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的思考与建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的思考与建议.docx(9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的思考与建议当前,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飞速发展、迭代更新,社会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刻认识全媒体时代的挑战和机遇”。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关系到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要深刻认识全媒体时代带来的挑战与机遇,积极探索优化的可行路径,发挥好思政课的主渠道作用。一、全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全媒体融合了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特点和优势,已然成为当前信息传播的主要形式。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给高校思政课建设带来了挑战与机遇。为切实回答好教育“培养什
2、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高校思政课建设需要敏锐地洞察和精准地研判变化中的挑战与机遇。(一)进入全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面临着弱化的挑战。一是一些传统的教学方式无法满足当代大学生的信息获取诉求。大学生是最活跃、最广泛的全媒体受众群体和深度用户,具有易于接收新信息、乐于接受新事物的特点。全媒体时代,海量信息铺天盖地而来,知识更新速度大大加快,而一些传统的思政课教学方式较为单一,缺少鲜活的内容,时代感和吸引力不足,无法满足大学生探索世界和社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教师往往无法掌握学生接收媒体信息的实际情况,双方信息不对称导致教师话语权威变弱。二是一些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能有效满足大学生
3、更加旺盛的表达需求。全媒体时代是“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激活了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大学生产生了强烈的自我表达欲望,大学生不再仅仅是单纯的信息接收者,还是信息的制造者和传播者。独白式的教学中,教师一人唱“独角戏”,无法即时、直接回应学生的问题,学生难以在课堂上展现主体性,导致学生对课堂缺乏足够的兴趣。三是大学生容易受到错误价值观的影响。西方敌对势力利用各种媒介抹黑、攻击我国社会制度,一些腐朽的落后的文化在全媒体时代也沉渣泛起,极易诱导青年一代产生错误的价值观。大学生暴露在一个意识形态争夺、竞争、渗透的环境中,因此高校思政课守好意识形态“责任田”和筑牢思想政治“防火墙”的责任重大
4、。(二)进入全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也迎来了“延展之机”。在时间上,教师借助全媒体技术可以在短时间内将丰富的内容发送给学生,并且通过技术的即时传播、实时传播、全时传播功能,实现信息的交换和交流,从而显著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同时,全媒体技术实现了思政课的全时教学,学生可以随时、多次进入线上课堂,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学习,延伸并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在空间上,全媒体技术创造了思政课教学在网络空间的新阵地,打破了课堂原有的限制和界限,促使教师把讲台与网络空间结合起来,通过各种工具载体拓展学习场所,让学生可以随地、自主地开展学习,实现了课前课后服务贯通、校园内外场景融通、虚拟现实环境联通、线上线下数据
5、流通。在内容上,全媒体中的信息包罗万象,涵盖了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全媒体搜索引擎技术与算法推荐技术的发展使用户可以通过不同的关键词来搜索信息,也可以在平台上自动获得个性化的推荐信息。这不仅为教师进行教学举例提供了素材,丰富思政课课程内容,还为促进师生互动、加强学生自主学习、深化知识理解提供了便利。在形式上,全媒体技术有着显著的超文本性,囊括了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如更具创意的影视图像、更加真实的情境还原等,能够大幅度提升思政课的时代感和吸引力,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延长注意力集中时间,促使其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学习。高校思政课建设应化挑战为机遇,积极利用全媒体,主动超前布
