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市中心城区“10 分钟生活圈”高质量规划建设导则.docx

上传人:王** 文档编号:1026466 上传时间:2024-03-16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89.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某市中心城区“10 分钟生活圈”高质量规划建设导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某市中心城区“10 分钟生活圈”高质量规划建设导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某市中心城区“10 分钟生活圈”高质量规划建设导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某市中心城区“10 分钟生活圈”高质量规划建设导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某市中心城区“10 分钟生活圈”高质量规划建设导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某市中心城区“10 分钟生活圈”高质量规划建设导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7页
某市中心城区“10 分钟生活圈”高质量规划建设导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7页
某市中心城区“10 分钟生活圈”高质量规划建设导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7页
某市中心城区“10 分钟生活圈”高质量规划建设导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7页
某市中心城区“10 分钟生活圈”高质量规划建设导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7页
亲,该文档总共4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某市中心城区“10 分钟生活圈”高质量规划建设导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某市中心城区“10 分钟生活圈”高质量规划建设导则.docx(47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某市中心城区“10分钟生活圈”高质量规划建设导则(修订稿)某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某市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20xx年12月目录第一章总则11.1 目的11.2 适用范围11.3 工作目标11.4 工作重点21.5 组织和审批21.6 社区单元划定2第二章名词解释32.1 完整居住社区32.2 10分钟生活圈32.3 人口规模32.4 基础保障型服务设施32.5 品质提升型服务设施32.6 1.Q月艮jIJL32.7 老旧L区生活圈42.8 Jfl42.9 42.10 城市家具42.11 -*4第三章生活圈服务体系及基本要求43.1 复合高效的社区服务一“综合服务圈”53.2 均衡多元的休闲空

2、间“全民健身圈”63.3 健全周到的长者照料“养老服务圈”83.4 全面优质的医疗护理“健康医疗圈”103.5 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社区文化圈”113.6 全龄覆盖的人文培养一“就学便利圈”123.7 绿色健康的慢行环境“绿色出行圈”133.8 便利快捷的日常生活“便捷消费圈”143.9 安全保障的基础配套“市政提质圈”15第四章生活圈综合建设指引164.1 设施设置形式及规划建设要求164.2 “一站式”布局(便民服务中心)建设指引19第五章生活圈规划布局分类导引205.1 老旧社区生活圈205.2 新建社区生活圈215.3 新规划社区生活圈215.4 特色社区生活圈22第八章建设仃动指引2

3、26.1 226.2 队伍组织236.3 2364带IJ定计划246.5 建设实施256.6 运营保障26第七章附则267.1 生效日期267.2 动态更新27附表28附表一:“10分钟生活圈”基础保障型服务要素一览表28附表二:“10分钟生活圈”品质提升型服务要素一览表36附表三:“街道级”便民服务中心建设内容38附表四:“社区级”便民服务中心建设内容39第一章总则1.1 目的为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建设安全健康、设施完善、管理有序的完整居住社区,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求,围绕便民宜居和高质量富美鹤城建设,特制定本导则,形成本市“10分钟生活圈”

4、规划建设的重要依据和指引。1.2 适用范围1、本市中心城区涉及到居住社区的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及建设项目,宜参照本导则开展编制、管理和实施工作,XXXXXX可参照执行。2、本导则未涉及的内容,应当按照国家、省市现行的相关规范、标准执行。1.3 工作目标1、明确“10分钟生活圈”规划和建设标准。按照完整居住社区建设标准(试行)、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等,结合本市实际,细化完善居住社区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便民商业服务设施、市政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活动空间建设内容和形式,指导“10分钟生活圈”规划,实现便捷可达的社区生活圈空间布局。2、指导“10分钟生活圈”的有序实施。从行动计划的拟定、行动主体的构成和职

