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舞仪式化人文精神特征研究.docx

上传人:王** 文档编号:1045295 上传时间:2024-03-2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狮舞仪式化人文精神特征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狮舞仪式化人文精神特征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狮舞仪式化人文精神特征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狮舞仪式化人文精神特征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狮舞仪式化人文精神特征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狮舞仪式化人文精神特征研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狮舞仪式化人文精神特征研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狮舞仪式化人文精神特征研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狮舞仪式化人文精神特征研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狮舞仪式化人文精神特征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狮舞仪式化人文精神特征研究.docx(9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狮舞仪式化人文精神特征研究摘要:席狮舞是客家人融合了民俗仪式和大众化表演于一体的民俗仪式性活动,本文通过对梅州地区的席狮舞进行分析研究,使人们认识到这种仪式性的民间舞蹈形式,不仅体现了客家人孝悌的个人社会价值观,也是客家人凝聚亲情与团结社会族群的行为方式和族群相处之道。在长期的生活中,它成为客家人孝亲祈福、心灵慰藉、娱乐娱人的一种特殊仪式符号。关键词:席狮舞;人文精神;仪式符号客家民系是汉民族在长期的迁徙过程中形成的一个分支,客家人的民间信仰也是多元的。在客家民系长途迁徙的过程中,为了不断改变自身生存环境,就难免使自身带来的中原文化与当地的文化习俗融合,逐渐固化为独特的客家民间习俗。在各种习俗

2、活动中,客家人在老人过世后,为亡人超度的民俗科仪香花佛事则伴随生活的需要逐渐发展起来。“香花”在客家人的民俗认知中有广义概念和狭义概念之分,广义上的香花可以指不必受戒可成家的职业化宗教神职人员,也可以是民间寺庙中世俗化生活的代称,也指在民间风俗活动中独具特色的佛教超度仪式。狭义上的香花主要指香花佛事,即在丧俗活动中通过特定的仪式活动表达对亡人的哀思与悼念,并通过说唱佛经故事、佛教人物等,宣扬佛法哲理并结合念佛经、颂佛号和法器表演的形式来劝后人为人向善、育人愉人。这些融合了佛教道场仪式和大众化表演于一体的仪式性活动,主要有席狮舞表演、打镜钱花、鲫鱼穿花等。这些带有民俗仪式的民间舞蹈表演主要是为了

3、表达对亡者忏悔、追福,同时安慰生者接受现实、安心生活。为了使后辈儿孙不至于因失去亲人过度悲伤,表演中常带有诙谐、逗乐的场景,以转移生者的哀痛之情。舞蹈的存在是一种人类社会现象,它与人类的生存、生活和精神需要密切相关,客家地区民间习俗也是客家民系这一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风尚习俗。席狮舞结合了二者的共同特征在客家地区以一种仪式符号的方式存在,因此,对这种符号的解读就必须从舞蹈学、人类学、社会学、民俗学的视角去全方位审视,才能够理解与体会客家民俗舞蹈席狮舞的精神内涵及客家文化因子。一、席狮舞的形式特征席狮舞,客家人也叫“打席狮”,是中原地区的先民带来的佛

4、家文化与客家民俗文化相结合的典型代表。在客家人的文化信仰中“狮龙入屋,买田做屋”,舞狮不但能驱邪,还能给人们带来吉祥安康。南方的民间传统文化中视狮为祥瑞,遇到大事时候舞狮即为送瑞,象征吉祥如意、瑞气临门。因此“席狮舞”这种既简单又十分契合客家人文化需要的民间舞蹈形式在客家地区流传开来。“席狮舞”在表演时,由众僧人敲击锣鼓作为伴奏。一僧人将草席披在身上,手一前一后,前手将席子捏成狮头状,后手在后作狮尾,模仿“狮子”,另一僧人拿一束用长命草绑成的“青”,一手持扇子戏狮表演,表演过程中主要是以“青”为诱饵引出狮子,狮子发现后异常兴奋,狮头高昂起舞,随后僧人则种青、狮子偷青、僧人藏青、狮子抢青、僧人逗

5、狮、最后入狮等多个环节。整个表演过程中舞狮者的手腕灵活绕动,身体的轻巧配合,用蹲、跨、跳、跃等姿势将狮子嬉戏时的各种神态与行为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场面生动,表演极其引人入胜。二、席狮舞的客家人文精神体现席狮舞这种近似于游戏式的民间舞蹈形式能够在客家人的生死大事中作为表演性的仪式存在,与客家人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和对待民俗的观念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从人类学和社会学的视角看,它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客家人文精神中体现。(一)席狮舞的存在,是客家人重“孝悌”的个人社会价值观体现丧俗仪式中的席狮舞表演,不仅昭示着一个人人生路的完结,形体消逝于世,也是后一代人借此向外界进行人际交往关系的一种宣示。它是后辈人向

