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谈创造性思维》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0课《谈创造性思维》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1.docx(14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第20课谈创造性思维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谈创造性思维教学目标1 .了解创造性思维的要素。2 .理解观点和支撑观点的材料之间、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间的关系。3 .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写作思路;学习本文运用举例论证(事实论证)的方法。4 .认识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学习做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重点难点重点:学习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方法。难点:培养创新能力。第一课时教学要点:简介作者,检查预习;整体感知课文;精读、探究第一部分内容。教学步骤:导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是一座庐山,诗人看到的山的样子并不相同。这说明了:同一事物在不同的观察角度下会有不同的理
2、解和感受。由此可见,事物的正确答案并不是唯一的,这是为什么呢?谈创造性思维一文会给我们以满意的答案。一、简介常识,资料助读。(一)走近作者。提问:大家在预习时可曾了解本文的作者?【学生回答后多媒体展示】罗迦费因格,1948年生,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家。他是“创意思考顾问公司”的创立人与总裁。他之前写作过两本创意思考的书籍:当头棒喝踢醒沉睡之星和议论文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并推出广受欢迎的创意大惊奇卡片书。“唯一真正快乐的人们是儿童和富有创造性的那一部分人是他的名言。(二)了解背景。提问:有谁知道作者写作本文的背景?【学生回答后多媒体展示】许多人在在生活、学习的过程中因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容易
3、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他们只知死学知识而不知活用,不会跳出圈外去思考问题。生活中还有许多人以为搞发明和创造的都是天才人物,不相信自己也能有所发明和创造,结果导致创造性被自我压制,最终丧失。本文正是针对这种情况而写的。二、检查预习,识记字词(I)读一读,写一写。罗迦(jid) 探求(tin)i ) 行之有效(x 1 ng)压榨(Zha ) 恭喜(g ng)I ) 持之以恒(h6ng)汲取(j i ) 驾驭(yi ) )创意(chu ng)根深蒂固(d模式(m 6 ) 孜孜不倦(ZiZ渊博(bo ) 锲而不舍(qi(2)读准多音字。创意(chung)创创伤(chuang)(3)注意易错字(括号中为错
4、别字)。模式(摸)压榨(炸)(4)辨识形似字。键(jidn)关键创健(jidn)健康(5)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Q汲取:吸取,汲,从下往上打水。推敲:字斟句酌、反复推敲。根深蒂固:(成语)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持之以恒:(成语)长久地坚持下去。恒,恒心。锲而不舍:(成语)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锲,雕刻。不言而喻:(成语)不用说就可以明白。喻,明白。探求:探索追求。渊博:(学识)深而且广。一事无成:(成语)一件事都没有做成功,形容事业上毫无成就。毫不相关:一点儿关系都没有。毫:丝毫,形容极细微。行之有效:(成语)实行起来有成效。指某种方法或措施已经实行过,证明很有
5、效用。止步不前:停止脚步不往前进,比喻不对事物做更深的研究。孜孜不倦:(成语)勤奋努力,不知疲倦。孜孜,勤勉、不懈怠。轻而易举:(成语)形容事情容易做,不费力气。举,向上托。推敲:比喻斟酌字句,反复琢磨。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一)解说标题。提问:怎样理解题目中的“创造性思维”?学生回答后,多媒体展示(画外音同步解读):关于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创造活动中的思维过程。通过反复地有步骤地连贯地思考,提出前人未提出的问题,解决前人未解决的问题。要求有创新的设想和理智的判断。与一般思维不同,主要表现在想象,尤其是创造性想象的参与。形成的主要条件有:存在急待解决的问题,对要解决的问题有强烈的好奇心
6、,坚定的信念和永不满足的求知欲,以及相关的广博的知识,追求事物的普遍性规律与结论;把要解决的问题具体化和形象化;周围环境(如同志间的切磋讨论)的激发等。创造性思维常与发明、发现、革新、设计及绘图、写作等实验活动相联系,作为一种方法,在科学研究中有着重要作用(二)整体感知,梳理课文层次结构。1.明确话题。布置:浏览13段,思考,文章开篇,从分析一个问题的答案入笔,否定哪一种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有什么弊端?作者倡导哪一种思维方式?学法指导:注意文中的关键词“模式”和“方式”的不同,以理解文段的主要意思。学生讨论、交流发言。明确:否定“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的弊端是“当你找到某个
7、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作者倡导“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老师小结:本文开篇,通过一个现象,来引出论述的话题一一那就是创造性思维。2.紧扣问题一一理清文章的脉络。(1)布置:跳读412段,思考,围绕“创新思维”,作者提出了哪几个方面的问题?学法指导:注意设问句在文中出现的位置及其作用一一往往出现句末或句首或独句成段,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学生同桌之间相互讨论、而后交流发言Q明确:围绕“创新思维”,作者提出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产生创造性思维所必需的要素;富有创造力的人)和缺乏创造力的人的区别。(2)布置:浏览全文,简要谈谈本文的论证思路。学生讨论交流后,归纳:明确:文章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
