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上半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研讨发言材料心得体会6篇(含中心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4上半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研讨发言材料心得体会6篇(含中心组).docx(39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2024年中心组发言: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为兴边富民贡献能源力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研讨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走深走实以“两个结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会:创新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不断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讨发言材料2024年中心组发言: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为兴边富民贡献能源力量近期中共中央政治局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集体学习,XX书记主持省委常委会会议,传达学习了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内容。我们要深刻学习领会,在全面学习贯彻党的XX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过程中,针对当前铸牢
2、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挑战,认真落实相关工作,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一、进一步明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任务。2023年10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我们要大力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凝聚磅礴力量。以中华民族大团结促进中国式现代化。”我认为,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要加强理论研究、宣传教育、政策法规体系建设。在理论研究方面,要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在宣传教育方面,要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
3、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制度和政策法规层面,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健全民族政策和法律法规体系,推动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二十、二、高度重视和全面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反复强调大力培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19年9月在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第一次将其概括为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将其确定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主线,进一步阐述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内涵和重大意义,同时进一步明确提出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清晰标定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
4、中的主线地位,为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从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高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要以主线来统领民族工作,抓住重点,带动全局,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三、结合我局实际,深入实施兴边富民行动。在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专题学习会上,景俊海书记要求,要着力加快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深入实施兴边富民行动。我局结合实际,深入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支持重点边境村建设要求,一方面在推进新能源乡村振兴工程过程中,着重关注边境市县,指导相关边境地区做
5、好资源详查工作,通过调度、视频会、座谈等多种方式加强政策指导,帮助边境村引入条件更好的项目建设主体,确保项目收益达到预期目标。一方面做好重点帮扶的边境村麻线村的包保帮扶工作,派驻驻村工作队,持续开展光伏项目帮扶,规范使用发电收益,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探索乡村旅游等项目促进人气聚集,抓好民族地区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补齐社会事业短板,进一步增强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进程,必然是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必然是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过程。”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56个民族都是大家庭中的一员,只有家庭成员的关系融洽了、感情加深
6、了,大家庭才能和谐美满、欣欣向荣。我们要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旗帜,推进各民族人口流动融居,持续巩固深化各族群众和谐相处、和睦相亲的大好局面,引导各族群众广泛交往、全面交流,让民族团结进步之花在吉林大地绚丽绽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研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项系统工程。作为一名党员干部,要完整准确全面把握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深刻理解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深刻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必然性、极端重要性和现实针对性,使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与大家共同学习交流。一、坚持以政治引领民族团结,确保新时代民族工作沿着正确方向阔步前行做好民
7、族工作,关键在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要全面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内蒙古自治区70多年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光辉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民族工作成功的根本保证、也是各民族大团结的根本保证。作为民族地区的党员干部,必须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增强“四
8、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不断增强“五个认同”,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二、坚持以文化浸润民族团结,引领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守望相助、齐心奋斗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旗帜,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基础。要坚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增进一体,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让各族群众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要创新工作方式和载体,全面深入持久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把各族群
9、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要采取有力措施,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不断提高各族群众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水平,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三、坚持以工作推动民族团结,不断助力乌拉特中旗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高质量发展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因此,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内蒙古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最好牧场为航天、三千孤儿入内蒙、克服困难捐粮畜、齐心协力建包钢等民族团结的故
10、事代代相传。乌拉特中旗“国家的孩子”展馆是我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体现,我们要立足岗位优势,不断为“国家的孩子”展馆添砖助力,挖掘、传承、弘扬好“三千孤儿入内蒙”中蕴藏的爱国、团结、奉献、牺牲精神,用行动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践行守望相助理念,全面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引导各族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精心呵护好“模范自治区”崇高荣誉,为推动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作出应有的贡献。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走深走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新时代民族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特点,深刻把握党和国家事业发
11、展对民族工作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创造性提出的重大原创性论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高等院校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大使命,是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重要阵地,在厚植各民族师生爱国主义情怀、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中,边疆民族地区高校承担着促进边疆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为边疆民族地区培养新时代优秀人才的重要任务,应当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发挥引领作用。以丰硕理论研究成果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基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形成中国自主
12、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作为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必须主动承担起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使命,充分挖掘边疆民族地区的历史文化资源,立足“四个共同”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重大基础性问题研究。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人才队伍建设,激发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专家学者进行科研活动搭好平台、建好条件,加快形成中国自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以文化传承创新增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认同。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大学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
13、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大学校园的有机融合,不仅是高校教学育人的独特资源,也能够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支撑。边疆民族地区高校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贯穿到办学治校、立德树人的全过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边疆民族地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构建增强文化认同的长效机制,打造先进文化高地,引导各族师生树立正确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以卓越育
14、人实效贡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人才力量。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输送高素质人才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之一,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于人才培养全链条,打造课程教学、专题教育、实践活动等有机衔接、相辅相成的育人体系。近年来,随着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的推进,边疆民族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有了很大改善,边疆民族地区各族群众努力发展生产、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空前强烈。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应当充分发挥高校人才资源优势、科技创新优势,着力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为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未来,更要积极引导毕业
15、生到边疆民族地区建功立业,为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搭建起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连心桥”,促进各族群众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未来,凝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广泛共识。以国际传播优势讲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中国故事。在国际传播领域,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具有独特优势,不仅能为推动国际交流合作提供渠道平台,更能搭建起教育交流、文化交融、民心相通的纽带。因此,要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国际交流与合作功能,抢抓共建“一带一路”等重大发展契机,在共商共建共享中深化国际科技和人文交流合作,在此过程中充分展现我国各民族和衷共济、团结奋斗的生动局面,夯实国际关系发展的民意基础。
16、边疆民族地区高校要切实增强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能力本领,通过多种渠道讲好各民族团结奋斗的真实故事,强调美美与共、和谐共生,为向世界展示更加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作出更大贡献。以“两个结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两个结合”把各民族紧紧凝聚成牢固的民族共同体,同时也持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指引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开辟新境界。新时代须不断深化“两个结合”,使之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发挥关键引领作用,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两个结合”蕴含的磅礴伟力为中华民族持续赋能中国共产党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旗帜,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一度一盘散沙的旧中国不断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日渐昌盛的新中国形成牢不可破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的指引下,优秀传统文化中固有的家国情怀、民族情结和担当精神等被充分激活,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信仰信心牢固树立,中国共产党拥有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双重特质,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