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心理韧性培养的价值与路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吕梁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心理韧性培养的价值与路径.docx(6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吕梁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心理韧性培养的价值与路径摘要: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力量,将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心理韧性培养当中,既能够延续艰苦奋斗、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红色基因,又能够实现立德树人、文化强国的教育目标,同时有利于提升大学生心理素养,塑造大学生良好的精神品格。在大学生心理韧性培养现状基础上,以吕梁红色文化为切入点深挖大学生心理韧性培养的价值,并从打造心理韧性培养“主阵地”、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拓展心理韧性培养“主载体”、创新吕梁红色文化教育方法;用好心理韧性培养“主抓手”、加强吕梁红色校园文化建设等层面提出吕梁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心理韧性培养的实践路径。关键词:吕梁红色文化
2、;心理韧性;价值;路径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红色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并强调“要发扬红色资源优势,深入进行党史、军史和优良传统教育,把红色基因一代代传下去”。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伟大精神及载体,是中国近现代史的可靠见证,也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培养学生心理韧性的重要史料,具有典型的社会经济价值、历史科学价值和教育教学价值。吕梁市作为我国著名的革命老区,具有光荣的革命历史,积累了大量红色文化资源,这些红色文化资源见证了党和军队成长壮大的革命历程,是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真实写照。将这些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学生心理韧性培养,能以
3、先辈们激烈的斗争事迹、奋斗故事激励大学生,使之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和坚定的思想信念,面对困难勇往直前、面对挫折开拓进取,成为国家合格的接班人和建设者。一、大学生心理韧性的培养现状(一)心理韧性的内涵心理韧性是个体面对困难、挫折、负面情绪时的一种承受能力,是个人身心健康稳定、有效适应内外环境的稳定人格特质。从某种程度上可以将心理韧性理解为个体调节自我情绪的能力,高心理韧性者往往具有更强的抗压能力,遇到困难、挫折时能够积极应对,快速走出困境,保持身心健康;低心理韧性者则易于陷入困境中无法自拔,一旦心理反弹能力超出承受能力就会情绪失控、心态崩溃,对身心健康产生严重危害。心理韧性在自我情绪调节、身心健康
4、发展方面发挥着显著作用,通过提升大学生的心理韧性,可以帮助其降低负面情绪,让大学生保持更加积极、乐观的生活、学习态度。一般而言,随着大学生心理韧性的提升,对应的适应能力也会随之提升,可以有效帮助大学生应对挫折、失败,保持良好心态,正视激烈的社会竞争和复杂的市场形势。(二)大学生心理韧性培养的现状目前高校在思政教育方面投入力度较大,而且注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但在心理韧性培养方面依然存在一些欠缺。首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限,主要以传统案例式教学内容为主,且集中在情感、安全等层面,极少针对大学生心理韧性薄弱环节选择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尤其缺少红色文化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难以发挥红色精神对学生心
5、理韧性的提升作用;其次,高校在对大学生心理韧性培养时,所选择的方法、方式较为有限,以课题教学为主,无法激发学生心理健康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效果达不到预期;再次,心理韧性培养是一个漫长过程,需要将其纳入高校思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及各专业教育体系当中,并积极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自信、提升心理韧性。但目前高校所营造的心理健康文化环境难以满足大学生心理韧性提升需求,一方面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心理健康文化主题活动较少,校园文化氛围淡薄;另一方面校园人文景观有限,缺少能够增强大学生心理韧性的红色文化景观。在教育体系建设中,又缺乏心理韧性与各课程相衔接的规范机制,导致心理韧性培养碎