6、局、有力应对变局、奋力开拓新局,引导学生在学思践悟中成长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二、全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的制约因素当前,思政课教师已经普遍认识到全媒体对于思政课教学的重要性,但客观上,思政课建设还面临着不少制约因素,如教师的媒体素养有待提高、学生的媒体依赖有待转变和课堂媒体工具选择有待拓展等。(一)教师的媒体素养有待提高。媒体素养是指认识、评判、运用媒体的态度与能力。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师存在媒体素养不足、媒体技术使用水平不高等问题。在信息选择方面,由于媒体内容的海量特征和难辨真伪,教师无法一一筛选、提取其中真实有效的信息,加上全媒体平台上不同的内容有不同的特点,适用的
7、知识点和场景也不同,在教学的过程中极容易出现媒体内容与教学内容不匹配、有偏差的情况。在技术运用方面,良好的技术运用水平是保证课堂顺利进行的前提。相比全媒体从业人员,思政课教师大多缺乏全媒体技术运用的系统训练,使用复杂的媒体工具时相对困难,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使用程度方面,有的教师认为媒体平台仅是工具,只需将课程内容放在全媒体平台上进行展示,割裂了全媒体平台与教学过程之间的有机关系;有的教师则过度使用,甚至将思政课完全依托于媒体平台,但教学效果却没有获得应有的提升。在作用呈现方面,在一些思政课教学中,全媒体平台更多起到课后的辅助性功能,被用作教学成果的数据统计和展示空间,消解了全媒体平台与
8、线下教学协同互补的作用Q(二)学生的媒体依赖有待转变。进入全媒体时代,移动化、碎片化、分众化的媒体传播方式使大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和途径越来越多,对获得信息的感受更直观、效率更快捷,降低了知识获取的难度,节约了时间成本和精力投入,但也容易导致大学生不加甄别地听信和盲从,缺少独立思考、深度学习、认真研究、仔细钻研,导致对媒体信息依赖性的加强。慕课、超星学习、雨课堂等教育与媒体结合的新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改进了思政课教学方式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同时也产生了学生对媒体依赖过图像、视频等信息的背后可能代表了不同的立场、观点,如果不用批判的思维和眼光去看待和分析,就会受到错误价值观的影响。当前,媒
9、体信息获取便利、内容复杂,无疑使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工作更具挑战性。(三)课堂媒体工具选择有待拓展。思政课关系重大、意义深远,相比其他课程具有特殊性,需要重点落实和加强管理。媒体技术助力思政课教学,并非作为工具简单辅助或作为环境僵硬融入,而是一项突破与重塑的大工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J除了要有专业的人才支撑外,技术工具的有针对性、有选择地运用也是十分必要的。由于缺少具体运用政策的引导和相关资源的保障,部分高校对全媒体赋能思政课的时代要求把握不足,使媒体工具使用局限在建立微信公众号、开通网课直播账号等简单的操作上,没有挖掘和开发相关配套工具。一方面,部分高校媒体工具选择不集中、使用要求不
10、统一,导致高校对虚拟环境进行教学监管的能力较差,亟需专业的工具支撑,建立健全教学、评价、监督一体化平台。另一方面,元宇宙的兴起、虚拟仿真技术的成熟,使沉浸式教学、混合式教学等思政课教学新模式具有了可能,这需要拓展媒体工具的使用,提高教师运用各类媒体工具的能力。三、思考与建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二这一论述为进一步加强全媒体背景下的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指导。思政课教师要结合自身发展实际情况,采取切实可行的建设策略,用好全媒体,从空间维度、技术维度、主体维度、效能维度实现“全程、全息、全员、全效”育人Q(一)从
11、空间维度实现“全程育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Q突破时空限制的全媒体技术给思政课带来了跨越时空场域、实现全过程育人的可能。首先,要加强媒体与思政课的全流程融合。要立足课程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提高全媒体平台的有效利用率,如课前通过慕课进行预习,让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进行知识铺垫;课中通过短小、灵活的微课进行知识点辨析,带给学生一种“更加聚焦的学习体验”;课后通过小程序APP进行知识点强化、课程感受分享等,以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方式相互衔接,贯穿线上线下和课堂内外,实现思政课堂的“全程化:其
