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国的荷尔德林接受-——以若干日耳曼学者为中心.docx

上传人:王** 文档编号:1049784 上传时间:2024-03-2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6.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中国的荷尔德林接受-——以若干日耳曼学者为中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现代中国的荷尔德林接受-——以若干日耳曼学者为中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现代中国的荷尔德林接受-——以若干日耳曼学者为中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现代中国的荷尔德林接受-——以若干日耳曼学者为中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现代中国的荷尔德林接受-——以若干日耳曼学者为中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现代中国的荷尔德林接受-——以若干日耳曼学者为中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现代中国的荷尔德林接受-——以若干日耳曼学者为中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现代中国的荷尔德林接受-——以若干日耳曼学者为中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现代中国的荷尔德林接受-——以若干日耳曼学者为中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现代中国的荷尔德林接受-——以若干日耳曼学者为中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现代中国的荷尔德林接受-——以若干日耳曼学者为中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中国的荷尔德林接受-——以若干日耳曼学者为中心.docx(19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现代中国的荷尔德林接受以若干日耳曼学者为中心FriedrichIderlininModernChinafromthePerspectiveofGermanScholars作者:叶隽作者简介:叶隽,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北京100732原文出处:中国比较文学(沪)2011年第2期第97-109页内容提要:本文选择若干日耳曼学者为个案群体,即区分作为北大出身的冯至(通过纵向的时段线索)和清华背景的季羡林、李长之、杨业治等,来探讨现代中国荷尔德林接受史的一个面相,进而从荷尔德林的中国结缘讨论德文学科史的深层问题,强调学者学术趣味形成受到学术语境和生性选择的双重制约;学术传承的代际迁变、中外激

2、荡氛围里的刺激成长和中国日耳曼学传统的初步建构的关系;中国日耳曼学的建构形成最终和本土问题引发的主体意识之形成密切相关。ThepaperfocusesonGermanscholarsinChinasuchasFengZhifromBeijingUniversityandJiXianlin,LiChangzhiandYangYezhifromQinghuaUniversitytostudyFriedrichHJ4VA01.jpglderlin,sreceptioninmodernChina.BasicproblemsinGermanliterarystudiesinChinawillbestud

3、iedtorevealtheformationofacademicinterestfashionedbyacademiccontextandpersonalchoice;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shiftofacademictraditionfromgenerationtogeneration,theinteractionofChineseliteratureandGermanliterature,andtheestablishmentofGermanstudiesinChina;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establishmentofGerm

4、anstudiesinChinaandself-consciousnesstriggeredbylocalproblems.期刊名称:外国文学研究复印期号:2011年10期关键词:荷尔德林/冯至/季羡林/李长之/杨业治/接受史/中德思想关系FriedriChIltIIderIiL/FengZhi/JiXianlin/LiChangZhi/YangYeZhireceptiontheoreticalrelationshipbetweenChinaandGennany中图分类号:1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6101(2011)01-0097-13一、为什么是荷尔德林?一冯至与荷尔德林的结

5、缘作为德国文学史上久被湮没的重要诗人,荷尔德林的重要性,是在进入20世纪之后,尤其是借助一代大哲海德格尔之慧眼,才重新得以进入现代世界。其实,就19世纪以来的接受史看,荷氏与歌德、席勒等德国文坛巨子固然无法相提并论,即便是与他的昔日同学如谢林、黑格尔相比,荷尔德林似乎也未曾闪烁过特别耀眼的光芒。进入20世纪初,伴随着德风东渐的过程,王国维早在1907年即提及荷尔德林。他取克莱斯特、荷尔德林二人来衬托黑贝尔,谓:”以戏曲言,则直薄克来斯脱之垒;以诗歌言,则与海迭林相颉顿。其对纯美之感情,仿佛海氏,而欲别抉人生之生活及性情之真相以描出之,其思想之深又仿佛克氏也。虽然是J顺道点名,但可谓“已发先声;

6、而其中最具有禀赋和结缘性情的,自然还是日耳曼学专业背景出身的一代诗人冯至。1.1925年的冯文潜、冯至与荷尔德林1920年代,荷尔德林终于在大众媒体上开始进入现代中国语境。而拨云见日的,仍是重要媒体小说月报,尽管早在1923年就已出现了作为德国大诗人的赫德林口,可最初的译诗似仍要等到两年之后面世,时为北大德文系学生的冯至翻译了他的给运命女神:只给我一个夏,你们掌权的神!还有一个秋为了成熟的歌曲,使我的心,饱尝了甜美的游戏,随后更情愿地死亡。灵魂,在人世不得享受过他的神权,在下边冥土里也不安宁;可是我若有一天完成了那悬在我心上的圣业,诗,这一事例又一次见证出作为学科建制的北京大学德国文学系的重要