6、片化,难以形成稳定专业的教育体系。心理健康问题是高校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特别是心理韧性培养不足使得部分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弱,遇到问题过于悲观,缺乏自信,抗压能力弱,甚至走向极端。心理韧性培养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意义重大,可以提高学生自我认知能力,增强抗压能力,合理调节自我情绪,更好适应校园环境。因此高校应当重视对大学生开展心理韧性培养,构建完善的心理韧性培养体系,帮助大学生有效开展自我调节,时刻保持乐观情绪。二、吕梁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心理韧性培养的价值(一)助推“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实现高校完成“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离不开高质量的育人体系,大学生心理韧性培养是高校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育
7、人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立德树人教育及心理韧性培养要遵循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规律,利用多元方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以心理育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置于“大思政”和“大心理”育人格局中统筹落实,深化推进高校大学生的全方位、全过程育人,不仅可以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提升,而且还能够为“立德树人”目标的落实提供有利作用,最终促进学生心理韧性的提升。在当今时代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既需要大学生拥有专业文化素养,又需要大学生拥有较高心理韧性,拥有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而心理韧性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积极健康心理素质的关键内容,与大学生生活、学习适应能力密切关联,将红色文化融入大
8、学生心理韧性培养中,通过红色文化中的爱国教育、艰苦奋斗精神、百折不挠毅力等精神来提升大学生德育水平,能够助推“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实现。(二)延续和传承吕梁红色文化艰苦奋斗、爱国主义、百折不挠等红色基因深植于红色文化资源当中,这些基因以人物情怀、故事情节等形式汇聚成中国红色文化的巨幅篇章,也成为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在山西吕梁市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参观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到,吕梁儿女在革命年代用生命、鲜血铸就了伟大的吕梁精神,为民族复兴、百姓幸福做出巨大贡献,要将吕梁红色文化传承下去,讲好红色故事。当代大学生应当铭记历史,通过吕梁红色文化学习来提升心理韧性,以吕梁革命精神、百折不挠精神充实内心世界,
9、塑造精神情怀,了解红色文化内涵、传承红色文化基因。抗战时期面对日本屠杀以及国民党围追堵截,吕梁地区陷入困境,吕梁人民并未屈服,在共产党领导下艰苦奋斗,通过大生产运动自给自足,与敌人斗智斗勇,让敌人望而生畏。这种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精神感染了世人,将这些红色文化元素融入大学生心理韧性培养当中,有利于增强大学生意志力和吃苦精神,既可以提升大学生的心理韧性,又利于吕梁红色文化基因的延续和传承。(三)创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教育中的重要部分,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大心理健康问题探究力度,做好心理疾病、健康知识科普工作,完善高校心理健康服务。心理健康
10、教育关系着高校学生的身心健康,健全高校心理健康体系对培养学生乐观、向上、自信的心态尤为重要。将吕梁红色文化融入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当中,可以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创新,丰富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同时以红色文化资源为载体有利于提升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知,构建以红色文化为主的心理健康教育合力,推动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心理健康素养的协同发展。具体而言,在大学生心理韧性培养当中,可以深挖吕梁红色文化,将其与高校心理教育结合起来,实现高校心理教学模式的创新发展。例如,以吕梁英雄传影视作品欣赏为主题,举办心理座谈会,分析吕梁人民爱国情怀、奋斗精神,培养学生勇往直前的抗争精神,增强心理韧性。又如,以“吕梁山三战三捷