12、次,要加强课堂媒体运用的全角度切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全媒体贴合学生的朋友圈和生活圈,在“亲和力、针对性”上有力地补充和延伸了思政课教学。因此,要结合思政课的思想性和理论性优势,发挥好全媒体泛在化的特点,构建全媒体资源库,从虚拟现实、课内课外、线上线下等多角度切入教学主题。(二)从技术维度实现“全息育人,从最初的文本、图像,发展到现在的沉浸式体验、双向式互动,全息媒体追求多种媒介形式的综合运用、多种媒体技术的复合使用,逐渐具备全觉信息传输优势,深化了学生的课程感知。因此,为使学生接触到的信息成为育人的信息源,实现
13、全息育人,应提升教师的媒体技术运用水平。教师在培训活动中应更多地学习和了解各种媒体技术,增加新方式新手段的引入,提高对媒体技术的应用程度,进而深入挖掘和利用全媒体教学资源。有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就需要考虑以何种载体和形式提升思政课的感染力与生命力,这是教学推广传播、实现育人效果的重要环节。一方面,要加强课程教学的全形态呈现。在媒介形式上应升级传统教学载体,借助多种媒体手段开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空间,搭建主题网站、思政平台、应用APP等,用不同载体反映主流声音;在内容展示上应用不同形式满足学生多样化的信息需求,从传统的图、文到音视频、H5动画、互动游戏等各种新鲜样式都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运用。另一方
14、面,要促成学生学习的全维度体验。不同的信息表现形式所带来的体验感是不同的。全媒体能更加逼真地模拟、重构和映射客观世界和人类社会,有利于学生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向深化认知,对事物的认识和把握也更加“精且深:借助全媒体,思政课教学内容变得可视化、案例化、问题化,增添了趣味性和生动性,特别是以沉浸式和场景化来加强思政课建设的表现力和易受性,是当前发展的新趋势。对这一新趋势的把握,需要加强技术的全维度体验,营造多维立体的课堂环境。比如,依托XR(扩展现实)技术,让教师和学生置于高度仿真的数字化世界,“徜徉”在山水之间,“穿梭”于历史与现实之中,实现从单纯的教学知识灌输到知识与情感的双重互动,实现思想政治
15、教育的入眼、入耳、入脑、入心。(三)从主体维度实现“全员育人:全媒体时代人人皆可入场、人人皆可发声,这与传统思政课课堂情境下师生互动不够、学生参与不足形成了鲜明对比。因此,要结合全员媒体带来的新变化,发挥全员力量,实现全员育人。一方面,是加强全员参与课堂。教师方面,全媒体的信息传播可以让学生快速“知之”,但要使学生“信之”甚至“行之”,离不开教师的深入讲解。教师要发挥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切实守好主阵地和责任田。学生方面,全媒体时代鼓励大学生进行原创内容生产,通过点赞、转发、评论等多种形式互动交流。这种参与信息生产与交互的过程已然成为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环节。因此,要重视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
16、培养,通过线上线下学习小组、团体学习等方式,发挥榜样引领、朋辈示范作用。此外,全媒体平台的融入,不仅给大学生提供了参与课堂的智慧终端,同时还给其他主体提供了以渗透式和生活化的方式深度参与高校思政课的契机,如家校协作共促共育、第三方组织机构共建育人基地等。思政课教学应借助全媒体,推动教师、学生、社会组织、平台机构等多重教育力量的整合,将学校“小课堂”融入社会“大课堂”,打造育人共同体。另一方面,是加强全员交流互动。当前,全媒体平台已经成为大学生思想表达、观点展示和情感倾诉的重要空间。因此,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基础上,要加强全员互动,实现育人目的,重点将传统的单向反馈模式升级为多向互动模式。不限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师之间,各种主体可通过多向互动来改进课程教学,分享彼此的体会、经验和思考,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理想效果。同时,全媒体评价机制具有即时反馈、评价主体多元、评价范围全覆盖、评价结果容易统计且更具科学性等优点,教师可以通过课程评价进行教学调整,提升思政课的影响力;学生可以获得学习成果评价,更清晰地了解自身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