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兰与英格兰:洛蒙德湖附近区域风景的形成-ScotlandandEnglandTheMakingoftheLandscapeofLochLomondandItsVicinities.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格兰与英格兰:洛蒙德湖附近区域风景的形成-ScotlandandEnglandTheMakingoftheLandscapeofLochLomondandItsVicinities.docx(55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苏格兰与英格兰:洛蒙德湖附近区域风景的形成ScotlandandEnglandiTheMakingoftheLandscapeofLochLomondandItsVicinities作者:李星作者简介:李星(1984-),女,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外国文学系博士生,主要研究领域为英国浪漫主义文学,近期发表的论文有制造“文学中的空白”一一兼评杰臣制造浪漫的中国:中英文化交流1760-1840(载中国图书评论2019年第5期)。原文出处:外国文学评论(京)2019年第20194期第5-43页内容提要:本文以洛蒙德湖附近区域的风景为中心,梳理约翰逊、麦克弗森、华兹华斯兄妹、维多利亚女王、司各特等人对
2、该地风景描写的差异,探讨造成这种差异的历史原因。高地风景从“崇高”到“如画式崇高”的转变是多重合力的结果,其中既有英格兰在绞杀凯尔特文化失败后为构建大不列颠共同体而做出的妥协以及英国浪漫派对功利主义及工业资本主义的批判,也包括苏格兰双重认同意识的形成。本文认为,秀美、崇高及如画这三个美学范畴背后涉及了英苏关系、大不列颠民族国家的建构以及英格兰内部的阶级斗争等问题。期刊名称:外国文学研究复印期号:2020年02期关键词:洛蒙德湖/秀美/崇高/如画/英苏关系/阶级斗争1773年8月,约翰逊博士前往爱丁堡与包斯威尔(JameSBOSWelI)会面,二人随即开始了对苏格兰长达83天的实地考察。虽然17
3、07年的英苏议会合并就已实现了两国政治上的联合,但苏格兰的詹姆斯党人一直蠢蠢欲动,多次发动起义,力图推翻汉诺威王朝的统治,最近的一次就发生在1745年;伦敦方面,厌苏、反苏情绪也日益高涨,英格兰人喊出了威尔克斯与自由的口号,不满苏格兰人在伦敦扩张势力。英苏双方对彼此的敌视使约翰逊这位英格兰的博学之士也概莫能外。包斯威尔希望此次旅行可以改变约翰逊对苏格兰的民族偏见,但这趟高地之行却并没有取得他所期待的效果。面对日后成为“浪漫之地”的洛蒙德湖(LoChLomond),约翰逊写道:要是这里的气候更好一点,倒是可以拥有一块洲渚来炫耀财富、满足虚荣心,但还必须用所有的装饰艺术来进行装点。虽然这些岛屿在远
4、处可以吸引凝视者的目光,但一旦走近就让人心生反感,除了柔软的草坪和茂密的灌木丛,到处是一片未经修整的粗糙之地。”46年卡洛登战役后,詹姆斯党人的房产被收归国有,吸引了大批英格兰人前去置业。约翰逊以置地者的眼光来评估洛蒙德湖附近的土地,觉得没有什么投资价值。在穿过印佛内斯郡(InVemeSS-Shire)时,他又写道:这里的山峦缺少变化,基本上全都被深色的石南树丛覆盖,看起来长势也并不喜人。没有被石南覆盖的地方,地表赤裸在外,偶尔溪流从陡崖上奔流而下,带来些许变化。一旦看惯了鲜花满地的草原和麦浪滚滚的丰收场景,就会对这片毫无希望、贫瘠不毛的广裹之地感到诧异和反感。景物既无形状也无用处,得不到自然
5、的关爱,也享受不到它的恩惠,它保持着自己最原始的状态,只有一些无用植物的阴郁力量给它增添了一些活力。(JoUmey:65-66)“缺少变化、贫瘠、毫无希望、无形、无用,约翰逊用这些词来描写苏格兰风景之荒芜;而从进化改良的角度看,这块还处于原始状态的土地也没有什么开发的潜力。此外,约翰逊还有一个惊人的发现,即从图威河畔到圣安德鲁斯,一路走来竟然没看到一棵树!没有树木可用来遮阴或当作木材,连橡树和刺梨都看不到,向外延伸的裸露地表看起来极为单调(Journey:25-26),并因此感叹,在苏格兰看见一棵树的概率就如同在威尼斯看到一匹马(SeeJourney:26)接下来的情况更糟糕,过了亚伯丁,路途