6、世人展示“孝悌”这个社会价值观的最佳传播媒介。如果在先人去世时没有以这些特定的仪式去祭奠亡灵,则被邻里视为不贤不孝,其个人的社会生活就丧失了人格信用。因此这个仪式对于生者的作用远远大于亡者,其超度亡魂的意义已经变成一种最好的借口,成为后辈孝敬亲长的个人社会价值体现的最好证明与表达方式。这种民间习俗仪式成为客家人在特定的社会中必须去做的一种行为方式。(二)席狮舞的存在,成为客家人亲情的凝聚与社会族群团结的行为方式客家人的历史渊源决定了其有着很强的宗族观念,聚集性的宗族活动正是传递客家人重孝道、重亲情人文精神的最佳方式。因此,在祭奠过程中加入席狮舞的这种表演性质的民俗仪式,在一定程度上也成为了宗族

7、亲情压力下的必须行为。席狮舞这种表演性的活动在宗族、亲属圈子内展示,很多平时因小事而产生矛盾的族内人因共同参与这种为孝悌而准备的活动,消除了彼此之间的矛盾,增强了族群的团结。(三)席狮舞的自身观赏性,成为客家人族群相处之道的体现客家人的丧俗仪式中,各种仪式及事务非常繁杂。所以一旦遇到丧俗,主事家往往需要处理方方面面的事务,有些环节昼夜不分,延续时间很长。再加上失去亲人的痛苦,难免使得主家没有精力招待参加丧礼的宗亲族戚和亲朋好友。因此,“香花”佛事中的席狮舞等仪式活动则可以其特殊的方式帮助人们寄托哀思的同时,解决了如何在特殊的环境中因精力不足所造成的待客难题,使客人们以另一种相对轻松的方式介入对

8、亡人的哀思之中,并祝愿在世之人祥和安康,因此也成为了丧礼过程的必要环节。三、席狮舞的仪式化特征梅州地区的席狮舞,主要是客家人多元化的宗教信仰结合梅州地方民俗文化而产生的,从而使民俗仪式演绎成为一种民间舞蹈性质的仪式性文化符号,其存在的主要意义是民间舞蹈表演仪式化的功能性体现,其是通过仪式化的存在方式达到祭祖祈福、以舞献祭;慰藉心灵、祈求庇佑;舞狮娱人、以舞待客的目的。(一)席狮舞成为客家人祈福活动的仪式化符号客家民系是客家先民为了躲避战乱、求得生存之地,先后经历五次大规模的迁徙历程,此后才定居在福建南部、广东东北部、江西南部的三省交界地区。而且多以家族为单位的群居形式住在围龙屋在中。因为长期的

9、长途迁徙、流离失所的生活状态使客家人经历着难以想象的艰难苦楚,这就造成了客家民系尤为重视阖家和睦、邻里之间关系要稳定团结。因此,这种以和求安、祈神求福的心愿尤为突出,所以在艰难的迁徙过程中依然继承了中原地区传统的祭祀仪式和祈福活动。这些仪式与当地民俗文化充分的结合起来,以舞蹈的形式呈现出来。席狮舞就是这种仪式性舞蹈的代表之一,它既保留了客家人传统的祭祀性特征,通过借席舞狮的舞蹈形式中体现对于祖先的哀思之情,表达向上天祈福的心愿与渴望。同时又将客家人崇尚儒家思想、遵循三纲五常,为人子要以“孝悌”为个人社会价值评价标准的传统人文精神通过这种特定的、仪式化的活动表现出来。单纯的民俗科仪虽然也有祈福祭

10、祀的特征,但是在这一特定环境下,通过仪式化的席狮舞表演,既能传递这种特定的祭祖祈福要求,又能通过民俗仪式的方式宣扬传递客家人“忠孝诚信”的人文精神,因此,这种既结合了民俗科仪,又吸收了地方文化的民间席狮舞的舞蹈形式,起到了保佑故者安息,为生者分担失去亲人的悲痛、表达孝悌的个人社会价值。同时可以慰藉因参与丧俗活动,人们心理产生的沉重气氛,缓解凭吊者的精神顾虑不祥之意。人类的生死繁衍是历史必然,因此,结合了祭祖祈福与客家人文精神的客家民俗仪式性舞蹈席狮舞,非但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没有淡出历史,反而有了其存在的社会条件和基础。这种祈福祭祖仪式,融哀于乐,看似有违的丧俗礼仪中严肃的常理要求,表达了客家人理

