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山理论生态文明建设调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两山理论生态文明建设调研.docx(6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两山理论生态文明建设调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内容,深刻揭示了发展与保护的本质关系,带来的是发展理念和方式的深刻转变,也是执政理念和方式的深刻转变。一、我市实现“两山”理论实践转化的重大意义(一)实现我市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迫切需要。指出,“如果把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的优势,那么绿水青山也就变成了金山银山”。我们必须深刻认识“两山”理论的内涵和要求,不断拓宽“两山”理论实践转化的路径,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加快转变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使绿水青山持续发挥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银行”。(二
2、)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迫切需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实在的公共产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对绿水青山、优质生态产品的需求更加迫切。“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发展经济是为了民生,保护生态环境同样也是为了民生。拓宽“两山”理论实践转化路径,就是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所想、所盼、所急。建立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生态产品,做到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有助于满足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新期待,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三)助推我市“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建设的迫切需要。我市是国家发展战略性水源地,在国家主
3、体功能区规划中,我市属于限制开发区,是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特殊的地理区位和生态环境,意味着我市抓发展比省内外其他地市面临着更多的限制、更严的约束及更多的挑战。我市必须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拓宽“两山”理论实践转化路径,不断寻求新的增长点和驱动力,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助推我市加快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二、我市实现“两山”理论实践转化的现实基础(一)生态环境优良。*年,我市森林覆盖率达*%,地表水断面达标率*%,丹江口水库水质稳定保持在ii类以上。我市*个省控、国控考核断面达到或好于iii断面比例*%,优良天气达标率*%,pm*平均浓度*Ugm*,pm*平均浓度*口gm
4、*,中心城区和*个县(市、区)环境空气质量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和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均达到*%。我市成为气净、水净、土净的“三净之地”,绿色成为了我市最靓丽的底色。(二)产业发展提质。近年来,我市通过构建“一主四优多支撑“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乘用车从小到大,商用车迈向中高端,新能源车快速成长。(三)机制逐步健全。我市成立了高规格环境保护委员会;建立了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第三方考核机制;建立了以“河长制”为重点的流域环境管理体制、水环境质量横向生态补偿机制;颁布了市生态文明建设条例市扬尘污染防治条例等地方法规。(四)生态意识增强。我市创建生态乡镇
5、*个、生态村*个,创建绿色学校*所、绿色社区*个、绿色机关*个、绿色企业*家、绿色家庭*户。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日(*月*日)确定为我市“生态文明日”,开展生态文明“五进”系列宣讲。“两山”理念正在牢固树立,绿色发展观逐步形成,社会公众关心环保、支持环保、参与环保的氛围显著增强。三、我市拓宽“两山”理论实践转化路径的难点(一)“转”的潜力后劲不足。一方面,主观上对“两山”理论的实践转化认识不足。一些领导干部和企业对“两山”理论的认识存在片面性,忽略了“绿水青山”内在的、精神上的无形价值,加上对“两山”理论实践转化缺乏长远规划,产生了“盲目照搬”、“偏重短期效益”等问题;另一方面,“两山”转化
6、路径的科技含量较低。生态农业、生态旅游是当前我市“两山”理论实践转化的主流路径,但其中的科技含量与附加值都比较低。(二)“转”的要素保障不全。一方面,人才、科技、政策、财税金融、交通、平台、市场等要素存在短板,难以对“两山”理论实践转化形成系统性支撑;另一方面,与“两山”建设相关的各类政策“碎片化”,难以对“两山”理论实践转化提供立体化全方位服务。(三)“转”的资源家底不清。大多数生态资源具有公共物品属性,难以通过现有市场实现其价值。目前,我市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制度尚不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主体中的所有权和使用权边界不清晰,生态资源价值评价体系和价值核算标准也尚未建立,生态产品的价值无法有效核算
7、。(四)“转”的路径模式不多。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生态系统需要整体经营才能发挥最大的价值,但目前我市资源使用权分散,仅仅依靠生态农业模式、生态旅游模式难以形成生态资源经营的规模效应。四、我市拓宽“两山”理论实践转化路径的对策(一)建立生态资源调查和价值评价机制,摸清转化家底。一是推进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健全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制度,清晰界定自然资源资产产权主体,划清所有权和使用权边界。二是开展生态资源信息调查。摸清各类生态资源数量、质量等底数,实行生态资源动态监测制度,建立开放共享的生态资源信息云平台。三是建立生态资源价值评价体系和核算标准。探索建立反映生态资源保护和开发成本的价值核算方法
8、和体现市场供需关系的生态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构建生态资源价值评价体系。以试点的形式探索开展以生态资源实物量为重点的生态价值核算。(二)科学推进生态资源开发利用,丰富转化模式。一是拓展生态资源价值实现模式。科学运用先进技术实施精深加工,拓展延伸生态资源产业链和价值链。依托洁净水源、清洁空气等自然条件,适度发展数字经济、洁净医药等环境友好型产业。依托优美自然风光、历史文化遗存,打造旅游与康养休闲融合发展的生态旅游模式。加快培育生态产品市场经营开发主体,鼓励盘活废弃矿山、工业遗址、古旧村落等存量资源,推进相关资源权益集中流转经营。健全碳排放权交易机制,探索建立碳汇权益交易试点。二是加强生态产品保护补偿
9、机制建设。探索设立市场化产业发展基金,通过发行企业生态债券和社会捐助等方式,拓宽生态保护补偿资金渠道。健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提高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成本。开展生态环境损害评估,健全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方法和实施机制。(三)探索特色生态资源产品溢价渠道,提升转化后劲。一是提升“两山”转化的科技化运用。利用科技手段提升传统农业种植水平,促进资源利用“变废为宝”和循环利用,实现农业生产提质增效。二是加强“两山”理论实践转化的品牌化经营。着眼于生态资源的保值增值与个性化、差异化发展带来的生态价值溢价效应,着力推进优质农产品标准化、品牌化建设。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兴经营主体,
10、努力提升市场化竞争能力,发挥典型引领作用。三是推进“两山”理论实践转化的市场化对接。探索建立生态资源交易中心,积极参加与生态资源相关的推介博览会,组织开展生态资源线上云交易、云招商,推进供给方与需求方、资源方与投资方高效对接,发挥电商平台资源、渠道优势,推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便捷的渠道和方式开展交易。(四)强化要素支撑保障,夯实转化基础。一是加大绿色金融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和个人依法依规开展水权、林权等使用权抵押、产品订单抵押等绿色信贷业务,探索“生态资产权益抵押+项目贷”模式。在具备条件的地区探索古屋贷等金融产品创新。二是优化城市营商环境。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和“清减降”行动,深化“互联网+
11、政府服务”建设,推行“网上办事,不见面审批”,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整合政府、社会资源,搭建企业服务平台,以最优“软环境”服务并造就发展“硬实力”。三(二)探索特色生态资源产品溢价渠道,提升转化后劲。一是提升“两山”转化的科技化运用。利用科技手段提升传统农业种植水平,促进资源利用“变废为宝”和循环利用,实现农业生产提质增效。二是加强“两山”理论实践转化的品牌化经营。着眼于生态资源的保值增值与个性化、差异化发展带来的生态价值溢价效应,着力推进优质农产品标准化、品牌化建设。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兴经营主体,努力提升市场化竞争能力,发挥典型引领作用。三是推进“两山”理论实践转化的市场化对接。探索建立生态资源交易中心,积极参加与生态资源相关的推介博览会,组织开展生态资源线上云交易、云招商,推进供给方与需求方、资源方与投资方高效对接,发挥电商平台资源、渠道优势,推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便捷的渠道和方式开展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