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女子服装的装饰艺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清代女子服装的装饰艺术.docx(4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尚牧子月滕喻危术清朝是由满族建立的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统治者在服饰制度上坚持本民族的传统,建国之初即强令汉人剃发留辫,改穿满服,而为了缓和民族矛盾,又推行了“十从十不从”政策,其中的男从女不从一项,保留了汉族女性的传统服装,由此形成了清代女服满、汉两种体系并行共存的局面。满族女子主要穿着上下一体、长可掩足的长袍;汉族女子的装束则基本承袭明制,上身穿杉、袄,下着长裙或裤。虽然形制上各行其道,但满、汉女子服装存在于相同的社会环境下,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彼此影响,彼此借鉴,审美取向逐渐趋于统一。清代女子服装充分融合满、汉女服装饰中的时新元素,将其应用于纹样、色彩、镶边等多个方面,显现
2、出鲜明的装饰艺术特色。一、清代女子服装的纹样装饰艺术中国的吉祥文化由来已久,以具有特殊含义的图案来祈愿吉祥的做法可上溯至商周时期。至清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活跃,人们的吉祥观念愈发深入,吉祥意象的表达愈见世俗化,各种寓意吉祥的纹样被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大至房屋建筑,小到用品器具,几乎达到“纹必有意,意必吉祥”的程度。服装作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同样也成为了寄寓吉祥意象的物质载体。清代女子服装虽然在形式上满汉分途,但在装饰上却依旧承袭明代的审美理念,受传统文化心理中含蓄、中庸思想的影响,尤其重视纹饰装饰及其文化蕴涵,在吉祥文化的影响下,其装饰纹样也以各种寓意吉祥的图案作为主流
3、。吉祥纹样所表达的祈愿思想多种多样,如富贵长寿、吉祥如意、升官发财、五谷丰登、安居乐业、百年好合、多子多孙等,归结起来无非五方面的内容,即:福、禄、寿、喜、财。福有幸福、如意、顺利的含义,禄是权力、功名、仕途的象征,寿指健康延年之意,喜与婚姻、友情、子孙等有关,财则是财产富有的表示。这五点内容涵盖了人生的完美状态,充分反映出人们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无限渴求和向往。清代女子服装上的装饰纹样包括衣料本身的织造纹样和衣料上加缀的刺绣纹样两部分。无论哪种,其表现手法都与中国传统纹饰的主旨一脉相承,即为每个纹样题材都赋予特定的寓意,通过谐音、象征等方式来寄托某种吉祥愿望。这些吉祥纹样的内容十分广泛,生活中常
4、见的各种花果植物、鸟兽鱼虫、神仙人物、珠玉器物、文字符号以及抽象的几何图形等皆可以图案化的形式表现出来。植物纹样自然界的各种花草树木瓜果,如牡丹、菊花、莲花、梅花、玉兰、茶花、水仙、海棠、石榴、佛手、萱草、葫芦、竹子、葡萄等。动物纹样各种鸟用虫鱼,如仙鹤、蝙蝠、鸳鸯、鲤鱼、蝴蝶、蜜蜂等。人物纹样福禄寿三官、八仙、仕女、童子等。景物纹样流水、祥云、江崖海水等。器物纹样花瓶、灯笼、铜钱、杂宝、八吉祥、暗八仙等。文字纹样福、寿、喜、卫等。几何纹样菱纹、矩纹、棋格、曲水、球路、龟背、八答晕、锦地开光等。清代女子服装上常见的吉祥装饰纹样以纹样表达吉祥寓意的手法通常有三种方式:象征、谐音和文字化形。象征是
5、指根据事物本身的形态、属性、色彩、功用等特点加以引巾,用其代表某种吉祥的寓意,这是吉祥纹样中最为常见的手法。如以龙、蟒、凤来象征权力,牡丹象征富贵,元宝、钱币表现财富,梅、兰、菊代表高洁,松、鹤、桃寓意长寿,石榴、葡萄表示多子等(图1)。谐音是利用汉字读音的相同或相近,以具象化的事物来指代抽象的吉祥概念。如蝙蝠和佛手谐音“福,喜鹊谐音喜”,花瓶谐音平(图2),葫芦谐音“福禄”等。文字化形则是直接将具有吉祥含义的文字作为纹样用来装饰,常用的字有福、寿、喜、FE等。为了获得良好的装饰效果,这些文字通常会被加以艺术化的变形,如寿”字经常使用长形的长寿”和圆形的“团寿”两种变体,分别表达长命百岁和生命