7、性,如果没有系统学习德文的条件,冯至即便再爱诗,也不可能驾驭得了荷诗的汉译。作为中国德语文学学科重要开辟者的冯至,他一生接触德语诗人诸多,荷尔德林并不算得他的最爱,但他对荷氏在文学史上的重要性却不乏高见。在他看来:德国文学中makeyoustrong的文字太多了,于我都似乎发生不了什么影响。我爱的还是那几位少见的薄命诗人Hl_Ilderin,Lenau,Heine。显然,在此时荷氏已经跃然成为冯至的最爱者之一。当然冯至对德语文学的亲近,除了由德文课堂和自家阅读达致,也不乏源于家世的影响。1925年秋,冯至回家看望了时从德国短期归国的堂叔冯文潜(1896-1963),深深被他的介绍所吸引。冯至非

8、常兴奋出各有关情况告诉杨晦:我回家见到了他,他介绍我好几个德国近代的诗人,都是极悲观的,受法国象征派影响的,然而文字却是很有力的。他们在本国已经很受一般神经质的青年的爱戴,但在远东,还不甚知名。我爱读的书,重见在他的案头了;我爱读而购之不得的,也在他的案头了。他给我看了极精彩的尼采同悲多汶(今译贝多芬一作者)的像,使我忌妒之至那天夜里我便梦见,似乎是到了德国了.2:63-63不知道在他们的谈话内容里,是否包括了作为癫狂诗人的荷尔德林?但显然他们在德诗问题上是有共同兴趣的,而且冯至也能学到新的知识。冯至求学时代的北大德文系的主导性学者是欧尔克(Oehlke,Waldemar,1879-1949)

9、,张威廉、商承祖、冯至等日后中国日耳曼学的重要人物都深受其学术兴趣影响。”这位教授著有德国文学史,出版过研究莱辛的专著,编过浪漫派女作家贝蒂娜封阿尔尼姆的全集3:78除莱辛、歌德、席勒外,他似乎很重视克莱斯特和黑贝尔4:156-157但我们没有发现他对于荷尔德林的特别兴趣,至少在冯至、张威廉这些及门弟子那里未获得相关印象。由此我们可以发现一条“留德学人群”的线索,这其中有家庭亲缘、乡友省籍、同学友谊等等因素的作用,但无论如何留德渠道”的建立和学养达致是相当重要的。1927年,北大毕业的冯至选择北游,在哈尔滨度过一段教书生涯;此时他不得不放下对于德国的向往,而来到那分明是中国领土、却充满了异乡情

10、调的哈尔滨,它像是在北欧文学里时常读到的、庞大的、灰色的都市。”5:123那里有犹太的银行、希腊的酒馆、日本的浪人、白俄的妓院6:5刀,却没有诗的天籁。直到他获得留德机遇之后,对于荷尔德林的诗的纯净天国的气息的追崇,才再度被激发出来。2.1930年代留德时代的冯至与荷尔德林1930年,冯至留德时,恰逢荷尔德林在德国的兴盛。他回忆道:30年代初期,我到了德国,这时荷尔德林正在兴时,他的校勘本全集陆续出版,爰好文学的青年经常谈论他,尤其因为我住在海岱山的涅卡河畔,这一带是荷尔德林热情歌咏过的地方,我也就比较全面地阅读他的作品,不只读他的诗歌,还读他的小说徐培利昂和一部未完成的戏剧艾培多克雷斯之死(

11、DerToddesEmPedokIeS),但我当时所理解的,也跟当时读书界一般的看法一样,荷尔德林是一个抱有崇高理想、与他的时代不能协调的、寂寞的不幸诗人。7:158确实,对留德时代的冯至来说,荷尔德林虽不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研究对象,但确实也曾进入过他近距离关注的视野,他曾给自己制定过雄心勃勃的研究计划,包括:研究歌德;研究19世纪初期的克莱斯特、荷尔德林、诺瓦利斯;研究20世纪初期的盖欧尔格、霍夫曼斯塔尔;研究19世纪三大思想家尼采、陀思妥耶夫斯基、基尔凯郭尔。在歌德之外,梳理出19世纪初三大诗人的线索。由此可见冯至作为一流学者的见地不凡。我们知道,就后来冯至的学术涉猎而言,诺瓦利斯是博士论文

