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叶广芩《豆汁记》的叙事艺术.docx

上传人:王** 文档编号:1000899 上传时间:2024-03-13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叶广芩《豆汁记》的叙事艺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叶广芩《豆汁记》的叙事艺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叶广芩《豆汁记》的叙事艺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叶广芩《豆汁记》的叙事艺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叶广芩《豆汁记》的叙事艺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叶广芩《豆汁记》的叙事艺术.docx(4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人生81戏,戏MlA生一叶F京出己械叶广苓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小说创作,在20世纪九十年代以一系列家族小说而受到当代文坛的关注,之后又陆续创作出一部分中篇小说,集结成长篇小说状元媒出版,完成了对晚清贵族遗民“金家大宅门的记忆构建。豆汁记就是其中一篇。小说以京剧金玉奴的别名豆汁记为题,暗示了主人公莫姜极富戏剧性的一生,通过她传奇的人生经历和“我们”一家的日常生活,勾勒出老北京满族遗民的生存状态及当时的社会文化风俗。作者将“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的个体的生命体验包含在平淡的叙事氛围中,以深厚的意蕴和朴实的情感慰藉了读者的心灵,力图成为读者心灵的按摩师。一、戏如人生:戏剧戏仿戏曲金玉奴是一出经典戏剧

2、,其情节一波三折。该剧讲述了临安乞丐头的女儿金玉奴,在大雪天以一碗豆汁救了冻僵在路边的穷秀才莫稽,随后两人结为夫妇,在娇妻和老丈人的帮助下,莫稽顺利地考取了功名。但随着莫稽身份地位的转变,他渐起虚荣之心,日渐嫌弃玉奴乞丐之女的身份,在上京赴任时,借机将玉奴推入江中。此时正巧巡按林润经过,将玉奴救起,林润同情金玉奴的遭遇,将其收为义女。其后,林润以为女儿招婿的理由将莫稽招入林府。新婚当夜,莫稽一入洞房便遭到奴仆的棒打,新娘金玉奴怒斥他的薄情寡义,莫稽追悔莫及,二人重归于好。这是传统戏剧的结局,之后京剧大师荀慧生将结局改成林润激怒,莫稽被罢官,金玉奴从此离开莫稽,一心孝敬父母。戏曲里莫稽背信弃义的

3、小人之相深入人心。小说豆汁记中莫姜虽然和莫稽同样有幸被一碗豆汁所救,但两人对待恩人的方式却大相径庭。莫稽对玉奴恩将仇报,而莫姜在“我们”家落魄无助时还一直从米粉厂送来豆汁,关照着恩人一家。作者有意将莫姜的经历与戏曲中的人物对应,一方面展示两个不同时空、不同形式内容的文本之间互文对话的张力,另一方面这种戏仿又并非是简单的重复改造,而是同时注入作者个人的情感认知,以及生活经历,是对原文本的一种消解和重构。正如学者程军所言:“戏仿绝不是对源文本的简单抄袭或鹦鹉学舌似的机械模拟,而是在模仿、挪用其元素的同时,引入戏仿者崭新的创作意图,从而使戏仿之作与源文本之间保持一种批判性的距离。”1叶广苓对金玉奴的

4、戏仿将人物的命运与戏勾连起来,试图重现戏曲“本色当行”的审美特征,“表现真情实感,贴近现实生活”2,贯彻了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的生活体验,同时从两个文本之间的差异中也可以瞥见作者的道德的取向和对待人生的态度。在小说豆汁记的文本中共有六次提及戏曲金玉奴,开篇即以戏中的一段唱词为序,“人生在天地间原有俊丑,富与贵贫与贱何必忧愁”3267o不仅暗示了小说中莫姜的人格特质,也是作者蕴藏在整篇小说中的处世态度。莫姜在一个雪天被父亲领进了家门,母亲为她端来一碗剩余的豆汁。寒冷饥饿的她并没有和戏中的莫稽一样尽显狼狈,让“我”不禁纳闷“同是姓莫的,这个莫姜怎就拿捏得这般沉稳,这般矜持”3274-275o这个来路

5、不明的女人,脸上还有一道狰狞的疤,让“我”一开始对她就心存忌惮,害怕她像忘恩负义的莫稽一样对“我”心怀不轨。后来在莫姜与“我”的相处中,“我”渐渐发现莫姜的善良和贤惠,从内心喜欢上了她。作者用第一人称的视角,为读者一层层揭开莫姜身上的谜团,在人与戏的交错中展示出人物的性格魅力。莫姜虽然和金玉奴一样遭到丈夫的抛弃,但她并没有上演“棒打薄情郎”这样的戏码,一句“回来也好,咱们好好过日子,有我一口就有你一口”3290。就接纳了不堪的过去,甚至在丈夫刘成贵瘫痪以后也一直对他悉心照顾。“我”原以为莫姜是自讨苦吃,但却在艰难的岁月中,看到莫姜与刘成贵相濡以沫的夫妻生活,也不由得感慨“折腾了一辈子的夫妻,到