11、革命事迹为主题,让学生们改编为话剧、小品等题材,并进行校园演出,通过弘扬吕梁人民创新精神、斗争精神来增强学生心理韧性和抗压能力。如此不仅可以促进吕梁红色文化的传承,而且还能够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三、吕梁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心理韧性培养的实践路径(一)打造心理韧性培养“主阵地”: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将吕梁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心理韧性培养,需要充分发挥课堂主阵地作用,有效运用课堂时间提升学生对吕梁红色文化的认知,并通过讨论、辩论、总结等方式挖掘吕梁红色文化的深层次内涵,以文化学习为载体培植健康稳定的人格。1 .构建“吕梁红色文化+心理健康”新型教材结构在大学生心理韧性培养中心理健
12、康课程发挥重要作用,将吕梁红色文化融入心理健康课程中,构建以吕梁红色文化为嵌入内容的新型心理健康教材框架,能够使学生在传承和发扬吕梁红色文化的基础上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取得文化传承和心理健康叠加双赢的教育效果。具体要结合心理健康课程教育标准有目的、有计划地嵌入,将吕梁红色文化中涵盖的革命事件、革命人物和革命精神,渗透到每一章节,使两者的衔接浑然天成,学生在无形中提升心理韧性。例如,在学习“完善自我意识,塑造健全人格”章节内容过程中,嵌入红军早期领导人贺昌、巾帼女杰李效黎、被毛泽东亲笔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刘胡兰、“一身赤胆为革命”的张叔平事迹,这些英雄将个人生命置之度外,为民族解放、国家稳
13、定付出了宝贵的生命。引导大学生从这些先进人物事迹上学习他们坚定信念、不畏困难的大无畏精神,树立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2 .构建“吕梁红色文化+心理韧性校本教材”大学生心理韧性培养是一项长期性工作,要构建长期人才培养计划,通过建立“吕梁红色文化+心理韧性校本教材”,能够借助专业教材对大学生开展针对性培养,形成心理韧性教育的专项活动。第一,以英雄人物为核心,编写吕梁红色故事读本,引导大学生从英雄人物身上了解中国革命的光辉历史,学习英雄人物为国家发展不惜柄牲生命的可贵品质;第二,以吕梁红色故事为载体,编写红色教育专刊。充分运用吕梁东征故事,引导大学生了解党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艰辛及指挥革命的政治
14、智慧,启示大学生面对挫折永不放弃,面对困难积极发挥自我智慧寻找解决方案:充分运用“元帅大刀”故事,引导大学生树立崇高的斗争精神和革命精神,在复杂的社会中不断锤炼自我本领,提升心理韧性,形成勇往直前、不畏艰难、敢于奋斗拼搏的精神品质。3 .增设“吕梁红色文化”选修课程高校通过开展“吕梁红色文化”选修课程,引导大学生根据自我兴趣和需要选择课程内容,并开展精细化学习,能够帮助大学生提升对吕梁红色文化的认同感,使红色文化入脑入心,发挥出心理韧性培养的作用。目前吕梁学院已经开设了26门与吕梁红色文化相关的课程,既有必修课也有选修课,覆盖5个系部,总学时为812时。在具体教学活动中安排专家团队对吕梁红色文
15、化进行精心讲解,并在课程中增设了“吕梁红色文化民间文学”“吕梁红色歌谣”“吕梁红色英雄人物传”等内容,大幅提升了学生对吕梁红色文化的认知,思想政治教育及心理韧性培养取得良好成效。(二)拓展心理韧性培养“主载体”:创新吕梁红色文化教育方法吕梁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心理韧性培养,依靠传统的灌输式、讲述式教学方法是远远不够的,要多运用启发式、实践性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案例、事件的详细分析、讨论和交流中深刻挖掘吕梁红色文化中蕴含的道理,学会重视心理问题,重视情绪管理,不断提升心理韧性。1 .运用“疑问式”“思维开放式”教学方法在大学生心理韧性培养过程中,教师注重探索性学习,引导学生通过案例分析、疑问剖析及
16、思维碰撞等加深对吕梁红色文化的认识,在点滴渗透和探索学习中培养心理韧性。例如,围绕吕梁革命英雄制作趣味性专题,包括“离石为什么采用地洞战?”“吕梁地雷大王知多少?”“谁知高君宇?”等,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眼球,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还可以引导学生根据专题题目挖掘具体内容,将吕梁革命历史事件渗透学生的头脑中,融入其血液中,帮助其学习革命人物的精神气概,提升心理韧性。2 .运用“网络式”教学方法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将吕梁红色文化中蕴含的“人”“物”“事”等制作成经典文化短视频,上传至校园学习平台中,鼓励学生利用课下时间认真品读吕梁红歌“吕梁颂”,深入学习吕梁经典人物“贺昌”“刘胡兰”等,仔细观看吕梁革命故事荟萃“吕梁山三战三捷”。在制作专题教学短视频过程中,充分运用虚拟仿真技术、3D技术等,为学生营造逼真的场景,消除历史与现实的差距,使学生身临其境。例如,通过运用虚拟仿真技术模拟离石地洞的自然环境,使学生更真实地了解吕梁人民在改进地洞中不畏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