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内群体认同_建构包摄水平更高的上位认同_管健.docx

上传人:王** 文档编号:1010437 上传时间:2024-03-1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65.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共同内群体认同_建构包摄水平更高的上位认同_管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共同内群体认同_建构包摄水平更高的上位认同_管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共同内群体认同_建构包摄水平更高的上位认同_管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共同内群体认同_建构包摄水平更高的上位认同_管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共同内群体认同_建构包摄水平更高的上位认同_管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共同内群体认同_建构包摄水平更高的上位认同_管健.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共同内群体认同_建构包摄水平更高的上位认同_管健.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共同内群体认同_建构包摄水平更高的上位认同_管健.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共同内群体认同_建构包摄水平更高的上位认同_管健.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共同内群体认同_建构包摄水平更高的上位认同_管健.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共同内群体认同_建构包摄水平更高的上位认同_管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共同内群体认同_建构包摄水平更高的上位认同_管健.docx(11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2020年1月第57卷第1期Jan.2020Vol 57 Na 1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OfNorthwestNorm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s)共同内群体认同:建构包摄水平更高的上位认同管健,荣杨(南开大学社会心理学系,天津300351)M要共同内群体认同模型是通过转换个体对群体间边界的认知,以降低群际偏见的中介模型。扩展的接触假设内容通过建构包摄水平更高的上位认同促进认知、情感和行为等积极效应的产生。在实际应用中,模型整合群体特性以及环境因素讨论对上位认同和双重认同的选择,促进社会认同理论与群体认同、文化适应以及跨群体友谊等内容的联结与发展。模

2、型提出了改变个人的社会分类方式以实现偏见降低的新路径和更好达成积极群际关系的社会蓝图。法键词共同内群体认同模型;接触假设;社会认同;社会分类中图分类号B842文献标识码A改章编号10019162(2020)01)039Hl1X)110.16783/ki.nnus.2020.01.005WtM 日期2019-11-22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华民族文化与国家认同研究(17JZDO43);亚洲研究中心项 目“多民族国家的认同竞争与认同调适研究” (AS1801)睇T简介管健(1977),女,天津人,社会学博士,南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社会心理学研究39一、引言分类是

3、人类的独特偏好,分类帮助人们了解事物,有利于个体的认知加工过程。分类亦赋予个体群体归属感,但也由此成为群际偏见的主要线索。分类的出现直接或间接唤醒了刻板印象、偏见和歧视等负面社会行为的发展,独立的群体间也容易引发群际偏见。如何有效的克服和消减由此产生的差异、冲突,乃至争端,共同内群体认同模型应运而生,模型强调通过引入包摄水平更高、包容性更大的群体则可以改变以往社会分类的认知表征,进而达到减少偏见,形成一体感的目的。共同内群体认同模型(CommonIngroupIdentityModel,CIIM)认为,两个原本分离的不同群体的认知表征形成为一个包摄水平更高的上位群体的情况下,群体成员的身份从“

4、我们”和“他们”可以转变为“我们”这样一个更具宽泛意义和包容性的群体身份,内群体积极情感也可以延伸至当前新形成的上位群体,进而减少以往的负面刻板印象、偏见歧视L2。也就是说,群体通过重新进行社会分类可以带来群际关系的改善、群际冲突的消弭3,降低群际竞争4.5,增加群际帮助6,增加群际共同性和相似性的感知8,减少差异性感知9o共同内群体认同命题不仅旨在解决当代社会存留的各种因分别、分离、分裂而产生的社会性问题,更重要的是可以铸牢共同体的心理认同基础,无论是中华民族共同体还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均可借助于共同内群体认同的包容性力量,改善群际关系,将离散的分类融合到更高级别的分类水平中,建构包摄水平更高

5、的上位群体(Superordinalegroup),并形成共同感与一体感。本文从共同内群体认同模型的概念与结构、起源与发展、影响变量、实践效用及未来发展等方面展开讨论,试图揭示其内在的深度机制,并致力于在现实情境中有所助推。二、共同内群体认同模型的结构面向共同内群体认同模型聚焦于社会分类解释群体间行为,认为群际偏见的降低可以通过转换成员关于群体关系的认知表征而实现。当两个群体或多个群体转换为同一个群体时,即成员从最初的“我们”(US)以及“他们”(them)转化成为大家的“我们”(We)时,群体边界的转换使群体层面偏见的认知和动机过程发生转变亦成为可能,进而可以帮助建立和谐的群际关系。在共同内

