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学教师公开招聘考试-心理学(复习讲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年中学教师公开招聘考试-心理学(复习讲义).docx(36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2016年中学教师公开招聘考试心理学考点系统复习讲义第一章教师与教育心理学重点章节:1.2.4.5.8.10.11第一节怎样才是合格的教师一、专家型教师一般特征主要有以下两方面:1 .有丰富的组织化的专门知识,并能有效运用2 .熟练掌握教学技能专家教师所熟练掌握的技能主要有:(1)课时计划简洁、灵活,具有预见性;(2)教学技能实现程序化、自动化;(3)教学监控能力强;(4)采用深入的方法针对班级纪律问题制订计划;(5)关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有很强的洞察力。二、从新教师到专家型教师(一)影响教师成长的因素:个人因素、环境因素和系统过程。(二)教师成长的阶段福勒和布朗根据教师所关注的重点问题和他们
2、的需要,将教师成长划分为3个阶段:1 .关注生存阶段;2 .关注情景阶段;3 .关注学生阶段。(三)教师成长的基本途径(多选)1.教研组的教学研究活动;4 .微型教学训练;5 .教学决策训练;6 .反思教学经验;7 .教师参与研究。第二节教育心理学对教师的作用(重点)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性质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一)学习与教学的要素主要包括有: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实践意义1 .为教育教学实践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2 .帮助教师解决实际的课堂问题;3 .提供各种研究方法和角度。四、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实验研究、描述性研究、相关研究。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
3、展概况一、教育心理学的制度18世纪末到19世纪,近代资产阶级教育思想家都非常重视在教育中运用心理学,并把心理学作为教育理论的基础。另一方面,19世纪下半叶,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许多原来从事物理、数学、生物等科学研究的科学家把自然科学的实验法引人心理学,使心理学得以摆脱哲学,成为一门能采用自然科学实验方法进行研究的学科。对教育心理学的创建有突出贡献的是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他在1905年著书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来命名的专著,也是世界上公认的最早的、比较科学、系统的教育心理学专著。它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体系也由此而开始确立。二、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三、20世
4、纪20年代到50年代是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时期。1924年,廖世承应师范教育的需要编写了我国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三、走向成熟的教育心理学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人本主义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的逐步兴起及影响,活跃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西方教育心理学也进入到了理论建设时期。一些心理学家重新开始重视人性关注人类的课堂学习研究;注重结合教育实际,注重为学校教育服务。第二章中学教育学心理发展与教育(重点)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一、心理发展的含义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的心理变化。研究表明,学生心理发展有以下四个基本特征:(简答)1 .连续性与阶段
5、性;2.定向性与顺序性;3.不平衡性;4.差异性。二、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及各阶段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一)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2 乳儿期(01岁);3 .婴儿期(13岁);4 .幼儿期(36、7岁);5 .童年期(6、7岁11、12岁);6 .少年期(11、12岁14、15岁);7 .青年期(14、15岁25岁).8 .成年期(2565岁);9 .老年期(65岁以后)。(二)青少年的主要心理特征1 .少年期2 .青年初期第二节中学生认知的发展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将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二)前运算阶段(
6、27岁)这个阶段儿童的思维有如下主要特征:1.单维思维(即思维的片面性)思维的不可逆性;3.自我中心。(三)具体运算阶段(711岁)这个阶段的儿童的思维主要有如下特征:1.多维思维;2思维的可逆性;3.去自我中心;4.具体逻辑推理。(四)形式运算喻段(1115岁)二、维果斯基论认知发展维果斯基认为.在个体心理(行为)的发展过程中,融合了两类心理机能:低级的心理机能和高级的心理机能。维果斯基认为.学生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现有的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学生心理机能的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处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三、认知发展阶段与教学的关系(一)认知发展阶段制
7、约教学的内容与方法(二)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第三节中学生人格的发展一、人格的含义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二、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简答或论述)1 .婴儿期:基本信任感对基本不信任感(0岁1岁);2 .幼儿期: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1岁3岁);3 .儿童早期:主动感对内疚感(3岁6岁);4 .儿童晚期:勤奋感对自卑感(6岁12岁);5 .青少年期: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岁18岁)。其他三个阶段分别是: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早期);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中期):自我整合对绝望感(成年晚期)四、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化因素1 .家靡
