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与创新-——新时期中国电影声音发展剖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承与创新-——新时期中国电影声音发展剖析.docx(19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传承与创新新时期中国电影声音发展剖析InheritanceandInnovationiAnalysisofChineseFilmSoundDevelopmentintheNewPeriod作者:张晋辉/姚国强作者简介:张晋辉,男,陕西西安人,艺术学博士,西安文理学院艺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电影历史及理论研究。西安710065;姚国强,男,北京人,北京电影学院声音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电影声音创作及理论,声音美学,声音人类学,电影教育研究。北京100088原文出处:唐都学刊(西安)2016年第20161期第87-94页内容提要:中国电影有声时代的到来及声音在电影中的推广应用,其进程与世界电
2、影发展进程基本同步。因中国电影受国情和意识形态的影响较之别国尤为深重,且观众接受习惯、市场因素及影片制作的科技水平都对电影声音的创作产生了影响。其中,带给中国电影声音创作影响最深远的因素,与中国电影发展进程中的因素基本一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面对不同的政治运动和评价标准,特别在经历了“文革”的颠沛顿挫后,中国电影重新焕发了青春,而中国电影声音的发展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在新时期,创作观念、声音理论、艺术教育等方面,电影声音都作出了努力并取得了不凡成绩,这给声音研究打下了学理基础。TheadventofChinesemoviesoundwithitssoundpopularizationandapp
3、licationisalmostatthesametimeasthatintheworld.However,Chinesefilmsaremoreinfluencedbynationalconditionsandideologythanforeignfilms,theaudience,sappreciation,marketfactorsaswellasscienceandtechnologyleveloffilmproductionhaveaffectedthemoviesoundcreation.Thegreatestfactorofaffectingthefilmsoundeffecti
4、sthesameasthatofthedevelopmentprocessofChinesefilmmaking.Chinesefilmsatdifferenttimesarefacedwithdifferentpoliticalenvironmentsandevaluationcriteria.Attheendofthedisastrousten-yearCulturalRevolution,Chinesefilmshaveshownrenewedvitality,meanwhile,Chinesefilmsounddevelopmentalsohasmadegreaterprogress.
5、Intheneweraofthishistoricalperiod,thecreativeconcept,theoreticalexplorationandartseducationofChinesefilmsoundhaveachievedverygoodresults,havinglaidasolidfoundationinthefilmsoundresearch.期刊名称:影视艺术复印期号:2016年06期关键词:电影声音/新时期/声音观念/录音技术/moviesound/newera/soundidcas/r。Cordingtechnology标题注释:2015年度“中国电影声音学术理
6、论研究”(XGH201501)阶段性成果。中图分类号:J9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0300(2016)01008708大众文化是由商人所雇佣的技师制造出来的,它的受众是被动的消费者,他们有限的参与仅仅在于买不买。简而言之,大众文化的统治者开发大众的文化需求是为了获取利润并维护他们的阶级统治大众文化是一种生气勃勃的、革命性的力量,瓦解了阶级、传统和品位的旧有藩篱,并消融了所有文化的区分口。电影自问世以来,首先是以科技珍品的形象面世的,有的学者认为电影远非仅仅只要满足银幕前的观众,它更是涉及其他很多种人需要的工业。制片业、银行、政府、投资老板、制片经理、技术发明家、导演一种类似家族族谱
7、似的关系,影响着电影的生产。每一格胶片上的所有因素一人物、色彩、声音、构图、背景、道具,经过仔细观察,都可以看到隐藏在其后的端倪,这些因素者B是来自各方面条件妥协的结果。对电影的考察可以来自许多方面,但是不论从艺术、商业或者政治的角度,都不得不强调它许多其他艺术部类不可比拟的影响力。事实上,电影作为一种渗透力极强的现代产物,改变着人们所谓现代化的生活观念和方式2。所以,贾克瓦伦堤就表示:电影制作是艺术和商业的联姻引。而无论电影作为商业还是艺术,都会受到时代风潮和政治格局的深刻影响。电影声音和电影发展的命运基本上是大同小异的。它们基本上都走过了从面世到推广再到后来努力争取地位呼吁进入艺术殿堂,直
8、到最终被普遍接受这样的历史发展脉络。人们对电影的认知经历了从新奇杂耍的视觉奇观到科学珍品,到大工业流水线模式到艺术品再到娱乐消费大众文化这样的更迭变迁过程。同样,对电影声音的认知体悟也历经了银幕下的乐队伴奏、弁士解说到蜡盘发声/片上发声,再从单声道、双声道、立体声、数字立体声到全景声等技术上的飞跃进步。从电影声音理论研究层面看,也经历了无声抉择、有声讨论、全面接受到精益求精这样的发展脉络。其实,考证一下历史就可以知道,电影声音与电影的结合并不是那么浑然天成的,而是经历了尖锐激烈的论辩甚至是斗争,电影声音才获得了今天这样无可替代亦不可或缺的艺术地位。时至今日,在电影制作流程中或者在电影理论界,仍
