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特殊句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特殊句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北辰教育学科教师辅导教案学员编号:学员姓名:年 级:辅导科目:课时数:3 学科教师:授课类型TC一文言文特殊句式T授课日期及时段专题教学内容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文言特殊句式全攻*引导回忆:童童,不知道你可还记得我们讲过的一个划分句子成分的顺口溜:主谓宾,定状补, 主干成分主谓宾, 定语必在主宾前, 状语还可位主前,主干枝叶分清楚。 枝叶成分定状补。 谓前为状谓后补。 逗号分开记清楚。“的”一定语,修饰、限定主语和宾语“地”一状语,位于谓语动词之前,或者位于句首主语前“得”一补语,位于谓语动词之后,比方“凡老师长得真高!”文言句式和现代汉语句式根本相同,也包含主语、谓语、定语、宾语、状语等成分,语序
2、大都相同,只是在特殊条件下有特殊结构。我们学习文言文时,要切实掌握这些特殊句式的根本规律,才能取得举一反三。选入初中教材的文言文中,见到的文言特殊句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示例1、选出以下各组中不是判断句的一项(C)A神仙之说,所谓为蛇画足。B蔺相如者,赵人也。C然是说也,余犹疑之。D其人勇士。2、选出以下各组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八)A同舍生皆被绮绣。B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C盖当蓼州周公之被逮。D受制于人。3、选出以下各组中不是宾语前置的句子(C)A何以知之?B未之有也。C安得广厦千万间?D弗之怠。4、选出以下句中不含定语后置的一项(B)A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B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C太子及
3、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D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在现代汉语中,肯定判断句用“是”表示,否认判断句用“不是”表示。文言文却不同,文言文中的“是”多为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这、“这些”、“那些”,只在少数情况下表示判断。文言文中,肯定判断句有以下八种形式:(一)用者,,也”来表示,翻译时在“者”处写个“是”,删去“,”号,“者”和“也”不直译。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廉颇是赵国的强将。如:河南乐羊子之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乐羊子妻)译文:不知道河南乐羊子的妻子是谁家的女儿。(一)用者,也”来表示,即主语后面不用”号,翻译时只把“者”译为“的”,在“者”
4、后加个“是”(在文言文中最为常见)。如:族秦者秦也。(阿房宫赋)译文:灭亡秦国的是秦王朝自己。(三)用者也”表示判断,翻译时在“者”处换“是”,句末加“的”,“者也”不译(在文言文中较为常见)。如: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鱼我所欲也)译文:这两样不能同时得到,我)是放弃鱼而取熊掌的;如: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爱莲说)译文: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土。(四)用也”来表示。这有两种情况:(1)主语后有”号,翻译时便去掉”号,再加“是”。如: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山市)译文:奂山的山市是淄川县的八景之一。(2)主语后无”号,只在主语后加“是,“也”字不译。如:鱼我所欲也。(孟子)译文:鱼