6、更颠簸,一路上看不到任何植物的装点。Urney:37)o约翰逊用无树、寸草不生来凸显高地的”贫瘠,但他显然夸大了苏格兰树木稀少的情况,因为在日志中他又多次提到了苏格兰的树林,例如他以为拉塞与其他岛屿一样,岛上光秃秃的,但却发现,岛上无树是由于无人照管造成的,该地领主有一座果园,他房子的周围就种有一大片树林”(J。Umey:95);整个奥古斯都堡都看不到树木,但却能发现橡树和冷杉的残桩,表明之前这里有一大片树林(Journey:59)。约翰逊用有无树木来比较英苏风景之不同,并以此暗示两地在经济实力上的差距。他对树木与植被的重视在一定程度上呼应了风景鉴赏大师威廉吉尔平关于风景与树木之关系的观点。吉
7、尔平从画面的构图方式”出发,也不看好无树的风景,因为千姿百态的树木对于构成一幅风景画来说必不可少,尽管无树对于前景而言影响不大,树木的匮乏可以用起伏的山丘、嶙峋的岩石、迤通的小路来弥补,但画面的中景和远景却会因此而缺乏变化,使得整幅画看上去像是一大片延绵不断、色彩单一的斑块,容易引发视觉疲劳。不过,与苏格兰的单调相反,英格兰的风景在吉尔平眼中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英格兰草木茂盛,景物繁多,但纷繁的景物会喧宾夺主,同样会破坏整体构图。吉尔平虽然也感受到了英苏风景之间的差异,但他不满约翰逊对苏格兰风景只呈现它所有的缺点,而没有提及优点(Observations:119),认为“约翰逊博士这些人的眼光
8、,只习惯于从鲜花满地的草原和麦浪滚滚的丰收场景中发现景色之美,他们是不会对自然中的崇高之景有多少兴趣的(ObserVationS:120)o吉尔平没有像约翰蒯B样对高地风景做出负面评价,反而认为要不是缺乏景物,尤其是树木,它们可以与意大利的风景相媲美(ObserVationS:119).吉尔平指出,约翰逊用英格兰的秀美来衡量苏格兰的崇高,就好像是用“矮子的肢体来衡量巨人的比例”,只凭借自己有限的知识做出了苏格兰山峦无用(uselessness)这一判断,却不知在自然系统中,苏格兰的山峦与英格兰的草地和良田一样大有用处;约翰逊之所以认为苏格兰山峦无形(formless),只不过是因高地的山峰不符
9、合约翰逊对玉米地与草地形状的记忆,这里苏格兰山峦的形状,毫无疑问,是最壮丽、最崇高的。虽然景色由于缺乏景物而显得简单,不利于展现苏格兰的秀美,但它却是崇高的源泉(ObserVationS:120-121)吉尔平还以基林的荒沼为例,肯定了其中的崇高意味:开阔、荒芜、原始,地表裸露在外,然而这种简单通常蕴含崇高虽不让人感到愉悦,却非常震撼,想象力被打动,而眼睛却没有。由此可见,虽然吉尔平也认为英苏两地在风景上存在差异,但并没有像约翰逊那样将英格兰定为评价标准,而是肯定了苏格兰风景的美学价值,认为如果英格兰代表秀美,那么苏格兰就代表了崇高。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古希腊作家朗吉努斯的论崇高和受朗吉努斯著作
10、影响的英国十八世纪上半叶的约翰贝利(JohnBaillie)的论崇高(1747)都曾分析过“崇高这一美学概念,而吉尔平将崇高作为与秀美相对的类型纳入风景的区分,但吉尔平还有一个先驱,即埃德蒙伯克。1756年伯克出版关于崇高和秀美观念起源的哲学探索一书,从人的感官出发,依据人在外界景物的冲击下所产生的强弱不同的反应,将美分成秀美与崇高两类:秀美具有女性的娇柔特质,体现为细腻、精致、曲线玲珑、色泽明亮,崇高则带有男性的阳刚之气,表现为简洁、单调、刚强有力、阴沉晦暗。一般而言,秀美的物体体积较小,崇高的物体却尺寸巨大;秀美是光滑的,崇高则是凹凸不平的;秀美的物体一般采用平滑的曲线,即使偏转,也往往难