8、教养模式;2.学校教育;3.同辈群体。四、健康人格的建构?2 .重视青少年人格的整体调节;3 .帮助青少年进行积极的自我评价,获得自尊感;4 .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5 .引导青少年正确对待挫折;6 .引导青少年进行人格的自我教育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第一节学习的实质与类型(一)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1 .信号学习;2.刺激一反应学习;3.连锁学习;4.言语联结学习.辨别学习;6.概念学习:7.规则或原理学习;8解决问题学习。(二)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的五种学习类型(简答)1 .智慧技能;2.认知策略;3.言语信息;4.动作技能;5.态度。(三)我国心理学家的学习分类我国教育心理学家把学生的学习分为
9、三类: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学习。第二节联结学习理论一、经典条件作用(1)泛化。指对相似的刺激以同样的方式做出反应。(2)辨别。指对相似但不同的刺激作出不同的反应。(3)消退。指刺激出现但反应不再出现或消失的过程二、操作条件作用(一)桑代克的试误说桑代克是科学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1 .实验2 .主要学习律(二)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重点)斯金纳(B.F.Skimer,19041990)是著名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学习实示上就是一种反应概率的变化,强化是增加概率的手段。斯金纳人为个体的行为分为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强化原里是斯金纳理论的最重要部分和基础,他认为行为之所以发生变化就是因为强化
10、作用。强化可分为两种形式:正强化和负强化。惩罚指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使受罚者在接受这刺激时不得不暂时停止正在进行的反应。三、联结学习论在课堂中的应用(一)塑造或促进良好行为1 .普雷马克原理;2.行为塑造;3.及时表扬。(二)消除不良行为2 .倭足2.代价;3.孤立。(三)程序教学第三节认知学习理论一、苛勒的完形一顿悟说(一)苛勒的经典实验德国心理学家苛勒曾在1913至1917年问,对黑猩猩的问题解决行为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从而提出了与尝试错误学习理论相对立的完形顿悟说。苛勒的实验主要有两个系列:箱子问题与棒子问题。(二)完形一顿悟说的基本内容3 .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4 .学习的实质是
11、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二、布鲁纳的认知一结构学习论(重点)布鲁纳是美国著名的认知教育心理学家,他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因此,他的理论常被称为认知发现说或认知一结构论。(一)学习观(二)教学观三、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学习(一)意义学习的实质(二)意义学习的条件第四节现代学习论的发展一、学习的信息加工论(一)学习的实质(二)学习的过程(简答)第一部分,信息的存贮。第二部分,认知过程。第三部分,元认知。二、建构学习论(简答)(一)知识观(三)学生观(四)教学观三、建构学习论在课堂中的应用(一)研究性学习(二)合作学习(三)教学对话第四章学习动机第
12、一节学习动机概述一、学习动机的含义与结构(一)动机及其功能所谓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它一般具有以下三种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强化功能。(二)学习动机及其基本结构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是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两者相互作用形成学习的动机系统。1 .学习需要与内驱力;2 .学习期待与诱因。(三)奥苏贝尔的成就动机论三种内驱力就是学习需要的三个组成因素:1 .认知内驱力;2 .自我提高内驱力;3 .附属内驱力。二、学习动机的种类(一)
13、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根据学习动机的作用与学习活动的关系,可以分为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近景的直接性动机是与学习活动直接相关联的,来源于对学习内容或学习结果的兴趣。远景的间接性动机是与学习的社会意义和个人的前途相关联的(二)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可以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内部动机是指由个体内在需要引起的动机。外部动机是指个体由外部诱因所引起的动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的划分不是绝对的。(三)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这是奥苏贝尔的分类。他认为,学校学生的主要学习动机有:1 .认知内驱力;2 .自我提高内驱力;3
14、.附属内驱力。三、学习动机与学习(一)学习动机与学习过程的关系学习动机对学习过程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对学习行为有启动、定向和维持作用。另一方面,学习的结果也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学习的动机。(二)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一般说,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是统一的,表现为学习动机可以促进学习,提高成绩。但是,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不是完全成正比。学习动机对学习效果的影响,只在一定范围内是一致的。其次,动机的最佳水平还与学习任务的难易程度有关。此外,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还可因学生的个性不同而不同。第二节学习动机的理论一、动机的强化理论学习动机的强化理论是由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家提出来的,他们不仅用强化来
15、解释学习的发生,而且用它来解释动机的产生。一般说来,强化起着增进学习动机的作用;惩罚则一般起着削弱学习动机的作用,但有时也可以使一个人在失败中重新振作起来。二、动机的需要论需要层次理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在动机领域中的体现,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是这一理论的提出者和代表人物。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它们由低到高依次排列成一定的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三、成败归因理论由于归因理论是从结果来阐述行为动机的,因此它的理论价值与实际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有助于了解心理活动发生的因果关系;二是有助于根据学习行为及其结果来推断个体的心理特征;三是有助于从特定的学习行为及其结果来预测个体在某种情况下可能产生的学习行为。正因为如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运用归因理论来了解学习动机,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