5、是我想得到的东西。又如:齐之习辞者也。(晏子故事)译文:(晏婴)是齐国很擅长辞令的人。(五)用动词“为”作判断,把“为”直接翻译成“是”,语序不变。如:此为何假设人?(公输)译文:这是怎样的人?如: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译文:中间那个戴高帽多胡须的是苏东坡。还如:必为窃疾矣。(晏子故事)译文:一定有偷窃的病了。(六)用“乃,必,亦,即,诚,皆,那么”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这个副词不代替判断词,所以翻译时副词照样译,只在其后加判断词“是”。如:定伯诳之言:“我亦鬼”。(宋定伯捉鬼)译文:宋定伯骗鬼说:“我也是鬼”。如:此乃英雄也。(魏武将见匈奴史)译文:这才是英雄啊。(七)用“是”表示判
6、断。如:鬼言:我是鬼。(宋定伯捉鬼)译文:鬼说:“我是鬼”。如:巨是凡人。(赤壁之战)译文:吴巨是平凡的人。(八)意合判断句,这种判断句没有任何判断标志,只是由上、下之意促成判断,翻译时要在主语后加“是”。如:秦,虎狼之国,不可信。(屈原列传)译文:秦国是(像)虎狼(一样)的国家。不能信任。如:温州雁荡山,天下奇景。(雁荡山)译文:温州雁荡山,是天下最秀丽的山。如: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与朱元思书)译文:沿途奇异的山水,是天下独一无二的。文言文中,否认判断句有以下三种形式:(一)用“非来表示,“非”可直接翻译成“不是”,如:子非三闾大夫欤?(屈原列传)译文:你不是三闾大夫吗?(二)用“非也”表
7、示,“非”翻译成“不是”,“也”字不翻译,如:卿太重,将非鬼也?(宋定伯捉鬼)译文:你太重了,可能不是鬼吧?(三)用“非,者也”表示,翻译成“不是,的”,如:非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译文:不是我所讲的那种传授给人们的道理、解决疑难问题的(人)。Vz请指出以下例句是属于判断句的哪种类型: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七)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三) 陈胜者,阳城人也。(二)中蛾冠儿多髯者为东坡。(五)昔者鬼侯、鄂侯、文王,纣之三公也。(四)夫战,勇气也。(四)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一)吟鞭东指即天涯。(六)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日伯庸。(八)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呼
8、?(五)示例1、选出以下各组中不是判断句的一项(B)A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B庭中始为篱。C灭六国者六国也。D夫天者,人之始也。2、“”那么”表示判断的一项为哪一项(C)A如此那么荆吴之势强B故木受绳那么直C此那么岳阳楼之大观也D位卑那么足羞3、“是”表判断的一项为哪一项(D)A是天下之大贼也。B是胜之舍人也。C是吾剑之所从坠。D不知木兰是女郎二、被动句现代汉语被动句结构是:“受事者+被+施动者+动词”,如:“他们被景色迷住了,“垃圾被我们清扫干净了“。而古文中的被动句,除用“被”表示外,还有另外八种句式:(一)和现代汉语完全相同,用“被”引起施动者。如: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孔雀东南飞)
9、译文:都是被逼迫的,你是这样我也是这样。(二)用介词“为”引起施动者,这个“为”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被”,语序不变。如: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屈原列传)译文:自己作客被扣留死在秦国,被天下人耻笑啊。如: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周处)译文:周处年轻的时候,强悍霸道,被本乡邻里当作祸患。(三)用“见”引起施动者,这个“见”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被”,语序不变。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恐怕不能得到秦国的都城,白白地被秦国欺骗。(四)用介词“于”引起施动者,放在动词谓语后面表示被动,构成了状语后置,即:“受事者+动词谓语+于+施动者”,翻译时把“于+施动者”移到动
