判思辨理性的先验实在论,是实践的栖息地,把我们引向现实的经验世界,启迪我们追逐理想,在实践中把理性与经验、先验结合起来,通过先验的批判能力,去发掘人的自在价值,追求“至善”。注释:【德】康德,庞景仁译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50页.第42页.第51页.北京大学哲学系哲学史组.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德国古典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第423页.【德】黑格尔,贺麟译.小逻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275页.Kant,CritiqueofPureReason,trans1.N.K.Smith.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哲学

copyright@ 2008-2023 yzwku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2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