6、了儿竟然是这样”3300o作者虽然在文中多次借“我这个叙述人的身份对莫姜的软弱颇有怨言,但通过父亲的口吻表达出世间原本就充满了出人意料的事,生活还是要顺其自然的人生哲学。莫姜的生活经历如戏一般曲折婉转,但无论是莫姜的知恩图报,还是她的宽容忍耐,都与戏中的人物有着本质的区别,作者将戏曲唱词嵌入生活,在虚与实的变换之中使文本承载着个体的生命的记忆,同时也表现出对传统文化的追寻与重塑。二、平淡中见真:反高潮叙事豆汁记中无论是父亲挂在嘴边的“顺其自然”,还是莫姜“人生在天地间原有俊丑,富与贵,贫与贱何必忧愁”的性格特点,都是一种平和而自然的态度。虽然莫姜的人生是戏剧性的,但作者在叙述的时候,并没有刻意

7、夸大她的苦难。相反整部小说就像作者所言,更像是一位老妇人娓娓道来的回忆,显得真切而动人。在一篇访谈录中,叶广苓曾表达过自己对平淡的审美追求,她说:“曾国藩说过,文章的极致就是平淡。我喜欢这句话,所以我力求把我的话说得平淡一点,将我的文字变得平淡一点。”4这种平淡的风格,首先被蕴藏在小说里那些看似无用的细节中,“使读者从有限中体味无限,突出表达上的小中蓄大L5o如小说中描写了曾经官至清朝末代七品顶戴的御厨刘成贵与“我们”一家闲谈慈禧的吃食习惯这一细节,他认为宫里的御膳过于精细反而没有老百姓的粗茶淡饭养人,这番话由对食物极其讲究的刘成贵来说似乎更显得意味深长。就像文中多次提到的豆汁一样,虽然是民间

8、的粗食,但其解渴饱腹,滋味悠长,老少皆宜。“器具质而洁,瓦瓮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怪”3295o这是文中的叙述人“我”多年后的感悟,也是作者本人对生活的体验。其次,这种平淡的风格还体现在情节上的反高潮。小说中的莫姜被刘成贵用刀毁了容,还被他还赌债卖给了别人,所以当消失的刘成贵再次找上门来时,莫姜本应做出与戏曲中的金玉奴一样“棒打薄情郎”的举动。按照戏曲中的情节发展,此处应是全篇小说的高潮。可作者笔下的莫姜既没有打闹也没有哭诉,反而平静有序地收拾着刘成贵带来的烂摊子,重新开始了老夫老妻的小市民生活,以一种淡然的姿态缓解了情节的紧张。除此之外莫姜神秘的身世背景,也是小说中一个引发读者好奇心的

9、关键性要素。但直到小说接近结尾,莫姜坦白自己曾是敬懿太妃生前的贴身宫女时,也只客观地叙述了她的生活经历,而隐藏了她在面对艰难命运时的痛苦。就连最后描写莫姜悲剧性的死亡,作者也抑制住了情感的外放,叙述者“我”只是默默地与莫姜告别,在多年后仍感觉世上再无莫姜那样的女人,语言沉重而缓慢,如低语一般对着读者倾诉,在表面平静的叙述下,实际蕴含着波涛汹涌的情感,使小说的结尾留下悠长的余韵。虽然莫姜对丈夫的妥协与忍耐,令这个女性人物显得过于懦弱卑微,她没有像金玉奴面对薄情郎时的痛斥与反抗。但她在面对“文革”时期卫东彪的人格侮辱时,用生命做出的另一种反抗,又不得不令读者重新审视这个倔强而温柔的女性。作者没有在

10、小说中对莫姜的人生选择表达是非判断,只是“点到为止”,在文中的空白处留下深沉的意蕴。莫姜的一生是悲剧性的,但作者并无意描绘她苦难人生的具体状况,而是展示她日常生活的那一面。比如莫姜精心制作的糕点,比如她与“我”之间的“小秘密”,是这些生活的细节而不是跌宕起伏的情节,塑造了这个人物温润淡然的性格特点,形成了这个女性形象独有的人格魅力。莫姜的形象即是作者平淡审美追求的具象化。叶广苓用回忆的口吻来讲故事,她有节制地将回忆的情感收敛起来,语言上力求朴实,叙事结构也较为散漫不求集中,弱化戏剧性的情节处理,以从容平和的态度缓冲叙事的张力,把控小说的叙事节奏,避免破坏小说整体冲淡平和的氛围。三、北京文化追溯