9、存在着轻视电影声音和电影声音学术研究这样的不良现象,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就像大卫波德维尔在电影艺术:形式与风格中描述的那样:”许多人会认为,真正构成电影的是影像的变化,而声音不过是配角罢了。他们以为,在电影中所听到的声音,是呈现在银幕上的人或物所发出的。4不过,波德维尔并不是自己书中所说的他们那一类人。他认为:我们知道,在影片的制作过程中,声音与影像的录制不但可以分开,并且可以单独处理。事实上,声音与其他电影技巧一样,弹性丰富而且变化多端。甚至他还认为声音可能是所有电影技术中,最难分析研究的一项。人们已经习惯生活在有声音的环境中了,人们习惯把声音视为只是电影流动影像的附属品。在影片中,声音及
10、其构成形式相当难以捉摸,但这种特质也是声音之所以如此具有威力的原因之一:声音可以达成强大的效果而引起注意5。因此,波德维尔建议人们,要研究电影声音就应该改变认知方式,必须先学习如何来听电影。与此相近的说法是乔治卢卡斯的观点,其不但专门开发了电影声音监听标准THX模式,而且还明确地表示声音是体验的一半。以此类推可知,声音设计也占据了电影制作的半壁江山4。大卫刘易斯尤多,这位美国电影声音剪辑工会的资深声音工作者就曾调侃那些不重视声音的人们:现在进到棚里来听样带恐怕不是个好主意因为在我完成之后,你将臣服于我。”5这一点,从声音工作者的认可度上也能得到证明:相对于电影摄影师的地位,录音界的“明星寥寥无
11、几,极少有人可以享受某些摄影师或者美工师一样的盛名。一是因为音效工作者多是工程师或技工,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地施展着特殊才能。他们工作勤恳、才华横溢,但大都籍籍无名。另一个原因是声音从未引起过与抢眼的电影视觉同等的重视6。在中国电影发展的道路上,对电影声音的看法也是众说纷纭,有人反对,有人积极欢迎,还有人不置可否。可以说,关于电影声音的重要性甚至必要性一直都有争论,这一点在中国早期的电影中最为突出。而在中国电影发展到了新时期,电影的艺术地位被重新恢复,电影工作者可以按照电影艺术自身的特性和规律稳步向前发展。而同时,电影声音的艺术地位、电影声音的理论观念以及电影声音的艺术创作都在经历着一场巨大的变
12、革。那么,中国电影在经历了动荡不安的“文革之后,面对新时期的到来,是否能像早期中国电影那样,取得新现实主义始于中国”这样的赞誉,或者再次在世界影坛掀起中国电影年”这样的广泛关注和光辉成就呢?答案是肯定的。在以“第五代电影人崛起为标志的中国电影新时期,中国电影三代导演人同台竞技,既相互独立又彼此学习融通,使得中国电影在国际各大电影节上不断取得佳绩。1979年,全国电影观众达到了293亿,平均每天有7000万人在看电影,成为中国电影难以逾越的高峰,被电影界称为中国电影复兴之年。新时期的中国电影取得的这些骄人成就,肯定不是个别导演的单兵作战突出重围,而是中国电影人集体发力的结果,更是和电影幕后工作者
13、们的辛勤付出密切相关。而中国的电影声音工作者们和电影界的前辈、同辈一样,仍继续默默无闻地用自己的才能和智慧为中国电影的勃兴埋头苦干。一、新时期的电影声音观念:延伸和拓展1930年,中国电影歌女红牡丹的摄制和上映,标志着中国有声电影的诞生。虽然在电影史学界存在着对歌女红牡丹是不是中国第一部有声片的争论和质疑,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国有声片的开始和世界电影有声片诞生标志爵士歌王上映时间上相差不多。中国有声电影到现在已经走过了80多年的风雨历程70虽然中国电影声音时代开启很早,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的电影录音技术可以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录音技术相媲美。世界范围内的电影发达国家,基本都是有声片出现后不久,就迅速得
14、到了推广和普及,无声片在很短的时间内销声匿迹。电影观众再也不能忍受不发声的影片了,而中国有声电影的发展并非如此。尤其是在早期中国电影艰难拓荒的时代,只有著名的大导演才有资格使用昂贵的录音设备摄制有声电影,很多年轻的或者还没有成名的导演只能拍摄无声电影,这与他们当时的艺术观念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在中国电影发展的早期阶段,甚至到了新中国成立之前的一段时间里,中国电影出现了无声电影和有声电影共存的局面。中国早期电影理论家们关于声音方面的论断,更多的是集中在电影声音是不是应该存在、电影声音究竟能起多大的作用、电影声音是不是电影的有机组成部分等等这些问题上。如1931年的影戏生活上刊登了一篇有声电影为综合
15、艺术之最完美者的文章。作者芙瑶在文中认为画面是空间的艺术,声音是时间的艺术,有声电影集空间艺术与时间艺术于一身,因此是综合艺术的最完美者8。中国电影第一代导演郑正秋就表示:有声电影,绝不是片子里有了声音,就算是成功的,必须把电影上原有那静默而深刻的美感保存着,更得把音韵与节奏的美感放进去。9妙纺凤也指出:有声片所以能使无声片渐趋淘汰者,乃是因为它完全保存着无声片的长处,而有加进真实的声音,使情感更加浓重,动作愈加真切,环境愈加自然。口0彼时,电影人更多地是把重点放在探讨电影声音如何应用等实践性的问题上。他们甚至认为,继续保持无声电影特有的魅力一表情、动作、深刻的静默,是有声电影能够生存的必要条
16、件。同时这也是有声电影声音创作应该遵循的原则。而在新中国十七年间和文革时期,电影人对电影声音的研究基本上是集中在了电影录音技术、电影录音工艺等技术技能的层面上,而对电影声音观念的建设性意见基本上付之阙如。今天来看,早期电影人那种节制地使用电影声音的观念,不仅仅是受到了经济条件和技术的制约,一定程度上也表现出了老一辈电影人对声音的美学追求。相较而言,新中国成立后的电影声音从业者,更愿意把精力和时间投身到录音技术装备的研发和更新上。在电影声音的录音制作中,新中国各大电影制片厂分别接受了来自不同的电影发达国家的录音设备,从技术应用和经验交流层面都还处于一种学习领会的层面。换言之,能够保证拍摄出来的电影全部有声化,能够在政治环境允许的范围内拍摄电影,已经实属不易了,更遑论电影声音观念的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