10、词谓语的前面,再把“于”直接翻译成“被”。如:夫赵强而燕弱,而于赵王宠。(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赵国强大,而燕国弱小,却又被赵王宠爱。(五)用“见+动词谓语+于+施动者”来表示被动,翻译时把“于+施动者”移到“见”字后面,“见”“于”合译为“被”。如: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我害怕被大王欺骗而违背了赵王。(六)用“受事者+为+施动者+所+动词谓语”或“为+所+施动者”来表示被动,翻译时“为”译成“被”,“所”不翻译。如:恐为操所先。(赤壁之战)译文:恐怕被朝操占了先。如:不者,假设属皆为所虏。(鸿门宴)译文:不这样,你们都将要被(他)俘虏。(七)用“受施者+为见+施动者+所
11、+动词谓语”来表示被动,“为见”翻译成“被”,“所”不翻译。如:凡举事无亲厚者所痛,而为见仇者所快。(汉书朱浮与彭宠书)译文:无论做什么事情不要被亲友们痛恨,却被敌人快乐。(八)动词本身含有被动成分的,可以不用任何标志,这是一种意念上的被动,翻译时要在动词前加个“被”字。如:帝感其诚。(愚公移山)译文:天帝被愚公的诚意所感动。示例1、选出以下各组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D)A信而见疑,忠而被谤。B激昂大义。C使不辱于诸侯。D败秦师于靖。2、选出以下各组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B)A行将为人所并。B视为止,行为迟。C羸兵为人马所蹈藉。D激于义而死焉。三、倒装句宾语前置句示洌1、选出以下各组中不是宾语前置
12、的句子(C)A何以知之?B未之有也。C安得广厦千万间?D弗之息2、选出以下各组中不是宾语前置的句子(八)A其间旦暮闻何物?B君何以知燕王?C莫之或止。D未之多见也。在现代汉语中,宾语是要在动词谓语或介词后面,而文言文中那么有些宾语常在动词谓语或介词前面,这叫宾语前置句。翻译时要把前置的宾语移到动词或介词后面。文言文的宾语前置有以下几种情况,而且各有特点和标志。(一)在文言文的疑问句中,常把疑问代词放在动词或介词前面来表示疑问,因而构成宾语前置。所以可断定,”疑问代词+介词或动词”出现,其后又无宾语者,那么为宾语前置句。如: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译文:没有这种人,我和谁一道呢?再如:吾欲
13、辱之,何也?(晏子故事)译文:我想羞辱他,用什么方法呢?(二)在文言文的否认句中,常把代词宾语放在动词谓语前面以示强调,因而构成宾语前置,所以遇见“否认副词+代词+动词谓语”时,那么可判断为宾语前置句。如: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译文:古代的人没有欺骗我啊!(三)在文言文反问句中,常把“疑问代词+名词”组成的偏正短语和“之”一起放在动词前面表示反问,因而构成宾语前置,所以遇见“疑问代词+名词+之+动词谓语”即可判定为宾语前置句,“之”不翻译。如:宋何罪之有?(公输)译文:宋国有什么罪呢?如:何苦而不平?(愚公移山)译文:为什么担忧铲不平呢?(四)在文言文的陈述句中,常把宾语放在谓语前面,谓
14、语后面用“之”填位,以示强调,因而构成宾语前置句。所以遇见动词谓语前面的词或短语和谓语后面的那个词或短语要移到“之”处,“之”不翻译。如果前置的宾语后面有逗号,词序也可不动,“之”翻译为“它”。如:万钟那么不辨礼仪而受之。(孟子)译文:那么不辨礼仪就接受万钟厚禄,如:是说也,人常疑之。(石钟山记)译文:这种说法,人们常疑心它。(五)在文言文的感慨句中,常把宾语“之”前置,放在动词谓语前面,以强调宾语,因而构成宾语前置句。所以在感慨句中遇见“名词或代词+之+动词”时,而其中名词或代词非句中主语,即可判别是宾语前置句,翻译时将宾语移到谓语后面,“之”那么不翻译。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译
15、文:不懂得句读,不能解决疑难问题。如:不问罪之有无,必械其手足。(狱中杂记)译文:不问他有无罪,一定用刑具束缚他的手脚。(六)在文言文中,感慨句和祈使句,不能强调宾语,还用“唯+宾语+是+动词谓语”来表示,强调宾语,因而构成宾语前置。如:唯才是举。(求贤令)译文:只要举出有才能的人。(七)在文言文中,为了强调宾语的特殊意义,有时不用任何动词帮助,而且将宾语放在动词的前面。如: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想给秦国(和氏璧),恐怕不能得到秦国的都城。如:臣死且不避,杯酒安足辞?(鸿门宴)译文:我已经不怕死了,怎么能怕一杯酒呢?(八)介词的宾语前置,遇见“名词或代词+介词+动词谓语”时,而名词或代词都不是主语,那么为前置宾语。如: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译文:我和谁一道呢?如:宝石为底。(小石潭记)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