6、无限的含义(图3);而则借伸出的四端彼此连接构成连锁花纹,意为绵延不绝。经过历代纹样图案的传承和发展,单一图案在服饰上应用的情况逐渐变少,一般是数种图案组合在一起,综合运用上述三种表现手法,以体现某种特定的寓意,如:牡丹与玉兰、海棠组合,寓意“玉堂富贵”;石榴、桃子、佛手组合,分别代表“多子”“多寿”“多福”,俗称“福寿三多”(图4);兰花、荷花、菊花、梅花等四季花卉组成四季平安:蝙蝠和云纹一起代表福从天降;如意与花瓶、戟、磬、牡丹等组成平安如意吉庆如意富贵如意”等。这些程式化的组合经过长期的沿袭逐渐固定,并被广泛运用到装饰图案里,既增强了吉祥寓意的丰言性,又使纹样本身更具有装饰效果和审美趣味
7、。清代女子服装在吉祥纹样的表现形式上侧重于写实刻画,强调绘画性装饰,图案形象力求逼真生动,经常以自然流畅的色彩过渡和明暗变化突显纹样的立体感。相比于织造,刺绣的表现力更为细腻和多样,因此这一特点在服装的刺绣纹饰上体现得尤为明显。清代晚期时,女服装饰更注重整体的协调,出现了整枝花纹样,即用一枝花卉布满整件衣服的图案,常见如整枝大朵的牡丹花、兰花、菊花、竹子,大串枝的葡萄、藤萝等,使写实化纹样获得新的发展,穿衣在身如同置身花间,十分具有装饰性(图5)。二、清代女子服装的色彩装饰艺术清代早期的女子服装颜色较为素净淡雅,尤其满族女子的袍服颜色多以深色为主,这方面是由于清人入关之初战乱未平,染织生产条件
8、有限,女子服装颜色并无太多选择:另一方面早期满族女子服制与男服差别不大,“本朝女服,无异丈夫,公私皆同,可以通用”,其服色自然也不会使用特别鲜艳的颜色。而后随着染织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清代染色的色谱越来越丰富,“如红有淮安红、桃红、银红、靠红、粉红、肉红。紫有大紫、玫瑰紫、茄花紫。白有漂白、月月白。黄有嫩黄、杏黄、丹黄、鹅黄。青有红青、鸦青、金青、元青、合青、虾青、沔阳青、佛头青、太师青、小缸青。绿有官绿、油绿、前萄绿、苹婆绿、葱根绿、鹦哥绿。蓝有潮蓝、雎蓝、翠蓝、雀头三蓝。黄黑色有茶褐。深黄赤色有驼茸,深青紫色日古铜,紫黑色日火薰,白绿色日余白,浅红白色日出炉银,浅黄白色日蜜合,深紫绿色日藕合
9、,红多黑少日红棕,黑多红少日黑粽(二者皆紫类),紫绿色日枯灰,浅者日朱墨。外此如茄花、兰花、栗色、绒色,其类不一”。以此为基础,清代女子服装的色彩也逐渐多样,并会在一定时期内流行某种或几种服色,如扬州画舫录中记载:“扬郡着衣尚为新样,颜色在前尚三蓝、朱黑、库灰、泥金黄,近尚膏粱红、樱桃红,谓之福色清代女子服装在色彩装饰上十分注重对比调和的搭配,通过衣料与纹饰、镣边等要素之间不同色相、不同明度色彩的综合运用,实现风格各异的艺术效果。如衣料为明度较低的深色系,纹饰或镶边中通常会加入较明亮的颜色加以协调,形成端庄沉稳中蕴含需丽的装饰效果(图6)。相反,明度或饱和度较高颜色的衣服,则一般以深暗色彩进行
10、搭配,既富明艳之感,又不失典雅韵味(图7)。倘若占主导地位的色彩之间色相差值较大,则多使用中间色或金、银、白、灰、黑等颜色加以调和,如慈禧曾赐官眷德菱件礼服,衣身为红缎,上绣金龙绿云,饰以金编,灰鼠缘之。其袖与领(皆外卷)则紫貂之裘也”。这种色彩的搭配装饰使清代女服的轮廓清晰,层次丰常,女性形象被装扮得格外曼妙多姿。清代女子服装的色彩还有标示地位、身份的作用。清代后妃及命妇礼服的颜色按级别高低排列依次有明黄、金黄、香色、蓝及石青等色,各等级需按制穿着,不得僭越C不同年龄阶段女子的服装在颜色的选择上则各有侧重:“妇女衣裙,颜色以年岁为准。金绣浅色之衣,唯新嫁娘或闺秀服之,一过妙龄,即以青、蓝、紫
11、、辔为正宗矣。”除此之外,有特殊身份的女子的服色也有讲究,道咸以来朝野杂记记载:其次礼服,则敞衣、衬衣皆挽袖者。(即缘以花边,将大袖卷上。)敞衣分大红色、藕荷色、月白色。(皆有绣花,或净面,分穿者之年岁、行辈定之。)以上皆双全妇人所著者。若嫦妇敞衣或蓝色,则酱色衬衣,则视外敞衣之颜色配合之。三、清代女子服装的镶边装饰艺术以花边装饰衣服边缘最早是出于实用的目的,由于领、袖、襟、裾等部位与身体的接触较频繁,更易磨损,在其边缘再加镶一道布料,可以增强衣服的牢固性。而后为了美观的考虑,人们又在镶边的布料上织绣出各种纹样进行装饰。发展到清代,这种缘饰工艺已经极为精细,各种织锦、刺绣花边以及宽窄、颜色、纹
