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春节》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5.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的春节》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5.docx(7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北京的春节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六下课文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教材解读北京的春节是老舍先生于1951年创作的一篇散文。作者用朴素自然而又充满着“京味儿”的语言,将老北京的春节习俗娓娓道来,为读者展开了一幅老北京的民俗画卷,也展示了节日的美好和喜庆。课文按照时间的顺序,从腊八一直写到正月十九,前后时间跨度有一个半月。在这么长的一个时间跨度里,作者又着重写了五个日子:腊八、腊月二十三(即小年)、除夕、正月初一和元宵节。其它的日子则写得比较简略,有的只是顺带而过。有详有略、主次分明,是本课一大特点。作者之所以重点写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和元宵这五个日子,是因为这五个日子都是春节的重要时间节点
2、。腊八是春节的开始;腊月二十三是小年,是春节的“彩排”;除夕和正月初一是农历旧年和新年交替的日子,也是春节的高潮;元宵节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与除夕和正月初一的光景截然不同。可以说,老北京春节的民俗文化,也主要体现在这五个重要的日子里。相比较而言,其它日子的重要性就不如这五个日子了,所体现的民俗文化也基本是那五个日子的延续。这,就是作者为什么如此安排文章内容详略和主次的原因。老舍被誉为“语言大师”,他的文笔朴素自然而又生动有趣,洋溢着浓浓的京味儿。比如:“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孩子们喜欢这些零七八碎儿”“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意儿”“腊月而正月,在农村正是大家最闲在的时候”这些语言
3、,非常口语化,带有明显的北京地方特色,读来让人倍感亲切,也更好地体现了老北京的民俗文化特点。课后的阅读链接,节选了斯妤描写闽南春节的文字片段。闽南的春节习俗,与老北京的春节习俗有很大的不同,作者的语言文字风格也不一样,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进一步感受我国各地不同的春节习俗。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体现我国各地民俗风情的重要节日。随着时代发展、社会变迁,人们过春节的习俗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自己过春节的生活体验了,可以在学习这篇课文的基础上,写一写自己家过春节的习俗活动。学习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积累有新鲜感的词语,感受老舍语言的“北京味儿”。2 .能借助表格概括梳
4、理文章的主要内容,分辨内容的详略,体会这样安排详略的目的和好处。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略老舍既生动又亲切,充满“京味儿”的语言特色,感受老北京春节热闹、喜庆的春节气氛和独特的习俗文化。4 .能学习借鉴课文的写法,联系生活经验,写一写当下的春节习俗。学习重难点1.能借助表格概括梳理文章的主要内容,分辨内容的详略,体会这样安排详略的目的和好处。5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略老舍既生动又亲切,充满“京味儿”的语言特色,感受老北京春节热闹、喜庆的春节气氛和独特的习俗文化。6 能学习借鉴课文的写法,联系生活经验,写一写当下的春节习俗。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走进老舍笔下的北京春节1 .春节,是我们中华
5、民族最隆重、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我们曾经学过宋代王安石的元日,读一读: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读这首诗,我们能够感受到人们过春节的喜庆气氛。那么,从这首诗中,你了解到了宋代过春节的哪些习俗呢?(放鞭炮、喝屠苏酒、贴桃符)2 .其实,春节的习俗远不止这些。而且,不同时代、不同地方,春节的习俗也不大一样。这节课,让我们跟随作家老舍,去感受老北京的年味。揭示课题:北京的春节。3 .老舍是我们比较熟悉的现代作家了,我们之前已经学过他课文猫母鸡草原。那么,你对老舍有哪些了解?交流后出示:老舍,原名舒庆春,北京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语言大师,荣获“人民艺术家”称号。代
6、表作: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话剧龙须沟茶馆等。老舍出生在北京,生活在北京,是地地道道的北京人,自然对北京的春节是非常了解的。这篇课文,老舍写于70多年前了,介绍的是老北京的春节。二、通读,初步感受北京春节的独特味道1.课文篇幅有点长,大家课前已经预习过了。现在请大家再通读一遍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语句,一边读一边感受北京春节的独特味道。4 .认读两组字词,读后交流不理解的词语。第一组:腊八蒜食醋翡翠饺子杏仁荔枝肉菱角米蕙仁米榛子栗子骆驼元宵除了“骆驼”,这组词语都与北京春节的什么有关?(各种食物)第二组:万象更新彼此贺年无暇顾及火炽美丽技能娴熟悬灯结彩灯火通宵残灯末庙读着这组词语,你想
7、到了北京春节的什么习俗?感受到了北京春节怎样的气氛?热闹、喜庆、有趣、独特三、梳理,了解课文介绍北京春节的详略主次1 .北京的春节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在什么时候结束的?u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u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2 .显而易见,这篇课文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那么,课文中写到了北京春节哪些时间节点呢?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交流,明确: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元宵3 .为什么重点写这几个日子呢?交流,讨论,明确: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和元宵是整个春节期间最重要、最有代表性的日子,春节的习俗和活动,主要集中在这些日子,重点写这几个