11、:人文立场叶广苓被称为“格格作家”,一是因为她叶赫那拉氏的身份,二是因为她一直致力于描写晚清贵族遗民的生存状态。作者不止一次谈到童年的北京记忆对她创作生涯的影响,这种回忆是经过作者主观想象加工过的,“包括活动主体对自身童年生活经历的心理感受和印象,带有很强的主观色彩”60叶广苓的这类小说被归于当代“京味小说,在一种文化的视角下,她将儿时记忆中的老北京用通俗的京白还原出来,其笔下的老北京也“不再是某种文化的样本,而携带着丰富的个人记忆和历史细节,具有老照片式的仿真性”7。小说中的重要线索豆汁儿”,是北京的传统吃食。汪曾祺在一篇散文中曾说过,“没有喝过豆汁儿,不算到过北京。”汪曾祺形容它的味道,对

12、爱喝的人来说是“酸香”,对不爱喝的人来说如同“泪水”。豆汁原本属于民间的粗食,但对老北京的人来说,无论地位的高低,身份的贵贱,总是离不开豆汁儿的。在叶广苓笔下的豆汁儿,雅俗兼具,简单的豆汁在莫姜的手下也可以精致起来。小火慢熬让汤、水分离,令一向嫌弃豆汁儿的“我”也回味无穷。豆汁儿不仅作为戏剧和小说里人物的呼应,同时也是北京文化的一种象征物之一。小说结尾写到我”一直怀念豆汁儿的味道却再也没能找到符合记忆中的那种滋味。对豆汁儿味道的追寻,一方面是“我”对莫姜深切的怀念,另一方面也是对北京传统文化的一种悲哀与无奈。叶广苓的家族小说不是单纯的对家族人物的描写,而更像一卷巨幅的市民风俗画。豆汁记的主人公

13、莫姜是“我”家的厨子,她做出的食物既精致又美味。作者不仅突出了莫姜的厨艺精湛,对莫姜做出的各种美食也进行了一番描绘。醋炳肉、樱桃肉、核桃酥、鸽肉包、熟鱼活吃、酸梅汤、炒麻豆腐,各种精致小巧的糕点,各类工序复杂的菜品,首先就从味觉上将老北京的回忆勾连了出来,其中还偶尔穿插“我”俏皮懵懂的恋爱经验,为小说增添了一丝幽默谐趣。从日常生活的细节上展示出金家人的俗世生活,恰如邓友梅对其小说的评价:“雅而不拿捏,俗得不粗卑。”8除了描写金家在历史变迁中的沉浮,小说还将笔触延伸至了各类旗人的生存状态。小说通过叙述“我”在颐和园里玩耍的回忆,引出对颐和园北宫门小贩的描写。那里卖半熟火烧的老赵称自己原姓是爱新觉

14、罗,而给驴定掌的小贩是皇上的三大爷。作者将焦点对准这些人物,却无意对历史作宏大的叙述,而是从现实生活的角度,描写这类人物真实的一面,他们既无力改变民族的命运,也无法拒绝时代的变动,只能跟随着历史的洪流继续着生活。在刻画旗人遗民形象时,作者对他们玩世不恭的态度,以及陈腐的观念等文化特质中不好的部分,通常以一种较为理性的态度,拉开距离进行审视,但有时又不免流露出一定程度的怀念与向往,文字中透露出一丝哀婉。从总体来看,叶广苓站在了人文主义的立场,对这类人物的悲剧命运表现出悲悯的情怀。叶广苓谈到自己对老子“难得糊涂”文化的理解时说:“人不能跟自然较劲,人不能跟命运较劲,人不能跟人较劲,人不能跟自己较劲9豆汁记中的“我”年幼时无法理解莫姜的妥协,而在经过岁月的磨砺后终于想明白了父亲的那句“顺其自然”的人生哲理。小说的叙事风格也是如此至诚至真,纵使作者在文中使用了丰富的叙述技巧,其最终目的还是意在展现真实的个体生命体验。叶广苓将北京生活记忆中咀嚼出的滋味,融入清新的语言中。读者无须分辨故事中历史的虚构与真实,文学与历史的纠葛本就像一出双簧戏10,贴近于生活的本来面目,感受作者在平淡的回忆叙事中倾注的情感,便能品到其中滋味的悠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 > 大学论文

copyright@ 2008-2023 yzwku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2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