8、分是引论,由一个有趣的问题引发下文的议论;然后作者以设问自然过渡到第二部分,第二部分分两个层次从创造性思维必备的要素和怎样培养创造性思维两个方面的论证论点,层次之间过渡自然。最后一段是第三部分,总结全文,得出结论。引论一一本论一一结论,论证逐层展开,层层递进。(3)结合上面的梳理和分析,给本文列一个结构提纲。一(13段)提出问题,引出观点: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一)(48)创造性思维的必要因素。二(412段)论证论点。(二)(9-12)是否拥有创造力的根据。三(第13段):得出结论,提出希望。四、精读、探究第一部分(第13段)内容。1.提问:本文的开头十分新颖,新在哪里?好在哪里?第1段中
9、“恭喜”一词的作用是什么?明确:开头用四个图形提出一个问题,引发出下文的议论。这样写既形象直观,又显得新颖别致,不落俗套。“恭喜”一词的运用,使原本严肃、一本正经的说理显得幽默风趣,在这样一个轻松的氛围中去研究、探讨问题,更有利于说服对方。老师小结:文章在文章开头出示一个选择题作为引子,引发出下文的议论。2 .提问:从文章结构和内容两方面看,第2段开头的“不过”一词以及结尾的“换句话说,四种答案全都正确”一句的作用分别是什么?明确:不过”这个表示转折的词语引出此题的正确答案还有多个。“换句话说,由于看图形的角度不同,四种答案全都正确一句说明从不同角度看图形,答案不是唯一的,暗点文章的标题。老师
10、小结:第2段对问题的四种不同答案进行分析,指出它们都是正确的。3 .提问:结合第3段内容回答:为什么说“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明确:原因有三:A.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B.情况变化,解决问题的方法也要变化。C.如果认为答案是惟一的,找到答案就会止步不前。老师小结:第3段将一个问题有多种答案的现象推而广之:“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以上第13段属于课文的第一部分:提出问题,引出观点: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谈创造性思维第二课时教学要点:品味、探究第二、三部分内容;归纳主旨;分析写作特点。教学步骤:一、精读、探究第二部分
11、(第412段)内容。(一)精读、探究第二部分第一层(第48段)内容。1.提问;第4段结尾的“那么,创造性的思维必须具备哪些哪些条件呢?”一句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明确:这是一个设问句,其作用主要是提醒读者注意,引导读者思考,突出某些内容,在结构上起到了承接、过渡的作用。老师小结:第4段是过渡段。寻求多种答案需要创造性的思维,从而引出对“创造性思维”的论述。4 .提问:作者引用别人回答的一段话,是想证明什么观点?这里运用的是怎样的论证方法?连续运用“6分钟”“6个月”“6年”三个表时间的短语为了说明什么?明确:作者引用别人回答的一段话作为论据,证明“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这是道理论证。“六分钟
12、”“六个月”“六年”三个排比的短语,说明知识组合、形成新创意的时间可能很短,也可能很长,但迟早会出现。老师小结:第5段从理论上阐述孜孜不倦地汲取新知识只是创造性的一个前提和素材,说明仅仅有新知识并不意味着创造性思维。5 .提问:第6段中“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一句在段中有什么作用?它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明确:这是一个过渡句,意在强调我们如何运用所学的知识才是发挥创造力的关键。它告诉我们:理论要与实践紧密结合的道理。老师讲解:第6段进一步指出,创造性的关键在于如何运用新知识,创造性思维是指一种不断探求新事物、运用新知识的态度和意识。6 .布置:请结合第7段内容,谈谈本段开头的
13、短语“典型代表”和“首推一词的含义。明确:“典型代表”突出了所举事例的代表性及说服力。“首推”一词表明除了本事例以外还有其它的例子。措词简洁、准确,有很强的逻辑性。老师讲解:第7段以古登堡为例,说明创造性思维在于不断运用新知识,探求新事物的意识和态度。7 .提问:第7段举古登堡的事例已经足够了,为什么还要在第8段举罗兰布歇内尔的事例?明确:作者列举罗兰布歇内尔发明乒乓球游戏的例子是对前一事例论据的补充,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老师小结:以罗兰布歇内尔发明乒乓球游戏,带来游戏机革命为例,证明创造性思维是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第48段属于第二部分第一层:论述了创造性思维的必要因素。(二)精读、探究第二
14、部分第二层(第912段)内容。1.提问:第9段中的两个问句有何特点?在结构上有何作用?明确:这一段两个设问句,站在读者的角度质疑,既引起读者的关注,又领起下文,使文章条理更加清晰。老师讲解:第9段由两个科学家的创举,进一步引发对创造性思维的思考。8 .提问:有创造力和没有创造力的人的区别的区别是什么?“富于创造力的人,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缺乏创造力的人,不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J这句话有何深意?明确:有创造力和没有创造力的人的区别在于是否坚信自己有创造力。“富于创造力的人,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缺乏创造力的人,不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充分地相信自己是一个具有创造力的人,即具有自信心
15、。老师讲解:第10段以心理学家的调查研究为例,说明有创造力和没有创造力的人的区别。9 .提问:第11段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论证了什么观点?“大多数情况下”体现了本文语言方面的什么特点?明确:这一段运用了例证法。列举了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等名人为例,论证了他们具有创造力的关键是: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说“大多数情况下“而不是在所有的时候,“大多数”体现出议论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老师讲解:第11段)阐述不具有创造力的人,其实不是自己没有创造力,而是一种被动的自我压制,使自己的创造意识被埋没了。10 提问:第12段中的“由此看来”“主要根据之一”“小“大”等都很有表现力,请对它们分别作点赏析。明确:第一句中的“主要根据之一”一词很注意分寸,根据这个“根据”,其实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由此看来”表示得出结论,显示了论述的思路。“小”与“大”构成鲜明的对比,突出强调留意自己细小想法的重要性。老师小结:第12段总括上文,得出拥有创造力的人总是主动的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并不断地寻找突破口,坚信自己有创造力的论断。第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