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荆楚岁时记》看魏晋南北朝的端午节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荆楚岁时记》看魏晋南北朝的端午节俗.docx(8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从荆楚岁时记看魏晋南北朝的端午节俗摘要:荆楚岁时记是中国民俗学发展史上的一部重要民俗志著作,它成书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系统地记载了该时期荆楚地区的岁时节庆,是研究该时期该地区岁时节日的重要资料。本文以端午节为例,对其节俗形态进行分析归纳。关键词:荆楚;端午节荆楚岁时记是我国南北朝时期著名学者宗懊所撰写的一部描述荆楚岁时风物的专著,它为研究我国南方荆楚地区的历史和民俗提供了大量珍贵的资料。宗慎在荆楚岁时记中第一次系统地、如实地记录了荆楚地区一年内依次进行的岁时节日习俗,这些节日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团圆型的,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都是合家团聚的固定节日。二是迷信型的,如正月十五祭蚕神、寒食禁火
2、等,寄托了人们趋善求吉的美好愿望。三是农事型的,如春分、社日等,提醒人们不误农时,及时耕种。四是娱乐型的,如春节、七夕乞巧等,举行各种文娱活动。五是宗教型的,如四月八日浴佛节,七月十五日中元节等,这些宗教节日在各地流行。本文试图以端午节为例,浅析荆楚岁时记中所描写的魏晋南北朝时期荆楚地区的端午节俗。一、荆楚岁时记有关端午节的来源端午节约始于春秋战国之际。它的起源大致有四种:第一种源于纪念屈原于五月初五投汨罗江,依据便是宗慎的荆楚岁时记记载竞渡起源之说。第二种说法是龙的节日,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列出有关典籍中的一百零一条记载,推论端午本是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第三种说法源于恶日,依据是风俗
3、通义、论衡、后汉书等涉及“不举五月子”的内容。第四种说法是端午源于夏至,依据是南朝宋人范晔的后汉书礼仪志中说,汉代五月五日风俗源于夏周时的夏至节。各种说法中,民间流行最广、最有影响的是第一种。仲夏五月最重要的节令是夏至,礼记月令记载,“是月也,日长至,阴阳争,死生分。君子斋戒,处必掩身,毋躁,止声色,毋或进,薄滋味,毋致和,节嗜欲,定心气。百官静事毋刑,以定晏阴之所成J这段话的意思是夏至是阴气与阳气、死气与生气激烈争斗的时节,人们在这一时段,要保持身心的安定,要禁绝各种情欲,尤其是色欲;行政事务要采取“无为”的治理方式。众所周知,荆楚岁时记是以荆楚地区的岁时节令、风物故事为记录范围的。荆楚地域
4、的广狭,随历史时期的不同而有所变易。诗经商颂殷武中最早出现“荆楚”连称,诗中提到殷王武丁“奋伐荆楚”的史事。荆楚岁时记记载,“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故拜命舟楫以拯之。”这段记载把屈原和端午节紧紧联系在一起,龙舟竞渡是为了救起投江的诗人而留下的遗俗。南朝吴钧在续齐谐记中记载,“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汉建武中,长沙欧回,见人自称三闾大夫,谓回曰:尝见祭甚善,但常患蛟龙所窃。今若有愚,可以练树叶塞其上,以五彩丝约之,此二物蛟龙所惮也回依言,后乃复见感之。今人五日作粽子,带五色丝及练叶,皆是汨罗之遗风也。”正是如此,端午节也因为它的人文内涵的增