11、以察觉,而崇高的事物在很多情况下却使用直线,会形成鲜明的棱角;秀美的东西让人心生怜爱,给人带来愉悦,而崇高的物体则让人紧张、痛苦,往往给人带来最强烈的情感体验,如震惊、羡慕、崇拜、敬畏甚至恐惧。总的说来,光滑的物体是秀美的,粗糙的物体则是崇高的。因此,伯克的秀美与崇高构成了非此即彼的两极,秀美的东西不崇高,崇高的东西不秀美。伯克关于秀美与崇高的划分为英苏风景类型的划分奠定了基调。此后,英格兰与苏格兰分别以秀美与崇高作为各自的特征,拜伦即以“英格兰!你诸多的美丽过于驯良温顺/对曾漫游在远方山岳中的人来说/啊!那里有荒凉而宏伟的峭壁!/那陡峭如蹙眉般的壮丽,那幽暗的洛赫纳佳山!这样的诗句来表明二者
12、的不同。英格兰的风景以秀美为主,部分原因在于它土地肥沃,地势平坦,气候温暖湿润,但更为重要的是,相比于贫瘠落后的苏格兰,英格兰以富庶文明自诩,工商业的快速发展使得功利主义一时风光无限,秀美的风景带来的愉悦更贴合功利主义所追求的感官幸福。在当时的绘画领域,一部分英格兰风景画也以农村旖旎的自然风光为主题,如托马斯庚斯博罗(ThomaSGainSbor。Ugh)主要描绘了英格兰东部地区萨福克郡(SUffOlk)的风光,其作品T立农夫在林地休息的场景(WoodedLandscapewithaPeasantResting,1747)x在风景中演奏大提琴的约翰查菲牧师(oTheRevJohnChafyPl
13、ayingtheVioloncelloinaLandscape”,1750-1752).安德鲁夫妇(Mr.andMrs.Andrews,1750)x画有伐木少年与挤奶女的风景(LandscapewithaWoodcutterandMilkmaid,1755)等营造出了静谧安详的田园生活图景。在这些画作中,庚斯博罗将萨福克郡塑造成了理想中的人间乐园:近处茂密的树林逐渐向远处开阔的平原过渡,乡村劳作者在树下休息、谈情说爱,牧师与土地贵族在领地上奏乐娱乐,就像维吉尔笔下的阿卡迪亚。而在园林方面,能人布朗(LarKelotCapability”Br。Wn)成为最受贵族乡绅欢迎的设计师。他采用大量柔和、
14、平缓的曲线来设计堤岸、道路、草坪,将湖水与溪流作为整个园林的主体景观,把湖岸四周的缓坡变成开阔的草坪,在上面种上疏落的树木,巨大的橡树遮掩着大道,随处都可看到波光粼粼的湖水。经他之手的斯托园(StoWe)、布莱尼姆宫(BIenheimPalace),佩特沃思花园(PetWOrthPark)等均成为英格兰风景园林的名片。而在一部分英格兰人笔下,苏格兰的崇高常常与贫瘠结对,且暗含贬义。当爱德华伯特以英格兰派驻苏格兰的收税官员、瓦德将军(GeneralWade)麾下的军需官的双重身份前往苏格兰后,他在写给伦敦友人的信中谈到了自己对苏格兰风景的感受,说苏格兰这片穷山恶水之地完全符合伯克对崇高的定义,但
15、他已经厌倦了这里单调的山景:没什么多样的变化,只是一片阴郁的空间,不同形状的岩石、石南丛、高低不平的地势.令人沮丧、阴沉的棕色全都靠近肮脏的紫色,这在石南盛开时让人再厌恶不过。但在所有的景致里,我认为最恐怖的莫过于由东向西或从西向东看到的风景,当视线穿越山峦,愈发会看到巨大的山体,令人恐怖的非对称性和可怕的阴郁。山体投下的阴影和微弱的回音让景色变得更加昏暗。英苏之间的风景差别如此之大,以至于伯特说,若蒙上一个从南边过来的英格兰人的眼睛,引他到某个狭窄山谷中再松开眼罩,他会被眼前恐怖的景色吓得半死,担心再也不可能走出这片谷地,回到家乡。不过,以伯克的崇高来定义苏格兰的风景,并不像约翰逊与伯特那样
16、带有贬义。伯克把崇高纳入美学范畴,其实提高了贫瘠荒芜、单调乏味的美学等级。吸收了伯克美学思想的康德进一步从实用、功利的角度进行阐发,认为美与功利无涉,关于美的判断只要掺杂了丝毫兴趣,就会是偏袒的,就不是鉴赏判断。人们必须对于事物的实存没有丝毫倾向性,而是在这方面完全无所谓,以便在鉴赏的事情上扮演裁决者”。利用康德的美无关功利或利害的观念反观伯克对秀美和崇高的定义,合乎逻辑的结论便是:如果秀美必须依附于感官的愉悦,那么这种美还不能算作纯粹;同时,由于崇高会让人在感官受挫的同时激发出精神上的自由,因此相较于秀美,崇高因其无功利性(不追求感官愉悦)而更显美学上的纯粹。这一点恰恰体现在了以詹姆斯麦克弗森为代表的苏格兰文化复兴者们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