6、群体认同模型的结构面向中,存在前因条件(causes/experimentalconditions)表征中介(representationalmediators)和结果变量(ConSeqUenCeS)三个层面。前因条件包含认知、感知觉、语言、情感、环境因素等群际互动相关因素;表征中介因素包含三大类,即重新范畴化、范畸化和非范畴化。重新范畴化(recategorization)分享包摄水平群体身份,形成上位认同(同一群体)或双重认同(同一群体下包含两个亚群体);范畴化(CategOriZatiOn)是继续保持完全分离的群体身份,即群体认同(分类群体);非范畴化(de-categorization

7、)表现为单独的个人身份,即无群体认同(无从属群体)。不同认知中介表征带来的结果则涵盖认知、情感和行为等(见图1)0.刖因条件群际依存合作/竞争群体分化相似/知觉实体性/语言表征表延中介J二群体重新范畴化(我们)俩个子群形成一个群体重新范畴化I(我们+而口=我们)J结果变量群体同质性知觉环境情境平等规范/社会影响两个群体范畴化俄们/他们)情感结果面部情绪/积极情感预接触经验情绪启动/认知启动(分离的个体非范畴化.(我/你).图1共同内群体认同模型行为结果帮助/合作/竞争(一)前因条件体群际行为的影响。共同内群体认同模型的前因条件包含了群际依存(intergroupinterdependence)

8、、群体分化(groupdifferentiation)环境情境(environmentalcontext)和预接触经验(pre-contactexperience)0其中,群体依存既涵盖合作,也存在竞争,如群际合作影响群体间关系;群体分化可以显现为知觉群体相似性、知觉群体实体性和语言表征;环境情境包括平等规范的了解和社会影响,例如国际旅居对于认同发展的影响是分阶段和分认同类型的,出国阶段国家认同承诺显著提升,国家认同重新考虑维度显著下降,回国阶段正好相反,非旅居个体认同状态稳定10;预接触经验涵盖了情绪启动和认知启动。共同内群体认同自提出以来取得了大量的实证性结果,一方面测量验证模型的稳健性,

9、另一方面实证性研究也保证了模型的进步丰富化。自变量的类型可以扩展至想象接触的内容,实验控制参与者进行想象接触可以通过重新范畴化的中介路径预测现实情境的接触意愿。部分研究尝试取消接触的前提条件,人为操作产生心理上的群体联结,例如弱势群体受到歧视会自动和其他弱势群体形成共同内群体的联结进而对其表现出积极态度和亲密感12;或直接控制操作不同的范畴化水平影响集群行为倾向和愤怒情绪等结果13,独立于先前的接触经验,从而更为直观地看到群体表征对个(二)表征中介表征中介因素存在两种可转换的备选项,非范畴化和重新范畴化。前者强调降低群体的表征,个体不再具有该分类水平的群体认同;后者则主张不消除分类,建构一个包

10、摄水平更高的群体范畴。群际偏见的形式通常为内群体增强而不是外群体降低,影响结果是拉近与内群体成员的关系,而对外群体成员的心理距离影响较弱,由此,上述两种群体表征降低偏见的实现路径存在差异。非范畴化是将自己从内群体中移除,进而成为外群体成员,此时群际偏见的降低是由于对内群体成员的积极取向减少而达成。但是这种方式在现实情境中相对困难,个体在社会中很难消除群体身份,达成理论视野中的非范畴化。重新范畴化则是通过扩大内群体范围,增加对先前外群体的积极群体印象,强化更为积极的评价来减少群际偏见。这一过程可能在接触初期改变并不显著,但随着接触的深入,相似性会逐渐凸显,有区别的个性内容也会逐步发展,基于内群体