5、强而提升了它在民族生活中的地位,而且这种历史文化传统也因为依托端午节能够持久地有效地传承。二、荆楚岁时记中端午节的节俗荆楚地域辽阔,建国时间长久,楚文化十分丰富,它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最典型的就是每年五月五日的端午节,这一本来带有楚地巫风的古老节日,后来又演变为纪念楚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富有积极意义的节日。荆楚岁时记记录了当时复合南北五月习俗的端午节,并且以纪念屈原为中心主题。节日风俗的形成过程是一种历史的积淀过程,它是一个潜移默化、节奏缓慢的发展过程,渗入历代人们生活方式的细微末节,表现出一定时代人民的心理特征、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荆楚岁时记具体描写了竞渡、
6、吃粽子、驱邪避毒、采药斗草四个方面:(一)竞渡荆楚岁时记记载,“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故并命舟楫以拯之。舸舟取其轻利,谓之飞凫,一自以为水军,一自以为水马。州将及土人悉临水观之J竞渡是划船者之间的技术与体能的较量,水军与水马作为竞技的双方在水上的比试,在当时应该是传承楚越之地古老的水神祭祀仪式。事实上,水军与水马的交战,象征着阴阳二气的争斗。发展到现在,竞渡演变为赛龙舟,而赛龙舟也是端午节最具代表性、广泛性的民间活动,也是最富刺激性、最为壮观的活动。尤其是在屈原的故乡一一湖北省三峡地区的秫归县,龙舟竞渡的龙船调更是别具特色的比赛,有一整套程式和腔调。而且,值得我们注意的是,
7、三峡地区是屈原的故乡,是端午节的发祥地,这儿的端午节也独立标格,别具特色。一般地方一年只过一个端午节,而三峡地区却习惯过三个端午节:人们称五月五日为头端阳,五月十五日为大端阳,五月二十五为末端阳。相传在当年五月五日,屈原投汨罗江后,三峡地区的人民万分悲痛,乡亲们划着小船日夜兼程,前往洞庭湖东岸的汨罗江寻找屈原遗体,结果只找到了屈原的衣帽。乡亲们将屈原的衣冠接回故乡,修建了屈原的衣冠冢。从五月初五屈原殉难,到五月二十五日秫归人民祭祀屈原衣冠冢落成,前后忙碌了2O天时间,从头端阳一直忙到末端阳,从此三峡人民就以过三个端阳节的形式缅怀屈原。(二)吃粽子吃粽子也是端午节的重要习俗之一,起源于对屈原的祭
8、奠。荆楚岁时记记载,“夏至节日,食粽。”吴钧在续齐谐记中记载,“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J目的是让水中动物吃饱了,就不再伤害诗人的躯体。以后的吃粽子便是从吃竹筒米演化而来的。端午节家家都要吃粽子。粽子以箸叶包糯米做成,就外形而言就三角粽、一角粽、方粽,还有小粽联束成串,在唐时称为“百索粽”。端午节吃粽子的风俗在魏晋时代已经十分盛行了,晋周处风土记记载,“仲夏端午,端,初也。俗重此日与夏至同。先节一日,又以菰叶裹黏米,以栗枣灰汁煮令熟,节日尝。煮肥龟令极熟,去骨加盐鼓麻蓼,名曰范龟。黏米一名粳,一曰角黍,盖取阴尚阳包裹末之象也。龟表肉里,阳内阴外之形,所以赞时
9、也。”详细地描述了粽子(角黍)的做法。从粽的制作与食用看,粽子是南方民族的传统食品,也是南方传统的祭品。(三)驱邪避毒荆楚岁时记言“五月俗称恶月,多禁”。五月为仲夏,气候潮润暖热,蚊虫繁衍,疾病滋生。正因为此季疾病多发,在人类社会早期,这些都极易夺去人们的生命,人们由此产生了原始的畏惧和禁忌思想,所以,人们在避毒的同时,也进行驱邪。端午许多风俗都同时具有驱邪避毒的意义。荆楚岁时记记载,“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四民并踏百草。今人又有斗百草之戏。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以菖蒲或缕或屑,以泛酒。是日竞渡,采杂药。以五彩丝系臂,名曰辟兵,令人不瘟病。又有条达等织组杂物,以相赠遗。取鸩鹤教之语。
10、”荆楚地区的端午节节庆活动很多,热闹非凡。从五月开始,天气逐渐炎热,江南地区进入梅雨季节,潮湿闷热,各种病菌和蛇虫蚊蝇大量滋生繁殖,是多种疾病的高发期。在这种气候条件下,人们必然赋予端午节以防病灭病的节日活动内容。在门户上悬挂艾草,是为了驱除毒气。以五彩丝线系于手臂,为辟兵鬼之气,人不得瘟病。并以彩色织物互相赠送,互相祝福。这些五彩织物,俗称长命缕,或续命缕。端午节的饮食,则是饮菖蒲过滤的酒,吃粽子。所饮菖蒲酒,后来发展为端午节的专用酒雄黄酒,取以毒攻毒之意。(四)采药斗草,调教八哥前文已经提到人们曾将五月五日视为“恶月”“恶日”,积极对付恶月、恶日的办法当然是以药克毒。战国时代成书的夏小正就