8、日子,更能突出北京春节的特点,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4 .在这几个重要的日子之间,作者也写到了其它的时间。我们可以通过表格来梳理一下。5 .那么,作者按照时间的顺序,具体写了北京春节的哪些习俗或者活动呢?请大家再次默读课文,借助学习单上的表格梳理梳理。四、品读,自主体验北京的春节味道1.老舍是“语言大师”,他的语言,带着浓浓的“北京味儿工读老舍的这篇文章,你的感觉是什么?以下三个选项,你会选择哪一个?A.听滔滔不绝的演说B.听如诗如画的散文C.听拉家常般的聊天2 .的确,老舍的语言,就像拉家常一般,亲切,有趣,让我们读着倍感舒服。下面,就请大家再次走进课文,自主品味,圈画出特别能感受到老北京浓
9、浓春节味道的词句,想象那样的画面和情境。学生自主品味,圈画词句。第二课时五、分享,语言品味中感受北京春节的习俗文化【语段一】在腊八这天,家家都熬腊八粥。这种特制的粥是祭祖祭神的,可是细一想,它倒是农业社会一种自傲的表现一一这种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桂圆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1.指名朗读。3 .根据这段话的讲述,说一说熬腊八粥的习俗是怎么来的?预设要点:一是为了祭祖祭神;二是体现农业社会的特点。古代中国一直是以农业作为立国之本的,历朝历代都非常重视农业生产,因此把国家、朝廷称之为“社稷”。(“社稷”一
10、说,我们在六上“日积月累”中学习“五谷”时已经了解了。)4 .“语言大师”的语言魅力,你从哪里感受到了呢?预设品味点: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点拨引导:腊八粥真的不是粥吗?作者为什么说这是“农业产品展览会”?比较表达:这粥,就像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感觉有什么不同?(缺少了一份情趣,缺少了一份幽默)5 .再次朗读这段话,读出亲切、有趣。【语段二】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事是买杂拌儿。这是用各种干果(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和蜜饯掺和成的,普通的带皮,高级的没有皮一一例如普通的用带皮的榛子,高级的就用榛仁。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即使没有饺子吃,也必须买这些杂拌儿。他们的第二件事
11、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意儿一一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画。1.这段文字所写的情景,大家一定很喜欢,为什么?2 .老舍是北京人,他的语言充满着浓浓的北京味儿,找一找这样的词句。如:买杂拌儿、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买玩意儿3 .老舍北京的春节,就像一位老爷爷与孩子聊天儿似的。读一读这段话,读出这种感觉。【语段三】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二在老年间,这天晚上家家祭灶王,从一擦黑儿,鞭炮就响起来,人们随着鞭炮声把灶王的纸像焚化,美其名曰送灶王上天。在前几天,街上就有好多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大小瓜形。按旧日的说法,用唐粘住灶王的嘴,他到了天上就
12、不会向玉帝报告家中的坏事了。现在,还有卖糖的,但是只由大家享用,并不再粘灶王的嘴了。1.“语言大师”的魅力,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了?交流要点:把过小年比喻成过春节的“彩排”,形象生动,幽默风趣,体现了春节的隆重。“美其名曰,在口语化的聊天语言中,夹杂一个文言词,也显得特别有情趣。2.祭灶王这个习俗,有人说这是迷信活动,你怎么看呢?交流要点:虽然带有迷信的色彩,但表达的是人们希望“报喜不报忧”的美好愿望。过渡:春节中最隆重、最高潮的日子一定是除夕了。【语段四】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
13、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坂,祭祖。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1.作者是怎样把除夕的热闹、喜庆气氛写出来的?2.拓展补充资料,重点了解“守岁”习俗的文化渊源。守岁,在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魏晋风土记记载:“除夕达旦不眠,谓之守岁。”唐朝孟浩然岁除夜有怀诗云:“守岁家家应未卧,想思那得梦魂来J宋朝苏轼守岁诗云:“儿童强不睡,相守应欢哗。晨鸡旦勿鸣,更鼓畏添过。”宋代席振起守岁诗云:“相邀守岁阿咸家,蜡炬传红映碧纱。三十六旬都浪过,偏从此夜惜年华J可见,“守岁”的习俗含有珍惜年华、表达亲情的积极意义。过渡:除夕和元宵都是春节的高潮,老
14、舍最喜欢的是哪一个日子?有依据吗?交流,呈现:【语段五】元宵(汤圆)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大年初一是体面的,家家门前贴着鲜红的春联,人们穿着新衣裳,可是它还不够美;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老舍为什么特别喜欢元宵节呢?(处处悬灯结彩,火炽而美丽)作者是怎样描写的呢?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有的图案各式各样。这是有名的老铺(也就是今天说的老字号店铺)挂出来的灯。这段话这样写好不好?呈读: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玻璃
15、的,有牛角的,有纱灯,有彩绘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的,有的图案各式各样。比较,发现:一律、清一色、通通,这些词写出来店铺挂出的灯很多,而且用词还有变化。不但老字号的店铺挂灯,老百姓家里也挂灯。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地响。想象情境: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的时候,就叮叮地响。如:有风的时候,有客人来的的时候,孩子们用手一拨的时候元宵节,顾名思义,当然是离不开“元宵”(汤圆)的,可是你看老舍却只写了一句话,是不是偷懒了呢?大家还必须吃元宵啊。交流,明白:这其实也是作者的详略安排。虽然只是一句话,却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这在写作上也叫“留白”六、拓写,感受春节习俗的多样与变迁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地过春节的习俗不尽相同。1.阅读课后链接斯妤除夕节选。读后交流:斯妤写的是哪里的春节?与北京的春节相比,有哪些不一样的习俗活动呢?2.读一读过春节的童谣。七、练笔,写写我家的春节习俗与活动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春节的习俗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你家(老家)的春节是怎样过的?有哪些习俗和活动呢?可以按照时间顺序,有详有略地写出来,分享给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