11、身份的积极偏见会促进更多的开放式交流和自我表露的机会,诱导产生的群体表征会延伸到认知、情感、动机和行为等多方面,这也是共同内群体认同模型强调的主要策略,最终有效实现群际偏见降低等积极结果。40与此同时,中介表征的表征因子也得到扩展,虽然通过社会认同和自我分类改变所有的范畴化是天方夜谭,但是通过聚焦某一情境下被使用的范畤化内容,可以帮助个体建立多层次交错的范畴化身份结构。Banker和Gaertner通过对重组家庭的研究发现,良好的接触促进和谐,其重要的中介表征因子就是重新范畴化为同一家庭成员身份4。由微观推至宏观,Wohl和Branscombe发现德国人和犹太人重新范畴化为自我分类水平更高的群

12、体可以提升对祖先侵略行为的原谅意愿15。Hehman,Mania和Gaertner发现,在改变分类维度时,存在于种族间的面孔识别优势可以更改为其他划分群体间,证明再分类可以影响个体的编码与检索过程6oJung,Hogg和Lewis以苏格兰独立公投事件为背景考察了次级群体身份(苏格兰身份)和上位群体身份(英国国民认同)转化机制。之后,Jung,Hogg和Choi以朝鲜半岛为背景复制了类似研究,将韩国认同作为次级群体身份,将朝鲜民族认同作为上位群体身份,探讨其转换机制8。由此可见,重新范畤化对于重新形塑群体认同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当然,不同的重新范畴化也会影响最终结果,ShnabeLHalabi和

13、Noor以犹太人和巴基斯坦人为目标群体,发现当建立同为受害者的身份表征时可以有效降低战争伤害性,增加原谅和宽容意愿,而同为犯罪者身份时则出现反向结果,这就要求对重新范畴化进行严格界定,寻找不同情境下明确且合适的重新范畴化身份表征19。此外,重新范畴化的转换操作在不同环境中也可以达到重新形塑的目的,例如,严重的自然灾害虽然破坏性极强,但是可以有效地促进重新范畴化进而提升援助意愿20。厌恶种族主义(aversiveracism)被认为是隐晦表达群际偏见与歧视的新式种族主义21。成熟群体认为自己不具有偏见,但在实际生活中,人们无法拒绝部分造成偏见的文化、认知和动机等因素的力量。有研究者认为偏见的出现

14、可能是一种功能性的正常心理过程,是内群体偏好差异和积极自我需要导致了对外群体的消极情绪和评价,因此部分偏见是不能单纯依赖“消除”的22,23。此时共同内群体认同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它可以转化接触动机,通过重新范畴化促进个体拓展群体范围,改变内群体偏好和外群体排斥的分类边界,进而改善群际关系24,25。(三)结果变量共同内群体认同的前因变量和结果变量有很强的因果关系,如群际合作互动可以增强对群体成员的积极评价,平等地位的接触和感知觉线索可以显著减少群际差异,环境和社会规范可以助推发展共同的内群体认同,合作和竞争的交互活动可以提供更多的群际互动机会,促进产生同一群体表征。结果变量的研究极大地丰富了该

15、模型的适应内容与助益范围。认知结果中,重新范畴化可以促进对他人回忆出更多积极信息,缓和知觉歧视,强化组织承诺28,也可以负向预测外群体的社会距离2;情感结果中,重新范畴化可以影响个体情感内容,如缓解群际接触的焦虑,缓和对不公平的愤怒情绪28,增进对外群体的共情20等。评价结果中,重新范畴化可以有效降低对外群体的低人性化评判,平缓战争的伤害性30.31,降低偏见敏感性和集群行为倾向,进而达成对未来群际关系的乐观态度与和平愿景28,32。在行为结果上,重新范畴化促进移情的增加,展现更多的帮助行为和利他行为3,有效降低为维持群际差异而出现的防御性助人行为,给予外群体更多的自主性帮助534。共同内群体认同模型在前因条件、中介表征和结果效应的实证性拓展丰富了模型的架构,前因内容中扩展性接触帮助解决实际情境下不适合发生直接接触的群体间问题;中介表征内容对群际范畴抽象归纳使它可以涵盖众多的群体范围,解决更为广泛的群际问题;结果效应加入多样性研究内容与变量,形成更为实际的深远影响。三、共同内群体认同模型的进一步发展社会分类既不是天然形成,也不是凭空捏造,更不能一蹴而就。社会分类具有流动性,个体可以属于不同的群体,这些群体根据不同的包容性水平,分层次地组织在一起。情境因素、感知目标、过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 > 管理论文

copyright@ 2008-2023 yzwku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2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