11、已记载:“此日蓄采众药以蠲除毒气J荆楚岁时记记载“是日(五月五日)竞采杂药。”甚至古人认为有些药只能在端阳这一天采摘,荆楚岁时记记载,“宗测字文度,尝以五月五日鸡未鸣时采艾,见似人处,揽而取之,用灸有验J这不仅要在端阳这天采,还非得在端阳鸡鸣之前采方有奇效。端阳还有一个节令习俗便是斗草。据荆楚岁时记记载,“五月五日,四民并蹋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戏。”这是一种户外踏青游戏,以各自所采花草的名目为对。另外,荆楚岁时记里还有一个端阳风俗的记载是“取鸩令语”:“取鸩鹤脚之语。此月鸩鸽子毛羽新成,俗好登巢取养之,以教其语也J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到了魏晋南北现代交际朝时期,荆楚地区的端午节已增加了一些娱乐意
12、义,发展为具有多种内容的新的复合节日。三、荆楚岁时记中的端午节内蕴荆楚岁时记中记载的端午节,是融合了南北文化的新的复合节日,体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的民俗观念以及他们对时间性质的理解。但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荆楚岁时记中所记载的端午节的诸多民俗活动,就上文提到的竞渡、吃粽子、驱邪避毒、采药斗草等等,都脱离不了最初的辟邪禳灾的原始意义,即便后来以纪念屈原为主题,但这也只是人们对伟大爱国主义者的怀念,将史实的意义附会到了节日上,使这个节日具有了更多更深层次的意义而已。荆楚岁时记从岁时民俗的角度再现了广大中下层民众的社会生活情状,弥补了官修史书在历史内容上的缺陷,先秦时期的甲骨文、金文、尚书、春秋、
13、左传、国语、战国策等,都是记载王侯贵族的活动,基本上找不到人民群众历史活动的影子。汉代开始形成的纪传体二十四史,更是历代帝王的家谱,都是对统治者的歌功颂德之作。在官方的史书中找不到关于人民群众的记载,即使偶尔见到劳动群众的零编断简,也是充满了鄙视、污蔑、诅咒、鞭笞、虐杀等恐怖性内容。宗慎的荆楚岁时记则不然。书中所展示的,完全是荆楚地区普通百姓的节俗活动。他以普通百姓一员的身份,写出了他们的生产、生活、节庆中的服饰、饮食、娱乐、体育、宗教迷信活动,写出了他们的欢乐和忧愁,写出了他们对健康生活的期盼,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俨然活脱脱的一幅荆楚民间的风俗画卷。这种详尽、鲜活的普通百姓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14、的图景,是从官方的史书中怎么也找不到的。因此,荆楚岁时记是一部描写荆楚地区岁时风物的民俗学专书,是现今保存最为完整的一部。这部记录了古代荆楚大地岁时节令、风物故事的笔记体散文,对我们今天研究有关荆楚地区的历史和民俗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大量珍贵的资料。参考文献1宗慷.荆楚岁时记ML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2萧放.荆楚岁时记研究一一兼论传统中国民众生活中的时间观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3巫瑞书.南方传统节日与楚文化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4黎亮,张琳琳,节令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5霍松林.中国风俗大辞典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91.6常建华.岁时节日里的中国ML北京:中华书局,2006.7傅德岷.中国八大传统节日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8马启峻.浅谈荆楚岁时记的民俗学价值J六安师专学报,1995(4).9周征松.荆楚岁时记的历史学阐释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