5、责、行动推进流程等方面,制定健全长效的社区生活圈实施机制,指导规划和各项服务设施的实施,建设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社区生活圈。3、提升社区治理能力。提升居住社区建设质量、服务水平和管理能力,并充分发挥社区居民的力量,从发展诉求、方案决策、行动组织等方面,提高社区规划和建设工作的有效性,进而提升社区的凝聚力,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第5页共j47页感、安全感。1.4 工作重点针对新旧城区差异明显、居民需求多样化等问题,分区分类提出符合我市实际的生活圈规划布局、设施配建标准和建设引导要求;结合居民日常生活对公共服务和公共活动的使用需求,集约、精准、高效地配置各项公共服务要素。1.5 组织和审批

6、对现有规划进行评估时,涉及到规划编制调整或建设项目审批的,参照相关要求,进入规划和项目审批程序,过程中注重发动社区居民及所处街道的积极性。1.6 社区单元划定1.6.1 划定原则因地制宜结合某市实际,统筹划定和调整居住社区范围,合理划定社区单元。可达性一以居民步行510分钟到达幼儿园、老年日间照料中心等社区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为原则,考虑城市功能布局及其人群的需求特征的差异化,保障各类服务设施的步行可达性。完整性以城市道路网、自然地形地貌和现状居住小区等为基础,避免河流、高速公路、高架道路、大型绿化带的分割,保证空间的相对完整性。服务性与社区居民委员会管理和服务范围相对接,便于推进各项服务设施的实

7、施和使用。1.6.2 基本规模结合某市实际合理确定居住社区规模,原则上单个居住社区以0.51.2万人口规模为宜;以高层为主、开发强度较高的居住社区,人口规模不宜超过2.5万人。某市中心城区”10分钟生活圈”高质量规划建设导则第二章名词解释2.1 完整居住社区为群众日常生活提供基本服务和设施的生活单元,也是社区治理的基本单元;是指在居民适宜步行范围内有完整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健全的便民商业服务设施、完备的市政配套基础设施、充足的公共活动空间、全覆盖的物业服务和健全的社区管理机制,且居民归属感、认同感较强的居住社区。2.2 10分钟生活圈是以完整居住社区为基本的生活单元,以家为中心的10分钟步行距

8、离为服务半径的公共设施服务圈;提供满足居民基本物质与生活文化需求的各项公共服务设施。2.3 人口规模指社区实际服务管理人口数量。2.4 基础保障型服务设施在居民生活中起到基础性作用、具有高频次使用特点的基础型设施,必须强制性配置齐全。2.5 品质提升型服务设施根据社区需求自行配置的特色型设施,旨在促进生活品质和邻里关系,可结合社区需求特征选择性配置。2.6 便民服务中心以社区居民为服务主体,集党群服务、文化活动、休闲健身、医疗卫生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服务中心。2.7 老旧社区生活圈指已建成有一定年代、空间资源紧张、社区服务水平提升难度相对较大的社区生活圈,社区主体不局限于20x年以前建设的老旧小

9、区,还应包括中心城区内基础设施亟待完善、生活配套设施不足的居住小区以及村民集体建设等居住单兀O2.8 互助角为社区提供邻里线上线下供需互助、闲置修补工具、二手商品交易的服务设施。2.9 共享厨房为社区提供分时租赁服务与厨艺课堂、亲子知食课堂、饮食主题活动的服务设施。2.10 城市家具是指城市中各种户外环境设施,包括信息设施(指路标志)、卫生设施(公共卫生间、垃圾箱、饮水器)、道路照明、安全设施、娱乐服务设施(坐具、桌子、游乐器械、售货亭)、交通设施(公交站点、车棚)以及艺术景观设施(雕塑、艺术小品)等。2.11 心灵港湾为社区居民提供缓解压力、发散思维、专业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服务设施。第三章生活

