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微评对大众文化的影响-OntheInfluenceofMicroCommentonMassCulture_1.docx

上传人:王** 文档编号:1054199 上传时间:2024-03-2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2.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微评对大众文化的影响-OntheInfluenceofMicroCommentonMassCulture_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论微评对大众文化的影响-OntheInfluenceofMicroCommentonMassCulture_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论微评对大众文化的影响-OntheInfluenceofMicroCommentonMassCulture_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论微评对大众文化的影响-OntheInfluenceofMicroCommentonMassCulture_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论微评对大众文化的影响-OntheInfluenceofMicroCommentonMassCulture_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论微评对大众文化的影响-OntheInfluenceofMicroCommentonMassCulture_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论微评对大众文化的影响-OntheInfluenceofMicroCommentonMassCulture_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论微评对大众文化的影响-OntheInfluenceofMicroCommentonMassCulture_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论微评对大众文化的影响-OntheInfluenceofMicroCommentonMassCulture_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论微评对大众文化的影响-OntheInfluenceofMicroCommentonMassCulture_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论微评对大众文化的影响-OntheInfluenceofMicroCommentonMassCulture_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微评对大众文化的影响-OntheInfluenceofMicroCommentonMassCulture_1.docx(16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论微评对大众文化的影响OntheInfluenceofMicroCommentonMassCulture作者:顾春芳作者简介:顾春芳,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原文出处:中国文艺评论(京)2020年第20203期第34-43页内容提要:本文研究网络时代的“微评”对文艺创作和舆论环境有可能带来的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归纳了新媒体时代“微评”的不同形态和表达方式,以及它所代表的大众文化特点。在比较“微评”和传统评论差异的基础上,提出“第三种评论模式”,以此深入探讨“微评”带来的“评论模式”“评论方法”“传播方式”的改变,其实质是“引发话语权力的重组”。本文还对新媒体、微评和资本有可能共谋的一系列潜在问题进行了

2、深入反思,对多元化的评论如何实现价值敞开和聚合给出了具体的思考。期刊名称:文艺理论复印期号:2020年06期关键词:微评/网络时代/大众文化/文艺评论/网络文艺标题注释:本文系2015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人文学导论(项目编号15ZDB021)阶段性成果什么是微评?微评是网络时代评论和大众传媒迅速融和的一种短小凝练的评论文体,它是互联网界面时代网络公共空间互动的产物。因此,微评这一文体的出现和传播与互联网时代的大众文化关系密切。本文主要关注文艺评论和文化评论领域的“微评”对文艺创作和舆论环境带来的影响,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潜在问题的讨论。互联网解放了思考和写作的激情和条件,网络媒介的日益强势导

3、致了大众文化的蓬勃发展。传统的文艺批评或评论大致有两个范畴:一是学者专家型的评论。对学者而言,要写出一篇专业的、学术性和思想性兼具的评论,需要相当的学养和较长的时间。一篇真正具有理论意义的评论文章,往往体现着学者自身一贯的学术思考。二是报刊媒体人的评论,因为长期浸淫于某个艺术领域,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鉴赏能力,他们自然而然地介入文艺评论。这些传统型的批评和评论,是整体考验评论者才、胆、识、力的另一种文体,需要评论者相当的学识、见地和修养,并能够对自己的言论负责。微评作为迥异于传统评论的新媒体时代的评论形式,直接反映了媒介和知识爆炸所带来的大众对于社会和世界经验的变化,展现了潮涌而来的大量符号与

4、语码的热浪,模糊我们越过距离审视事物的视线0一、负面性和正当性的争议与对峙全球化时代,新的媒介方式创造了全新的认知艺术的途径和方法;加速了东西方艺术和现代艺术的互动和融合;艺术的边界被大大扩展,新的媒介方式催生了全新的艺术叙事和审美呈现尤其进入后现代之后,现代性的自反精神得以持续发作,去中心化、去权威化、消解文本和语言的口号已然为大众接受和推崇。虽然后现代本身遭遇到不同程度的诟病,它被认为是一种由碎片化的感觉、折衷的怀旧、拼贴组合的手法、可丢弃的拟像和杂乱无章的肤浅组成的文化。在这种文化中,深度、意义、连贯性、原创性和真实性等传统价值,一概被抽离或溶解在毫无意义的材料或符号的随机漩涡之中。但是

5、,这一观念依然伴随着媒介技术时代的到来而得以迅速扩张,这种扩张带来的结果有二:其一,艺术自觉或不自觉地谋求在更大范围上向大众文化妥协并和后者融合;其二,大众的身份从单一的接受者,变为更加主动的参与者和构建者,他们希望被赋予更多的权力和主导性。微评的大规模出场,反映了网络时代大众和文艺的关系,从单纯的审美与被动的接受,转向主体性的张扬和权力话语的争夺。今天,一个艺术作品最大的成功和危机可能不仅来自权威的学术评论,它所要面对的是公众批评的汪洋大海”。目前,我们所能看到的“微评,大约有以下几类:L微博评论(包括意见领袖”和“观众个体)、微博话题和微博热搜。2.电影类的微信公众号对于影评人短评的汇总,