11、解人死不能复生理念的豁达感悟。其舞蹈表演在道具特征和表演技巧方面,都没有中国传统南狮表演的技术要求,它的存在意义主要在于其本身直接成为客家人生活中祈福的一种仪式化的文化传递符号。(一)席狮舞成为客家人心灵慰藉的一种民俗仪式在中国古代,人们对于大自然了解有限,因此面对不可知的事物就会产生神秘感和敬畏感,于是他们发明了“傩”,通过傩舞驱除自己内心的恐惧与寻找心理平衡。久而久之,“驱傩”逐渐演变为现代的舞狮。客家人最早只在祠堂、村社等集体场合表演狮傩舞,后来逐渐进入寻常百姓人家,最开始狮傩舞旨在驱除心中的不祥之意,后经发展增加了送瑞、祈福之意,由此在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中盛行开来。由于客家人在长期的迁徙

12、过程中,经常处于恶劣的自然环境和面临生存困境,当人力无法解决某些问题时,人们内心深处更加极度渴望神灵的庇佑,以求平平安安,和乐安康。而客家地区“席狮舞”形式,其表演程式不受道具和环境的限制,一张草席、一个人就可以完成。因此,这种用来祈求平安的礼仪法式,在客家人的民俗活动中被广为推崇。而在民间举办丧俗之时需要佛家弟子在家中做香花佛事,这又使得这两者之间有了天然结合的动因与需求。“席狮舞”理所应当的成为客家民间举办丧俗的重要仪式,它可以保后人平安。客家人的传统宗教信仰认知中,人去世后要拜见各路神仙,为了让亡者的灵魂避免遭遇损伤,和和顺顺到达地府并早日超升,所以“席狮舞”这种带有祈福意义的仪式就成为

13、了生人的首选。客家人有句俗语说“死爷死哀(母)衰三年”,这种仪式化表演成为生者早日摆脱三年“衰运”的最佳选择。所以“席狮舞”这种仪式化的民俗科仪既度亡者,又益儿孙,它必然成为客家人丧俗仪式中的一种必做的心灵慰藉仪式化行为。(三)席狮舞是客家人生活中娱乐娱人仪式化表现梅州地区的席狮舞是一种民间习俗舞蹈,其特定的功能性是它能够长期生存于客家人生活之中的基础,通过舞席狮来表达对亡者的哀思,祭神愉悦是这种仪式性民间舞蹈的最终目的,这种既严肃又带有娱乐性质的民间舞蹈形式则成为祭神愉悦的重要载体。而客家人虔诚的民间宗教信仰也成为席狮舞这种带有民间舞蹈性质的仪式得以存活而又兴盛不衰的根本所在。作为其传达信仰

14、的仪式载体,席狮舞借助客家人对于舞狮文化的传统认可和在特定的仪式中所刻意渲染的氛围,营造出一个直观而神秘的空间环境。这种象征性或表演性的方式帮助客家人在群体或客家传统民俗文化中沟通协调,处理人与神灵之间、人与亲朋好友之间构建一个和谐沟通和交流的媒介,在祭祀神灵的同时也完成了娱人的目的。席狮舞作为祭祀仪式的存在,却又不适时宜地表现出一种凝聚力。在整个席狮舞表演过程中,个体通过这种特定的仪式性舞蹈融入集体中,人们因为“死者为大”“神明在天”的精神认同,这些仪式化的表演所传递出来的信号使人们相互依赖、互勉互助。人与人之间的共同情感铸融在共同的席狮舞表演氛围之中,席狮舞已经成为客家人和谐相处、共同娱乐

15、的一种民俗文化符号,成为客家民系的文化标志。由于客家人是从中原长途迁徙而来的,其对待文化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继承与吸收,客家人宗教文化中庄严、神秘、神圣的一面深受客家地方文化的影响,其世俗化的特点就显得尤为明显。祭神娱人是其最活跃的生命因子。在面临主人家为了亡故的亲人而忙碌的场面下,席狮舞这种特定的带有情趣和技巧性的表演性仪式在这种场合解决了东家之困。长期如此,严肃的哀思仪式只变成一种符号式的存在,不论是表演者还是观众都不再去考究该仪式是否违背了宗教的制度或亵渎宗教的神圣。“席狮舞”成为了专为“法事”而舞的一种娱人的仪式。总之,客家地区席狮舞的存在,其神圣性和神秘感,因客家人的多元化宗教信仰而变

16、成一种仪式化存在的符号。它既是客家人的传统民俗,也是客家人长期生产生活劳动的民俗舞蹈形式和生命历程的轨迹,更是客家民俗文化的重要历史标签及载体。这种仪式化的民间舞蹈形式,为世人了解和解读客家民系中的宗教信仰、社会价值观、人文精神和文化传统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观察视角。参考文献1李国泰.梅州客家“香花”研究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5:2.2李智敏.客家民俗舞蹈的道具文化品格研究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15(04):182:186.3李智敏.客家民俗舞蹈的仪式性特征研究J嘉应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6(07):31-34.4蔡享丽.南宗禅改革对梅州香花佛事舞蹈的影响J.艺术探索,2011(0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摄影摄像

copyright@ 2008-2023 yzwku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2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