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地融合发展三年行动方案.docx

上传人:王** 文档编号:1047189 上传时间:2024-03-22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9.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校地融合发展三年行动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校地融合发展三年行动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校地融合发展三年行动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校地融合发展三年行动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校地融合发展三年行动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校地融合发展三年行动方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校地融合发展三年行动方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校地融合发展三年行动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校地融合发展三年行动方案.docx(7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校地融合发展三年行动方案高校是人才培养主阵地、科学研究生力军、经济社会发展助推器。为全面深化与各高校合作,积极服务重大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发挥高校的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促进高校在学科专业优势与人才资源优势上与资源、产业优势全面对接,实现高校与城市共生、共荣、共成长,结合实际,制定本行动方案。一、指导思想以推进校地融合为切入点,不断提高各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全力推动产教深度融合,实现教育链、人才链和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为形成需求导向、产教融合、协同创新、联合育人的特色高等教育校地融合发展格局,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二、工作目标到2025年,高校与地方协同发展机制将更加健全,交

2、流合作平台更加丰富,学科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方向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更加契合,高校重大项目建设及运行成效更加显著,高校及科教机构人才培养质量和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校地融合水平有效增强,以校兴城,以城促校,校地融合、共荣共生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总体形成。三、重点任务(一)全力推进产教融合1 .优化学科专业设置。各高校要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进一步强化地方性应用型的办学理念,围绕产业急需紧缺学科专业,支持双一流学科建设,形成一批地方急需、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集群。支持各高校培育优势学科,引导高校打造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学科专业发展生态。各有关部门联合高校开展产业需求侧匹配

3、度调研,围绕重点产业链,通过资金补助等方式,建立区域产业人才需求数据平台,编制、发布产业结构动态调整报告,支持高校按照产业发展方向和企业用工需求动态调整学科专业设置和招生计划,通过校企合作加强卓越工程师培育。2 .深化落实校企合作。全面建立校地合作共建机制,坚持一校一策原则,签订校地战略合作协议。围绕优势产业,支持高校、科研机构、重点企业共建重点实验室、创新研究院、协同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载体,建设相关教学设施,深化与高校合作,共同推动学科建设、产业升级、协同创新、人才培养、企业用工等方面无缝对接。推动高校开设委托班、订单班、学徒班、工匠班、工程师班和现场工程师班,并逐年

4、扩大招生人数,实现高校和企业精准招生、精准培养、精准就业,提升高校科技创新水平和创新资源溢出带动能力。引导企业深化与高校、科研机构的交流合作,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协同创新平台和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平台,探索建立联合攻关、多元投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协同创新机制,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3 .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牢牢把握科技创新关键变量,统筹推进体制创新、布局优化、空间拓展等工作,推动形成创新成果迸发的良好局面。动态跟踪挖掘科研成果,建立科技成果项目库,促进科技成果快速转化落地。充分发挥科技成果转化专班作用,支持高校建设高水平孵化器、大学科技园、成果转移转化基地等载体,支持高校、科研机构、

5、医疗卫生机构自建或联合企业共建科技成果转化概念验证平台,大力培育和引进技术经理人,为项目团队、上下游中小企业提供技术研发、概念验证、工业设计、中试熟化、小批量试生产以及相关专业化服务。制定实施支持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对高校、科研机构、医疗卫生机构优质科技成果落地转化的,根据实际情况综合采取奖励、补贴等方式给予支持。构建科技成果转化线上线下服务体系,实现科技成果供给端、需求端、资金端的精准对接。4 .建立健全合作育人模式。支持、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着力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切实发挥协调沟通作用,在高校、企业间搭建对接平台,积极推动企业参与高校各类产业学院建设,引导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

6、能人才参与产业学院专业课程教材编撰、合作研究。促进校企双方的制度化与规范化的可持续发展,完善技能人才保障政策,加强企业主动参与职业教育的激励和保障机制,建立校企合作育人机制,为产业学院学生到企业参与实践、顶岗实习提供必要保障条件,提升产教融合发展的契合度。依据各高校的专业优势和办学特色,组建高校产创联盟,实现重点产业与应用型本科院校、职业院校精准对接,构建创新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二)全力推进科创融合1 .积极融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密切校企联系,以此为契机,行驶好学校应尽的责任,积极与产业对接,拓展思路。加强自身内涵建设,优化自己的办学条件,形成自身办学特色,充分发挥高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基地