6、微信朋友圈个人化电影评论等。3.豆瓣短评、豆瓣评分、豆瓣讨论区。4.猫眼、大麦、格瓦拉、淘票票这样的购票APP评论区等。5.短视频平台的评论区,如Bilibili,抖音等短视频平台的Vlog式评论,弹幕和评论区;爱奇艺、腾讯、优酷等视频平台的评分、弹篇口评论区。6.知乎、天涯、虎扑等BBS式知识分享平台的融梗、叙事性的短评。这些平台每天催生并汇聚了海量的大众微评,无论我们如何看待这些评论的意义,无论微评本身是理性的或是非理性的,由碎片化的声音和言语所聚合的无形的“微评时代的到来已经成为事实,就其所造成的效应和所波及的范围,不啻为一个文化事件,值得我们加以关注。在新媒介和大众文化关系的文化批评理

7、论中,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指出了由娱乐和大众所主导的评论和对话方式在真理性、严肃性、公共责任方面可能会带来负面影响。尼尔波兹曼认为19世纪印刷时代是相对理性的时代,电视传媒出现之后,声像取代书写的传媒方式在某种程度上破坏了舆论的理性,他断言了碎片化的大众舆论给文明可能带来的灾难,这一言论同样也适用于呈现碎片化”形态的文艺或文化微评,他说:“如果一个民族分心于繁杂琐事,如果文化生活被重新定义为娱乐的周而复始,如果严肃的公众对话变成了幼稚的婴儿语言,总而言之,如果人民蜕化为被动的受众,而一切公共事务形同杂耍,那么这个民族就会发现自己危在旦夕,文化灭亡的命运就在劫难逃。这一观点或许并非危

8、言耸听,因为碎片化的海量微评有可能淹没真正有意义的声音,淹没真正有价值的观点,最重要的是它有可能将一个社会本该具有的”思想的深度与理性的耐力消解殆尽。鲍德里亚认为: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信息越来越多,意义越来越少.这一观点指出,缺乏理性的对话可能会助长内容意义的虚无,某些特殊情境中的微评,还有可能会在短时间内催化和推动社会矛盾的加剧。维特根斯坦曾经提出“语言游戏”这一概念,他所指的是跳脱主流的评论游戏规则,呈现个体自由主义的色彩的言语方式,利奥塔进一步指出语言游戏”可以为了发明的快乐而玩一下:大众口语或文学所从事的语言骚扰工作中,除此之外又有什么呢?对于碎片化、娱乐化、非理性、发泄式的大众舆论的反

9、思,这些思考指出了消解深度的判断和语言对知识本身和文化理性会带来双重伤害。知识只有被转译成信息量,才有可能进入历史和文化传播的渠道,然而占有信息量的知识会因为语言的贫乏和意义的空洞而自行消解。一切因意义的虚无而无力传播的知识和信息,最终会遭到时光的唾弃。另一种观点指出了微评的正当性,肯定它是一种推动社会进步的社会力量。它呈现了去中心化的诉求,至少在想象的层面解除了结构性的权力。谁在评论?谁的评论代表了权威?权威的评论何以显现它的权威性?被网络媒介所推动的微评,首先质疑的就是评论与权力之间的关系。正如德里达所描述的那样:我所热衷的,我所企图通过其他途径来追求的,就是在“一般结构之外,找到一般的解

10、构战略,它必须避免简单地中和形而上学的二元对立,同时通过肯定它又简单地处于这些对立的封闭领域之中。他们认为,大众批判本身就是一场解构权威性的运动,不管是姿态、观念还是语言方式,公众有权质疑所谓的权威并颠覆其一贯的话语模式。在他们看来,真理本身无权威和非权威之分,只有真理和伪真理的区别。皇帝的新衣里那个孩子用一句最简短的话瓦解了整个谎言的城堡。两种观点的分歧在于立足点和观察角度的不同,前一种强调艺术和文化阐释的真理性,后一种侧重艺术和文化阐释的政治学,这两个截然不同的批评维度启发我们进一步思考大众微评的积极意义及其潜在的问题。在我看来,微评作为专业评论、媒体评论之外的第三种评论模式”,可以突破单