12、的写作对象,其重视自不必说;而初时将克莱斯特与荷尔德林并列之,足见其学术眼光。这当然与其时德国本身语境也有关,到了20世纪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荷尔德林忽然放射出光辉,知识青年的衣袋里揣着荷尔德林的诗集或小说,大学文学系开设荷尔德林的专题课,报刊杂志发表关于荷尔德林的文章。诗人在一百多年以前怀抱的理想和感受的痛苦使战后的德国人觉得亲切,他的诗的艺术好像也更接近现代的诗歌。”7:160大体说来,我们现在一般很重视荷尔德林所体现出的现代性问题,但那多半属于事后追认,尤其加入了后世很多的现实需求在内。冯至不喜欢人云亦云,譬如他对诺瓦里斯的研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虽然他对此题应付取学位的态度更多些,但仍

13、下了相当功夫并且也很能见出个性8。从这段论述看,冯至显然意识到了自己彼时所处荷尔德林热潮的历史语境,并能由此切入与逼近荷尔德林所象征的德国精神的根本所在。1980年代前后冯至重思荷尔德林及学术命题的发现。1979年,冯至得有机缘重游德国,并游览三大古典大学城之一的图宾根,再到涅卡河畔,幽思连绵。最重要的是:我坐在图宾根涅卡河畔,却不能不想起45年前我在海岱山时常常诵读的荷尔德林。7:155道理很简单,因为图宾根正是荷尔德林的母校所在,是荷尔德林的精神故乡。然而,我们不得不追问的是,为什么这一延续,就是漫长的45年呢?作为日耳曼学者的冯至,其间究竟做了些什么?按照冯至自己的说法:1935年我回国

14、后,没有继续读荷尔德林的作品,荷尔德林对于我也逐渐疏远了。7:158这段叙述,对于我们理解冯至的精神养成而言,相当重要。现在我们来事后追溯前贤的生命历程,往往看重的是他做了什么,而有时考察其不做什么也可以提供很有意思的线索。当然事实也并非完全像冯至自己所述的那样,这一别就是45年。至少,在1950年代撰写德国文学简史的时候,他又再度亲近了荷尔德林。在这册薄薄的册子里,他用了两页半的篇幅来介绍荷尔德林,字里行间不乏自己独到的阅读感受:他的作品有古典成分,也有浪漫主义成分。从他对完整形式的要求、人道主义的理想、美的追求,以及对于希腊文化的歌颂这些方面看来,他是古典主义的;他那梦一般忧郁的渴望、热情

15、的主观主义、现实和理想的不能调和、想把已消逝了的世界重新唤醒,在这些方面他又是浪漫主义的一但他渴望的不是中古封建制度,而是理想化了的古希腊共和国。”9:324-325应该说,这段论述是符合荷尔德林的特征的,而且相对匕瞰全面、客观,但是锋芒不显;与季羡林大学时代的斩钉截铁、畅快淋漓的风格不同(下文详述)。在每个个体精神养成的不同时段,即便是面对同一个阅读对象,他获得的感受和产生的思考,也是不一样的。就冯至与荷尔德林结缘的情况来看,其实主要是世家影响,而非学术传承。也就是说,他在大德文系所接受的教育与熏陶,并未导致他亲近荷尔德林;由于堂叔冯文潜的推荐,他才接触到这个伟大诗人的心灵。这种区分度是值得

16、注意的,因为下面我们突出讨论的清华学人群的荷尔德林接受,就明显有着清华德文学科的特点。这正是学术史研究中应当注意的个闹口群体的区别。然而,冯至后来在中国日耳曼学界的中心地位和权威身份,使得他在1980年代前后的荷尔德林思考具有重要意义。这不仅意味着在广泛社会场域里的可能影响,也使得中国后来的日耳曼学者对荷尔德林予以充分重视,至少如其弟子余匡复、李永平等人,都继续在不同层面涉猎到荷尔德林研究。二、清华学人群的荷尔德林接受1 .季羡林的荷尔德林评介季羡林早年求学清华西洋文学系,其毕业论文题目就是荷尔德林的早期诗歌(TheEarlyPoemsofH匚IderIin)。指导教师虽是德国教授艾克(ECke),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艺术/历史 > 军事观察

copyright@ 2008-2023 yzwku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2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