12、样各异的花绦被广泛用作镶边,装饰于衣领袖缘,尤其在女子服装中最为常见。康熙、雍正时期女子服装在衣袍的领、襟等部位已开始镶沿花边装饰,但整体风格仍趋向简朴。至清中期,汉学大兴,汉文化思想盛行一时,在此氛围下,满族效仿汉族服饰日渐成风。乾嘉年间,汉族女性流行宽袖的着装风尚,受其影响,满族女子袍服的袖口也逐渐向平直宽大转变,袖口处通常装饰华丽的袖边(图8。除袖11外,各种衫、袄、整衣、衬衣、坎肩的领、襟及衣缘四周同样大量使用镶边装饰,少则二三道,多则五六道。晚清时汉族女子去裙着裤,裤长齐足,裤脚宽大,边缘也多装饰有绣边花绦。其时受西风东渐影响,欧洲洛可可式繁维华丽的艺术风格逐渐渗透至服装领域,镶边之
13、风愈加盛行,且道数以多为美,有些衣服上的镶边层叠多达十几道,被统称为“十八镶C镶边的过度使用使衣服出现了镶边为主,地子为辅,镶边几乎遮住地子的现象,这也成为清代晚期女子服装的一项显著特色。清代女子服装的镶边装饰将镶、滚、绣、彩等技艺的运用发挥至极致,其工艺之复杂、形式之多样并不亚于服装制作本身,晚清时的女服甚至一衣之贵大都花费在此。如袖口的镶边装饰除一般的沿袖口镶滚外,常见还有挽袖镶边和套袖镶边两种形式:挽袖镶边是在正常长度的衣袖边缘加接一道或几道色彩纹饰与袖面迥然相异的绣边,绣面向内,使袖长过手半尺左右,穿着时将袖端挽起,精美绣纹即呈现于外,与袍身形成鲜明对比(图9);套袖镶边则是在较短的袖
14、口内再接出一层或几层不同颜色纹样的镶边衣袖,内外衣袖之间层层相套,每一层的图案、色彩风格都各不相同,看起来如同套穿了好几件衣服一样,山此更增加了服装的层次感和华丽效果(图10)。又如些女服在衣襟及下摆边缘以各色珠翠盘制花样纹饰,或挖空花边,镂出各种图案,有些还在开裾处用花绦盘成大如意头形状,既增强了装饰效果,又具有吉祥含义。镶边装饰工艺将清代女服装点得极尽繁婚华丽,充分体现出当时人们追求奢华艺术风格的审美取向。清代女子服装从不同民族文化的冲突中产生,充分融合满、汉服装的发展成就,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装饰艺术,将中国传统服饰艺术提高到了一个全新的水平。其寓意吉祥的纹样、丰富多彩的服色、繁缗华
15、丽的边饰等装饰特色不仅体现出我国古代物质文化的伟大创造,而且凝结了中国传统美学的深刻内涵,反映了特定时代下的民族审美追求,无论对中国传统服饰还是现代服饰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参考文献:1 .(清)李斗扬州画舫录,中华书局,2007年。2 (.清)夏仁虎旧京琐记,北京古籍出版社,1986年。3 .崇葬道咸以来朝野杂记,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年。4 .清实录,中华书局,1985年。5 .车吉心主编,中华野史,泰山出版社,2000年。6 .回顾中国丝绸纹样史,黑龙江美术出版社,1990年。7 .袁宣萍、赵丰中国丝绸文化史,山东美术出版社,2009年。8 .赵丰中国丝绸艺术史,文物出版社,2005年。9 .黄能馥、陈娟娟中国服饰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10 .孙彦贞清代女性服饰文化研究,上海占籍出版社,2008年。注释:(清)叶梦珠阅世编,引自中华野史(11),泰山出版社,2000年,第831页。(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卷一,中华书局,2007年,第1819页。(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卷九,中华书局,2007年,第129页。(清)裕德菱清宫禁二年记,引自中华野史(15),泰山出版社,2000年,第4247页。(清)熨仁虎旧京琐记,北京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39页。崇彝道咸以来朝野杂记,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