10、圈服务体系及基本要求根据居民需求层次,围绕复合高效的社区服务、均衡多元的休闲空间、健全周到的长者照料、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全龄覆盖的人文培养、绿色健康的慢行环境、便利快捷的日常生活、安全保障的基础配套等九个方面,提供9大类、33项基础保障型、X项品质提升型公共服务要素,打造“综合服务圈”“全民健身圈”“养老服务圈”“健康医疗圈”“社区文化圈”“就学便利圈”“绿色出行圈”“便捷消费圈”“市政提质圈”。各类设施的建设应符合相关专项技术标准与规范要求。3.1 复合高效的社区服务“综合服务圈”3.1.1 目标提供便捷高效的基本政务服务,建立上下贯通、左右衔接、智能联动、功能完善的“一站式”综合服务网络

11、,打通市民办事需求“最后一米”。3.1.2 配置设施配置社区综合服务站、物业管理用房、物业管理服务平台等。有条件社区可设置互助角、共享厨房等提升型服务设施。3.1.3 规划建设要求1、强化社区自治,保障社区基层办公,培育社会组织的成长,方便为居民提供服务。2、社保服务、生活缴费、法律援助等相关政务部门按照该放则放,应沉尽沉的原则,将相关职能下沉社区。3、每个社区设置一处社区综合服务站,建筑面积以800平方米为宜,设置社区服务大厅、警务室、社区居委会办公室、居民活动用房、阅览室、党群活动中心等。4、鼓励引入专业化物业服务,暂不具备条件的,通过社区托管、社会组织代管或居民自管等方式,提高物业管理覆

12、盖率。新建居住社区按照河南省物业管理条例相关要求配置物业管理用房,既有居住社区因地制宜配置物业管理用房。规模较小的小区建议打开围墙,与相邻小区统筹设置物业管理用房。5、建立物业管理服务平台,推动物业服务企业发展线上线下社区服务业,实现数字化、智能化、精细化管理和服务。3.2 均衡多元的休闲空间“全民健身圈”3.2.1 目标建设健身社区,提供多层次、多类型的公共运动场地,满足居民不同类型、不同空间层次的体育健身及公共活动需求;突出本地特色,打造富有人文魅力的公共空间。3.2.2 配置设施配置室外综合健身场地、多功能运动场地、游园、小型公共开放空间等。有条件的场地可结合社区卫生服务站等增加健康自检

13、区,提供一定的健康检测服务。3.2.3 规划建设要求1、每个社区至少有一片公共活动场地(含室外综合健身场地),用地面积不小于150平方米,宜配置健身器材、健身步道、休息座椅等设施以及沙坑等儿童娱乐设施。2、新建居住社区建设一片不小于800平方米的多功能运动场地,宜配置地掷球、5人制足球、篮球、排球、兵乓球、门球等某特色和专业运动场地,并在紧急情况下可以转换为应急避难场所。3、以300米见绿、500米见园为目标,建设游园、小型公共空间(“口袋公园”、“袖珍公园”)等公共绿地和活动空间。游园应设置10-15的体育活动场地。发挥公共活动空间、健身步道等作用,引导广场舞、健步走等低门槛群众健身活动合理

14、有序开展,提供亲民、便民、利民的社区健身服务。4、提高公共空间覆盖率,既有居住社区要因地制宜改造宅间绿地、空地等,增加公共活动场地。小型公共空间的服务半径不宜超过300米,用地规模宜为400-1000平方米,鼓励有条件的社区覆盖率达到100%o公共活动中心区以及居住人口密度大的居住社区内,小型公共开放空间的服务半径不宜超过150米。小型绿地广场周边一般满足D/H(高宽比)可保持空间处于舒适活跃范围,高宽比范围以1WD/HW3为宜。5、游园、小型开放空间的设置宜综合考虑朝向、周边环境控制、与人行道和建筑的关系因素。宜位于阳光充足的地段、最好为朝南向,风环境、声环境、日照条件宜人;广场舞等活动场地的设置应避免噪声扰民。6、各类健身及活动设施宜兼顾社区内不同人群的需求,设置幼儿游戏场地、儿童游戏场地、青少年活动与运动场地、老年人健身与休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环保行业

copyright@ 2008-2023 yzwku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2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