11、一的视角去观察、体验和描述个体对于世界和对象的差异化经验,也可以弥补单一的阐释模式所无法全然把握的视域.视域具有敞开运动的特点,唯有在敞开中才能不断使二者超越原来各自的界限,达到一种全新的视域。文艺微评体现了大众在心理上力求直接参与影响文艺创作的行为,是大众主体性意识解放的具体显现,是当代文化的一个现实存在,它开启了关于理解口阐释的新的空间结构。然而,在这一新的空间结构中,我们需要进一步阐明的是:评论的本质是理解和阐释。人和理解的主体永远不可能完全抛弃自己的主观立场,全身心地投入历史语境”中,以实现文本一历史语境的理解循环。理解的本质就在于,主体将自己所掌握的、所熟悉的语言投射到被理解的对象上

12、,就此实现在自己的语言系统中对对象的重构。我们信以为真的东西仅仅是一种解释,然而并不存在某种我们的实践与之完全相符的终极真实,也因此,任何个人不能狂热地陷身于他们所在的日常实践,而对其并不拥有的终极正当性故意视而不见。从这一角度看,无论是“主流还是边缘,无论是正见还是被斥之为必须摒弃的偏见”,都是指向当代、融入现在和面向未来的,也都需要在碰撞和互动中不断反思和寻找以便达成“视域融合。二、第三种评论模式”引发话语权力重组互联网作为一个开放的结构,它提供了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的文化共享的可能,并且将人类置于一种全新的文化生态中。布尔迪厄曾在区分判断力的社会批判一书中说:在一个半世纪里,人民、群众自诩

13、为整个社会。斯特拉文斯基的音乐或皮兰德娄的喜剧具有迫使他们看到自己的本来面目的社会学力量,他们是普通的人民,社会结构的简单成分之一,历史进程的惰性材料,精神宇宙的次要因素。另一方面,年轻的艺术也促使最优秀的人在多数人的单调乏味中互相认识和互相认可并了解自己的使命艺术进入日常生活,对个体而言使得两个极端,即消费的习惯性和毁灭与死亡的本能性,产生共鸣。Ql)对社会而言,全球化时代的艺术让大众进一步看到了个体所拥有的社会学力量,这种社会学力量,通过微评这样的形式得以充分释放。因此,微评的大规模登场,在文化结构中造成了大众评论与主流姿态的内在张力,是去中心化、去权威性、消解专业和非专业对立的内在要求的

14、凸显。伴随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微博、微信、评论网站是微评生长、繁殖和互渗的主要空间。微评具有篇幅短小、发布方便、写作主体多元、传播范围广泛等多种特点,在快节奏阅读背景下,微评日益彰显出活跃的生命力。为了获得强有力的叙事,首先要有一种强有力的主观性,创立一种语言方式以确证其评论的对象与自我的关系,并以此谋求新的空间与立场。因此,个体介入评论的最初意义可能是个体在某种程度上更新其边缘化的角色,然而这一边缘化声音的汇聚却可以影响整个文化生态。那么,微评是不是一个新生事物呢?在我看来,微评本身不是新生事物,微评和网络媒介的融合才形成了新的文化力量和批判力量。“微评”这个词尚未出现的时候,微型评论的形式一

15、直存在着。微评其实是严肃的、学术性评论的起点。评论的种子总是始于一个微型的,但又具有辐射性的原点,这个原点是学术评论展开的有效支点。我们观影后随机在笔记本或手机上的记录,或许只有几百字,但这几百字可能就是未来长篇评论的一个种子。这个过程是严肃评论进展过程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微评也可能是思考的一个最终结果,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用最精练的几百字把问题讲清楚。因此,微评可以流于泛泛之谈,也可以见出真知灼见;它可能是一个思想的起点,也可能是经过深思熟虑后的结晶。微评宣告了第三种评论模式”的大规模出场,代表着互联网评论形式的开放性、公众性、全民性模式的开启,它和传统评论模式的风格、功能、意义都不尽相同

16、,它无视并挑战了宏大的理论叙事的传统,并寄希望于引领一种新的对话形式。此外,微评大规模的出场和互联网时代的另一个现象结合在一起,那就是微时代”的各种网络文体、个体化写作、短搬以及其他艺术传播模式的发展。主流评论视野的盲区和漠视的地带,恰好是微评发挥作用的领域。那么,微评对于我们当今社会、学第口专家群体,对传统的评论会产生什么影响,又有什么意义呢?微评究竟给传统的评论方式带来了哪些变化呢?第一,微评带来了评论模式的改变。微评的快速、直接,改变了传统评论的学术表情,缩短了反馈和对话的周期。通常一篇专业的学术性评论,如果经由传统媒介(报纸、期刊)发表的话,从撰写到刊发,有一个相对漫长的周期,但是因为媒介的局限性,其实对受众的影响非常有限。严肃和冗长的专业评论,似乎越来越不适应网络空间快速阅读的特点。就电影而言,大众的微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艺术/历史 > 文化艺术理论

copyright@ 2008-2023 yzwku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2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