7、作用,加大对高校研发的投入力度和支持力度,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建立起跨部门、跨院校、跨区域、跨学科以及企业与社会共同参与的网络型、对链式、无缝隙合作机制,引领产业创新驱动发展,不断提高高校科技创新能力。2 .积极参与重点科研机构建设。完善学科布局、重点扩大技能人才培养培训规模任务举措,不断加强技术和人才合作,增强企业高职院校发展的能力。推动各高校开展人才联合培养、技术协同攻关,大力引导高校高层次人才深入我市有关企业一线,共建科研基地,充分挖掘技术需求、提供技术服务、解决技术难题、凝练科研课题。鼓励支持高校、科研机构瞄准需求的重点领域和重大任务,明确主攻方向和核心技术突破口,重点研发具有先发优

8、势的关键技术和引领未来发展的基础前沿技术。通过选派技术人才、竞争立项、定向委托、揭榜挂帅等方式,鼓励高校、科研机构深度参与重大技术攻关、跨领域跨学科协同攻关,形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强大合力。(三)全力推进人才融合1 .强化人才支撑。聚焦主导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探索建立靶向引才机制。强化高校人才引进,围绕重点产业,加快引进紧缺急需的高层次产业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加大人才引育政策和经费支持,加快引进培育高等教育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统筹落实人才改革创新政策,制定人才服务保障政策,坚持分类施策、精准服务,优化各类人才住房、子女教育、医疗保险等服务,为人才提供稳定舒适的优质生活环境。鼓励高校、科研

9、机构研究人员创新创业,支持高校吸引企业管理人才担任产业导师。推广高校科研人员担任企业科技副总科技副主任柔性引才机制。2 .构建联合培养体系。结合应用型专业人才需求,优先在创新领域布局一批新兴专业,加快培养一批高水平技能型人才。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推进中、高、本一体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推进基础教育教师继续培训教育基地建设,提升基础学科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充分利用高校教育资源,结合中高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需求与高校开展合作,不断提升职业教育教学工作水平。完善双师型教师培养、认定和管理办法,建设一批示范性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支持学校从企业灵活引进专业人才从事教学科研工作。支持教师定期到企

10、业实践锻炼和参与各类技术服务和社会服务,将工作情况作为教师绩效工资考核分配的考虑项目,不断提升教师待遇,提高教师积极性。(四)全力推进社会化融合1 .推动高校智库建设。依托高校学科、科研和人才资源优势,培育和组建区域发展战略研究中心、行业产业发展政策咨询机构等专业化的高校智库。支持高校学者、教授开展专题调研、课题研究,形成对政府决策有参考价值的调研报告,推出一批对我市改革发展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鼓励各高校积极参与地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在经济社会发展及战略研究方面为政府提供持续性、高水平的决策咨询和决策参考,为优化产业布局、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专业的指导和方案设计。2 .不断提高基

11、础教育水平。支持高校通过创办附属学校、派遣优质教师、提供课程资源等多种方式,引入更多优质教育服务资源,带动基础教育水平提升。加大学区制管理和集团化办学改革力度,支持教育集团等做大做强。深化推进校合作促进科技教育发展品牌活动,促进高校、研究机构、企业间的科技教育战略合作,为师生走进企业园区创造条件。打造智慧教育服务体系,加快科技创新领域成果和资源向教育教学转化,引导各类学校与平台型企业合作,开发更多优质线上教育产品。四、保障措施(一)加强全面领导。组织编制校在融合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推进校地融合创新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推动校地融合发展纳入地区发展规划,与促进就业创业和推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产

12、业结构调整、技术优化升级等方面进行整体部署、统筹实施。(二)建立融合组织机构。建立统一上下联动组织体系,不断强化组织领导,健全织密工作网络,加强工作统筹和服务协调,在科技创新、人才引进、教育教学、学科发展、生活服务等方面提供充分保障。建立定期会商联络机制,定期组织高校、企业、有关部门单位进行会商沟通,共同谋划校企合作事宜。(三)强化政策扶持。建立支持校地融合发展投入新机制,吸引社会资本、产业资金投入,按照公益性原则,整合优质资源重点支持高校建设协同创新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引进与培养高层次人才、建设学科相关基础设施和改善办学环境。支持校地融合重大建设和改革项目。努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

13、向、政府引导带动、社会金融资本相结合的多元化科技创新投入体系。(四)建立激励机制。鼓励高校与企业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向学校提供的专业建设等相关经费,可用于学校专业建设和改善办学条件等方面。制定科技研发、资源共享、校企合作的激励机制,对在科技成果转化、资源共享、校企合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高校、企业、部门及相关人员,结合实际予以激励。(五)营造文化共融氛围。强化运用新闻媒体、广播电视、会议论坛等渠道,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传活动,鼓励高校组织开展校园开放日相关活动,开放图书馆、展览馆等区域,让市民感受浓厚校园文化底蕴,营造良好氛围。加强广泛宣传引导,凝聚校城融合共识、形成合力,营造舆论氛围,让广大师生深入文化内涵和城市底蕴,确保校地融合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08-2023 yzwku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2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