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土区稻田秸秆还田少搅浆固碳培肥技术模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黑土区稻田秸秆还田少搅浆固碳培肥技术模式.docx(6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黑土区稻田秸秆还田少搅浆固碳培肥技术模式一、适用范围黑龙江省和吉林省非盐碱稻田,区域内具有较高的机械化水平。二、操作要点(一)秸秆还田秋季收获时,采用联合收获机将秸秆粉碎并抛撒均匀(图1),留茬高度一般不超过20cm,秸秆粉碎长度IOCm左右。当土壤含水量达到饱和含水量的40%60%时,进行秋整地,通过翻耕或者旋耕实现秸秆入土80%以上(图2)。第一年耕作深度20cm,此后耕深15-18cm,每3年深耕1次。无法进行秋整地的低洼田块,可以春季泡田后直接原茬搅浆(图3),使秸秆入土超过90%以上,直接达到待插状态。当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于30gkg时,秸秆还田同时可配施10-15t/ha腐熟的有机
2、肥或者1次施用1015t/ha的泥炭,实现土壤有机碳快速提升。(二)少免搅浆秋翻耕地块春季施肥后旱旋耕,春季或秋季旋耕后的田块春季直接花哒水泡田。在壤土上减少搅浆次数,通过1-2次搅浆平地达到待插秧状态。在保水能力强的重壤或者黏土上采用少免搅浆技术,泡田后达到花哒水状态,用卫星平地机进行水平地或者用平地埋茬机1次埋茬平地促进秸秆入土达95%以上(图4),避免搅浆平地过程中水多产生秸秆漂浮的问题。图1秸秆粉碎、抛洒作业效果图2秸秆还田后翻耕和旋耕作业效果图3原茬搅浆还田作业效果图4花哒水平地埋茬机作业效果(三)育壮苗,合理密植精选种子,保证种子发芽率。机插中苗,苗床每平方米播芽种20-3.0万粒
3、(按品种千粒重计算用种量,如品种千粒重26g,则播量为520-780g),根据品种特性确定适宜的播量,合理稀播旱育壮苗。水稻插秧前一天,苗床上每亩施用5kg七水硫酸锌,通过插秧把肥料带入田间,通过根区施肥促进水稻返青,同时提高对早春低温的抵抗能力,促进水稻早生快发。适时移栽,合理密植,机插秧平方米120株苗左右。其他按当地高产技术规程实施。(四)施肥按照水稻目标产量确定氮肥施用总量,基肥氮量30%-40%,窠肥氮量30%-40%,拔节期穗肥比例为30%;根据土壤养分状况监控施用磷钾肥,磷肥全部作基肥施用,钾肥基肥和穗肥各占50%;诊断施用氮磷钾肥以外的其他养分。一般N量105-135kgha,
4、P2O5用量为30-90kgha,K2O用量为30-90kghao秸秆连续还田2年氮素穗肥氮量减少10%,磷肥减少10%-20%,钾肥减少20%-30%还田3年以上钾肥可以减少50%以上。翻耕地块或者春季旋耕地块,春季施用基肥后旱旋耕,实现全层施肥;秋季旋耕地块,春季施肥后泡田,然后水整地。有条件地区可采用机插侧深施肥机实现基巢同施。追肥前先晒田然后追肥,实现以水带氮。土壤磷钾养分含量及对应的施肥量(9tha目标产量)Olsen-P(mgkg)1020304050P2O5(kgha)9075604530交换钾(mgkg)5075100150200K2O(kgha)9075604530(五)灌溉
5、春季花哒水泡田,然后水整地。插秧后采用干湿交替灌溉方式,每次灌水35cm,待水层达到花哒水状态时保持2-3天,一般淹水时间不超过3周,达到3周时要排水晒田,通过科学灌溉减少秸秆还田后还原物质危害。(六)防病除草按照当地绿色植保技术进行病虫草害科学防控,加强病虫害预测预报,达到防治指标进行防治,采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等措施进行统防统治。苗床上重点预防立枯、青枯和恶苗病等病害,本田重点预防纹枯病、稻瘟病和稻曲病等病害,以及潜叶蝇和二化螟等虫害;科学用药防除稻田恶性杂草。三、效益分析(一)经济效益核心技术“黑土区稻田秸秆还田少搅浆培肥与诊断施氮技术”自2018年以来单独或作为其他技术的核心内容,连续多
6、年作为黑土区稻田土壤保护主推技术模式,在黑龙江省水稻主产区大面积应用,2020年获颁黑龙江省地方标准1项,被遴选为2021和2022年度黑龙江省农业主推技术。20172021年,在东北农业大学建三江示范基地,连续5年优化培肥土壤容重降低了3%以上,表层土壤有机质增加L0gkg以上,土壤供氮能力尤其后期供氮能力提高10%以上。大面积示范数据显示,与传统施肥模式相比,应用该技术可以促进水稻早生快发,并显著促进水稻灌浆(图5);在建三江分局大兴农场连续3年400亩示范田实收水稻亩产均超过600kgo与习惯培肥方式相比可以节约化肥10%以上,水稻产量提高约10%,还能减少氨挥发20%以上。2017年以
7、来在黑龙江与吉林水稻主产市县、及黑龙江农垦等多地进行示范、推广,获得良好效果,目前该技术正在黑土稻区大面积推广应用。图5不同培肥方式水稻长势(二)社会效益多年多点试验显示,该技术在生产上具有明显的节肥增产效果,虽然技术应用过程中秸秆还田过程秸秆粉碎抛洒会增加生产投入,由于技术具有显著的节肥和增产效果,可促进亩增收节支约100元,社会效益显著。(三)生态效益该技术能够增加土壤有机碳储量,并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土壤氮钾等养分供应能力,从而促进化肥减施和水稻增产。同时,通过化肥减施、氮肥深施和干湿交替灌溉,进一步减少化肥用量,进而减少氨挥发、氧化亚氮和甲烷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总之,该技术能够实现培肥、增产和减排的统一,生态环境效益较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